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平
美點賞析
《老樹》是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詩人胡昭為紀(jì)念一位朋友而作的。它以“老樹”為意象,運用象征手法,以樹喻人,借一棵老樹在一個夜晚倒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像老樹一樣坦然面對死亡的形象。讀后,你會被那質(zhì)樸文字背后的厚重情感所深深感動。
一開頭就向讀者推出了一個特寫鏡頭:一棵老樹“默默地倒在路邊”。一連用了三個“默默地”,這表明老樹倒下是多么冷清,死得多么悄無聲息,而又是多么安詳,甚至沒有驚動它的枝葉,連它軀干上的枝葉竟然“不知究竟”,“仍然肆意地伸向云天”,枝葉的“肆意”恰恰反襯出老樹的安詳,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描述讓讀者體會到老樹無聲的高貴。
接下去追述了老樹的一生。老樹平日沒有與其它的枝葉和根須“拍打”、“牽扯”,特立獨行,與世無爭;既“不歌唱”也“不舞蹈”,淡泊名利,不宣揚自己,更不用說“炫耀青春年華”。當(dāng)他重病纏身知道自己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出奇地鎮(zhèn)定,沒有“呼救”,也沒有“呻喚”,如同一位深悟禪理的長老坦然面對死亡。當(dāng)它在昨夜狂暴的風(fēng)雨中悶聲倒下時,它不肯驚動別人,生前不要贊美,死后不要哀哭,連親人的“悲愴”也置之不理。表面看起來,有些不近人情,實則是老樹參透生死,世俗的一切喧鬧與繁華只是過往煙云,一切繁雜的悼念儀式也不過是畫蛇添足,于是以一種安靜的方式告別世界。那種肅穆、那種高貴、那份沉默,讓人肅然起敬,喟嘆不已!但同時也會給讀者帶來一絲困惑:老樹是不是那種“生有何歡,死亦何苦”的冷漠呢?是不是經(jīng)歷太多的痛苦、坎坷就對世界心灰意冷呢?
詩的最后一節(jié)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它“傾其所有把畢生奉獻”,奉獻自己的一生,奉獻自己的一切,不求憐憫,不求贊美,只求真真切切、踏踏實實,不枉塵世走一回。明確地告訴人們“請尊重它的心態(tài),它的遺愿”,“請尊重請保持它的謙卑、它的尊嚴(yán)”,在老樹看來,一切的儀式和粉飾都背離了生命的本質(zhì)。老樹沒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豪言壯語,而是以簡單而豐富、素凈而樸實、清澈而厚重的告別方式詮釋了老樹面對死亡的坦誠與高貴、執(zhí)著與堅強。
老樹超越生死的崇高境界正是中國傳統(tǒng)中“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棄世”菩薩情腸的文化傳承?!皹洫q如此,人何以堪?”詩人的朋友以及朋友的這代人經(jīng)歷過現(xiàn)代中國的風(fēng)雨歷程,經(jīng)歷了十年的文化浩劫,經(jīng)受了非人的遭遇。他們完全有理由控訴這個世界與時代,但是他們沒有,甚至連一句埋怨都沒有,正如老樹一樣“默默地奉獻”,“悶聲地倒下”,用大海般的胸懷擁抱生命的喜怒哀樂,擁抱祖國的明天?!袄蠘洹边@一意象正是朋友這代人人格風(fēng)范的最好注解和生動寫照,對于一樣經(jīng)歷坎坷人生的詩人來說,《老樹》也是自己人格理想和生活態(tài)度的最好詮釋。
難點指津
這首詩多處運用“默默地”這個詞語,作者的用意何在?面對死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示,而像“老樹”一樣的朋友們卻是以一種“默默地”方式闡釋自己的理解。生前富貴生活的虛榮,死后喪事的吹吹打打,都無法展現(xiàn)朋友那潔凈而偉大的一生,無法凸現(xiàn)朋友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識。經(jīng)歷過人生大喜大悲、看慣了人性弱點的朋友,面對生命的種種悲歡離合顯得多么冷靜而理智,一切的訴說與喧囂都是多此一舉,惟有“默默”才能包容朋友那偉岸的身軀和高尚的人格風(fēng)范。當(dāng)然,這種默默并非厭棄塵世,并非嘲弄凡人,更不是對生命熱忱的漠視;而是一種大度,一種寬容,一種睿智,是對多姿多彩的生命的全面容納。所有的怨恨,所有的憂愁,所有的酸甜苦辣,頃刻煙消云散,一切喧囂歸于沉寂,一切激情歸于平淡,正所謂“豪華落盡見真淳”,讓生命的輪回在精神的涅槃中再一次升華,讓生命的激情在“默默”中醞釀、發(fā)酵,綻放出生命的芳香。從這個意義上說,默默地來,默默地去,乃是生命原始潛能的反璞歸真和再次勃發(fā),只不過這次來得淡,來得輕,當(dāng)然也來得長久,來得“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
結(jié)構(gòu)上本詩也有一些特點,前四節(jié)每小節(jié)是四行,末一節(jié)是五行,整齊中有變化,另外也做到了前后照應(yīng)。
考點訓(xùn)練
1、“老樹”這一意象如何理解?作者在此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樣的人生?
2、這首詩為什么多處運用“默默地”這個詞語?
附:參考答案
均見美點賞析與難點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