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升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人才是先進生產力最根本的要素。解放生產力必先解放人才,解放人才必先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思想則須以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為先導。只有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才能使人才在政治上充分享受民主、在人格上充分獨立,才能使其能量充分釋放、價值充分體現。
一、破除“重財輕才”的觀念,樹立“人才第一”的觀念。由于受“金錢拜物教”的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著重錢財、輕人才的現象,表現在實際工作中,就是重招商引資,不重人才引進。而事實上,人才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產力中最核心的部分。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是由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并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推動的。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力構成諸要素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人才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顯著。在知識經濟社會里,是“人才雇傭資本”,資金是向人才高地流動的。因為人才是各種資源的開發(fā)者和利用者,是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他具有其他資源所沒有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各種資源中居于主導、決定地位。人才的能力尤其是潛能被激發(fā)后,就可以不斷地增值,可以獲得比投入倍增的價值。只有人才發(fā)揮能動作用時,物質資源才能隨之相應發(fā)揮作用。聯合國科教文衛(wèi)組織的調查表明,在知識占有和人才比率上的差距,是最終導致各國競爭力差別的根源。例如,以色列是個國土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560多萬、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小國,最近一躍而入發(fā)達國家行列,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在占有知識、擁有人才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它受過高等教育者占總人口的比例居世界之首,平均每1000個勞動力中就有77名大學生,每1萬人中就有140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因此,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干事創(chuàng)業(yè)、支持人才干成事業(yè)、幫助人才干好事業(yè)的社會環(huán)境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造福于民,造福于社會。
二、破除“重經濟、輕政治”的觀念,樹立全面的人才觀。過去有一種觀念認為,人才只是生產力的要素和資源,是知識武裝起來的生產工具,是為發(fā)展經濟服務的。然而,人才作為社會人,不僅只具有經濟性,他還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性。作為公民,人才享有生存、健康、安全、政治民主自由和文化教育等權利,他追求的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發(fā)展。經濟發(fā)展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生活得更加富足,而政治發(fā)展的目的是讓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尊重人才的特殊稟賦和個性,滿足人的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需求,既要切實抓好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和引導工作,又要切實抓好人才的使用、激勵、保護工作,使人才充分享有實現自身價值的滿足感、貢獻社會的成就感、得到社會承認和尊重的榮譽感。為了樹立全面的人才觀,就必須大力推進政治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建立科學決策、依法行政、有效監(jiān)督的政治體制和科學民主管理的法治社會,變人治為法治,讓人才充分享受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權利,讓人才在寬松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得更加幸福如意。
三、破除用行政手段配置人才的觀念,樹立人才配置市場化的觀念。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一切社會資源都是靠行政計劃來配置的?,F在已進入市場經濟,但在人才工作中還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用行政手段配置人才的做法。這種做法使人才失去了獨立自主的人格地位,使人才作為市場主體不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yè),從而出現了學非所用、用非所學、能干的不讓干、不能干的偏讓干等不正常的人才浪費現象。因此,要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人才“單位、部門所有”的傳統(tǒng)管理體制,盡快形成“單位自主用人”和“人才自主擇業(yè)”的雙向選擇機制,充分發(fā)揮人才市場在人才供求、價格、競爭等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要從制度建設入手,變全能政府為有限政府,將政府不該管的事全部放給市場或社會去管。同時規(guī)范和完善市場體系,建立政事分離、有序競爭的人才市場體系,充分發(fā)揮市場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礎作用。要遵循市場規(guī)律,進一步發(fā)揮用人單位和人才的市場主體作用,促進企事業(yè)單位通過市場自主擇人和人才進入市場自主擇業(yè),促進以契約為基礎的平等的新型人事關系的確立,使人才自主擇業(yè)的權利受到尊重和保護、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的空間不受限制,使人才能力在流動中得到鍛煉提高、人才價值在競爭中得到體現和提升。
四、破除人才管理靠人治的觀念,樹立人才管理法治化的觀念。市場經濟體制,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法治經濟。沒有法治,就沒有公平合理的市場經濟秩序;沒有法治,也就沒有公平合理的人才競爭環(huán)境。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國人才靠人治的思想還根深蒂固,政府靠發(fā)紅頭文件制定人才政策,靠領導開會研究人才流動,這就很容易造成政策朝令夕改,公職人員以權謀私的弊端。加入了WTO,就意味著應按國際通行的規(guī)則和原則辦事。然而,作為WTO成員國,我國的人才管理遇到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缺乏完善的法規(guī)體系來支撐,這必然會影響人才管理的科學和公正。但同時,WTO也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機遇,從而推動了我國人才管理法治化的進程。當前,我們亟須根據WTO規(guī)則,進一步健全人才管理的法規(guī)和標準體系,組織力量對現行的法規(guī)進行清理,抓緊對不適應國際通行規(guī)則的法規(guī)進行修訂,加快人才工作法律法規(guī)體系的建設,加大人才立法工作,按照《國務院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提出的黨政機關在10年內實現依法行政的要求,把人才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人事局)責任編輯: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