張傳彪
制約外語閱讀理解的一大障礙是文化語義。以月亮為例,普天之下只有一顆月亮,照理說人類對月亮的印象和情感應(yīng)該是一樣的??蓪嶋H情形卻并非如此。同望一輪明月,中國人想到的可能是玉兔東升、嫦娥奔月、千里共嬋娟;而美國人想到的可能是“月亮鉆石”、阿波羅登月、光溜溜的屁股(naked buttocks)。月亮的象征意義與文化涵義在中西方人的文化圖譜上竟然如此迥異!
英語中有句家喻戶曉的諺語: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 能猜出它準確蘊義的讀者恐怕不多。道理就在于,An old dog barks在中國人的心理認知圖式中絕對是貶義的,至少不可能是褒義的。為什么呢?因為在漢語中跟“狗”有關(guān)的文化語義,十個有九個不中聽:走狗、瘋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而誤讀恰恰就出在這先入為主的文化圖式上。該諺語的真正意思是:“老人家的批評助益多?!?/p>
不妨再看一句英語諺語: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梢钥隙?,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會把它譯成“寧為雞首,不為牛后”,盡管該諺語更準確,更忠實的翻譯應(yīng)該是“寧為狗頭,不為獅尾”。原因無他,中國人寧為“雞首”者眾,甘當“狗頭”者無。
正因為文化圖式與文化語義深深植根于每個人的潛意識之中,它們對外語學(xué)習(xí)者的影響是無形的,又是無處不在的。本文作者曾以下面兩句諺語提問學(xué)生,結(jié)果回答正確者幾乎沒有。
1、A hot May makes a fat churchyard.
2、Prayer should be the key of the day and the lock of the night.
不少學(xué)生將句1理解成:“五月天氣熱,教堂大收獲?!睂τ诰?,則幾乎猜不出意思來。究其原因,蓋出于“文化錯位”或“文化缺省”。受意識形態(tài)和歷史知識偏頗的影響,不少學(xué)生把“教堂”、“教會”看成了政治上反面的東西,而不知道這里的churchyard指的是公共“教堂墓地”。其次,由于不了解西方基督教文化,對西方人早晚祈禱的宗教習(xí)俗一無所知,所以面對句2只好“顧左右而言他”了。上述兩句諺語的正確意思是:
1、五月遇暴暑,百姓死無數(shù)。
2、一天生活,祈禱開始,祈禱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