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芳 孫 麗 閆鳳娟
議論文是高考《考試大綱》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也是應試作文中容易得高分的一種文體。但很多學生寫議論文往往是一個簡單的判斷是非好壞的觀點加若干例子的堆砌,很少作深入地分析說理。即便說理,也常常是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上,不深不透、不疼不癢得說幾句套話,簡單評述一番,了無新意。那么,議論文怎樣才能做到說理深刻呢?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學生應試作文的水平?可從如下幾點入手。
一、要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
就是說不要局限于論述對象本身,就事論事,要揭示其本質(zhì)、根源、危害或造成的影響等,或把與之相關或相似的事理、現(xiàn)象扯到一起,進行比較、分析,從而使說理深透。如臧克家的《納諫與止謗》,從歷史上的齊威王與周厲王對諫謗的不同態(tài)度和不同結果說起,聯(lián)系到各級領導同志要正確對待批評意見,由此及彼展開議論。不比較不容易深入,一比較,領導同志們就不能不被說服。
二、學會辯證思維
議論文的主要任務就是說理,說理需要認識分析,認識得越充分,分析才能越深刻,說理才能越透徹。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注重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什么是辯證思維能力呢?簡單地說,就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如一篇題為《說“小”》的文章,作者在正面論述“大”由“小”構成,“小”可以發(fā)展成“大”之后,得出“我們不能輕視小事情”的結論。但作者并不就此罷休,又轉入反面論述“我們不能滿足小成績”,而“成績”的反面是“錯誤”,由此又進一步論述“我們不能忽視小錯誤”。這樣,說理就深刻多了。
三、要有真實而典型的論據(jù)
典型的論據(jù)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zhì),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實,切合題旨。其次,選用的論據(jù)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記住幾個經(jīng)典論據(jù),如雷鋒、司馬遷、居里夫人,變換著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金油。其實,這些論據(jù)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jù)說理,使閱卷者在閱讀時產(chǎn)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再次,還要注意變換選材角度,可用名言,可用歌曲;可用名人名事,可用神話傳說;可用史書傳記,可用寓言故事;可用自然現(xiàn)象,可用社會焦點;可用體育賽事,可用政壇要聞,不一而足,而不要拘泥于某一種形式的論據(jù)。這樣便會給讀者一種材料取之不盡,操作起來游刃有余,說理充分深刻的感覺。
四、文章要有時代氣息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lián)系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如閱讀社會題材就不要再局限于“學雷鋒,做好事”,可以對當今世界美國的強權政策進行分析,也可以歌頌我國今天“三個代表”的新政策、新事物、新人物。要關注身邊典型的新鮮事,也可以揭露社會的黑暗、腐敗的現(xiàn)象,提出凈化社會風氣的希望。
五、模仿說理
如巴金的《燈》一文的思路是:眼前的燈——回憶中的燈——希望的燈(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學生以“燈”為話題寫作,可模仿此思路進行說理:桌上的燈(照明燈)——手術臺上的燈(生命之燈)——老師的一席話(心靈之燈)。課文中有許多深刻說理的例子,學生進行思路、論述層次等方面的模仿,也可以使自己的文章立意深刻,說理充分。
另外,議論文中精到的議論也是深刻說理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要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高考中議論文說理深刻的文章往往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易得高分,因此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說理能力。
(孔芳 孫麗 閆鳳娟 山東省鄒城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