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導入是教學全過程的開端,是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時段的一種方式,是課堂教學的啟導環(huán)節(jié)、領(lǐng)起環(huán)節(jié),它的目的在于:導入課題,新舊銜接,啟發(fā)學生,激發(fā)興趣,說明目的,暗透動機,創(chuàng)造氛圍,營造情景等??傊瑸楦玫貙W習新課作好鋪墊,予以誘導。課堂導入藝術(shù)得到重視是理所當然的,它的具體作用如下:
一、激勵作用
所謂激勵作用,是指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fā)學生追求真理的情感。愛因斯坦說過:“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從野心或從責任感產(chǎn)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真誠中產(chǎn)生。”也就是說追求真理、學習知識、鉆研學問需要情感。通過導入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更為純正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形成強烈的求知欲,造就他們自覺的學習動機。
二、啟導作用
顧名思義,啟導作用是指啟發(fā)作用和引導作用,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更是一門科學,作為課堂導入,“啟”多適于藝術(shù)性,“導”多適于科學性,通過恰當?shù)膶胝Z,啟發(fā)學生,調(diào)動情緒;同時還要有及時地引導,讓他們的追求和情緒沿著教師預先設(shè)想的方向前進,從而納入教師正確有序的教學程序軌道。
三、定向作用
定向作用是指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駕馭和課程內(nèi)容的總體把握。導語對整個教學過程與環(huán)節(jié)有一種或明或暗的定調(diào)和指示方向的作用,使所有的教學過程都順著這個軌道進展下去,直至達到教師預先規(guī)定的所有目的。與此同時,它在教學內(nèi)容上有時又做了總綱式的說明,起到了一種“綱舉目張”的作用。
那么如何導入新課呢?常見的課堂導入方法有以下六種:
1.直觀導入法
以具體的實物、圖片資料、動畫作為教具展示出來,讓學生對文章所介紹的對象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引起學習的興趣,從而導入新課的教學內(nèi)容。這一教法在說明文教學中用得較多,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真實性。如我在教《松鼠》一文時,首先出示松鼠的掛圖,讓學生觀察圖片,描繪松鼠,并用一個詞語概括它的外形特點。學生觀察描述后,能準確找到漂亮、美麗之類的詞語概括。然后肯定學生對松鼠外形的把握,引導他們尋找作者布豐筆下的松鼠除了外形漂亮之外,還有哪些特點。掛圖既是實物圖片展示,又是一個媒介,可以“以點帶面,以小見大”,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2.問題導入法
教師預先編排一個或幾個連貫的問題,在課堂上提出,形成懸念,引起學生的思考,辯論,并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如《棗核》的導語設(shè)計如下:我們吃棗時,吃進去的是棗肉;吐出來的是棗核。這不能食用的棗核我們一般當作垃圾處理,作者蕭乾僑居美國的友人卻再三托付他,要作者從故土捎幾枚給大洋彼岸的他,而且得到時友人如獲至寶。這幾枚棗核對友人來說,有什么特殊意義,又能有什么用途呢?這樣的迷團吊起了學生的胃口,激發(fā)了學生解疑的欲望。又如教《明天不封陽臺》時,這樣導入:如今社會發(fā)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住房的變化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房屋裝修,愈加精美。你家的住房有陽臺嗎?怎么處理的?有沒有封陽臺?你認為陽臺該不該封,為什么?由此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展開辯論。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diào)動,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此蓄勢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看看作者封不封陽臺的態(tài)度及其理由。這樣“串問”步步深入,以疑開路,教與學均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有疑才有動力,有疑才有進取,以疑作導,抓住了關(guān)鍵。
3.趣味啟發(fā)法
借助于名言、故事、謎語、詩歌、歌曲、幽默等導入新課,不僅顯得新穎別致,而且能激發(fā)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的空間,在愉悅中解疑,在笑聲中求知。如教《出師表》援引三顧茅廬的故事導入,教《阿里山紀行》播放歌曲《高山青》導入,教《競選州長》,則不妨幽默一下。有一則軼事:馬克·吐溫走在一個巷子里,迎面過來一位傲氣的富翁,巷子很窄,要過去,須有一人讓路。富翁看了一眼馬克·吐溫說:“我從來不給蠢驢讓路?!瘪R克·吐溫聽了笑著說:“先生,我和你正相反,請你先過?!比绱擞哪瑢дZ,具有吸引力,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馬克·吐溫是一位幽默、諷刺的作家,再進入課文學習,無疑會加深印象。
4.文學常識導入法
從作者作品、時代背景、文學體裁的介紹引入對課文的分析,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比如講授《談骨氣》時,可以設(shè)計簡介寫作背景導入課文,在講課之前,揭示作品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有助于學生了解作品內(nèi)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題。議論文的文體特點包括論點、論據(jù)、論證和基本結(jié)構(gòu)等?!墩劰菤狻芬部梢钥紤]向?qū)W生介紹議論文的基本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然后以之為引子,引導學生按這一提示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并掌握論點、論據(jù)、論證的方法等。又如小說的分析,首先要掌握小說的有關(guān)特點,主要是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然后就從這特點去引導學生分析小說,既條理清晰,又能把握住小說的要點,真是恰倒好處。
5.審題釋義法
一篇課文的主題思想或者線索,或主要內(nèi)容往往凝聚在題目上,所以從課文的標題分析入手,由此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分析,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新課的方法。《懷疑與學問》可采用這種方法導入,出示標題后,讓學生明確議論話題——懷疑與學問,思考這二者有何聯(lián)系,從課文中尋找作者的觀點,即文章的中心論點。此舉有短兵相接,一針見血之意。開頭抓住要害,直奔題旨,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類比聯(lián)想法
聯(lián)系舊知,導入新課。課文與課文之間,課文與生活之間,或多或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利用這些聯(lián)系導入新課。學習《背影》時,可由《春》導入,它們有共同的作者——朱自清。學習《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讀書,你知道書是怎么來的嗎,從前的書和現(xiàn)在的書有什么不同,今后的書又會變成什么模樣?我們一起學習介紹書籍演變歷史的說明文——《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導語由讀書聯(lián)想到書籍,進而了解書籍的演變及以后的發(fā)展——縮微圖書。自然貼切,邏輯性強。不僅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而且也便于進入所講內(nèi)容。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彪S著中學語文教學的藝術(shù)化、科學化的深入,課堂導入越來越得到重視,因為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一堂生動的語文課,對學生來說就是一次藝術(shù)享受。同時,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思想活躍、求知欲強的青年學生,更應(yīng)該講究教學的藝術(shù)性。良好的導入,它如熊熊大火之火種,無盡的興趣因此點燃,一浪又一浪的思維為之掀起,知識真理的大門向之敞開。
(徐永玉 江蘇省如東華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