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傳榮
新聞娛樂化在我國目前呈現(xiàn)出波瀾壯闊的特征,無論知識界和社會各界怎樣批評和指責,新聞娛樂化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一如既往甚至變本加厲地往前發(fā)展,其勢頭越來越猛烈,大有淹沒一切之勢。新聞娛樂化的泛濫自有其內在的原因,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幾方面的原因,對新聞娛樂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政治原因
目前新聞娛樂化泛濫的原因之一,是政治原因。在我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新聞行業(yè)的娛樂化一直受到有關政策法規(guī)的限制,新聞報道中更是不允許出現(xiàn)娛樂性成分,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政策環(huán)境的日漸寬松,特別是對傳媒性質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化,情況迅速發(fā)生了改變。娛樂功能被視作新聞傳媒產業(yè)的一部分,大量的娛樂報道、娛樂版面、娛樂節(jié)目開始出現(xiàn),新聞報道也開始呈現(xiàn)出一定的娛樂化趨勢。
新聞娛樂化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逐步完成的。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中國傳媒邁出了產業(yè)化步伐,成為“眼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黨報黨臺仍承擔著正確的輿論導向和道德建設的重大責任,仍然承擔著宣傳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功能,但它們旗下的子報子臺性質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政府機構或事業(yè)單位轉變?yōu)閰⑴c市場競爭的主體,盡管它們一方面要或多或少地承擔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責任,而另一方面,它們關注的更多的是受眾需要的信息。
改革開放前,傳媒的主要功能是單純的宣傳教化功能。改革開放后,傳媒在注重發(fā)揮政治教化功能的同時,重心開始向注重經濟效益的方向轉變。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現(xiàn)在,傳媒已經悄悄完成這一轉變,一旦傳媒完成這一轉變,在自我控制上傳媒便有些“力不從心”,于是便在新聞娛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對新聞傳媒的娛樂化,官方采取了默許的態(tài)度。新聞娛樂化可以消解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緩解民眾過高的政治熱情。娛樂是受到大多數(shù)人歡迎的傳媒產品,對融洽社會各階層關系可以起到潤滑劑的作用。由于新聞娛樂化不挑戰(zhàn)現(xiàn)存社會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所以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間。①
作為大眾代表的西方新聞傳媒,與政府在某種程度上是處在對立狀態(tài)下的,因此才有第四種權力之說。大眾通過傳媒對政府進行指責、批評、監(jiān)督,從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中國的新聞事業(yè)與西方的新聞事業(yè)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我國,政府與大眾不是處于一種對立狀態(tài),政府與大眾的基本目標是共同一致的,政府更是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我國進行的改革開放是前人從來沒有實踐過的,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這種摸索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產生一些問題,公眾因此也難免會有一些不滿情緒,產生一些抱怨,發(fā)一些牢騷。當牢騷、抱怨和不滿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會給社會制造出不穩(wěn)定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娛樂化可以放松人們的緊張情緒,釋放人們的焦躁不安心情,同時也可以轉移人們的注意力,這樣,政府的壓力便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減輕。顯然,政府不希望新聞傳媒每天關注最敏感的社會難點問題、熱點問題乃至疑點問題,如果傳媒緊盯著這些敏感問題不放,勢必會激化矛盾,給社會造成不穩(wěn)定因素。由此產生的結果,對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僅不能起到推動作用,反而有可能影響和妨礙社會的發(fā)展。傳媒不過分關注社會最敏感的問題,不給政府施加壓力和制造緊張氣氛,政府便可以一心一意推行改革開放,大力發(fā)展經濟。
由于不挑戰(zhàn)現(xiàn)存社會制度,甚至與我國的現(xiàn)行政策有著某種程度的暗合,新聞娛樂化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政策的默許。另一方面,由于新聞娛樂化有面向市場的重要價值指向,其形式上的自由度大大增強,內容的選擇也頗具自主性,新聞管理就顯得力不從心,新聞有游離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控制之外之嫌,更多地倒向大眾、倒向市場,新聞的監(jiān)督作用減弱、“喉舌”形象有所改變,但是,卻有效地轉移了受眾的視點重心。新聞因“娛樂”而走向大眾,遠離政府;新聞同樣因“娛樂”走向政府,遠離大眾。這樣,新聞娛樂化就成了政府與大眾同謀的產物,新聞娛樂化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文化上的內在需要。②
二、經濟原因
新聞傳媒新聞娛樂化的根本原因,乃是新聞傳媒市場化和商業(yè)化,是市場經濟特定發(fā)展階段的必然產物。而經濟原因又產生于受眾接受觀念與興趣的變化。
隨著新聞體制改革及中國傳媒產業(yè)化進程的深入,新聞傳媒面對社會的姿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轉變,從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轉變,逐漸由你應該了解什么或我想讓你知道什么變?yōu)槟阆矚g什么或你想了解什么,我就為你報道什么。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子報子刊子臺等市場化的傳媒是最先適應這種變化的新聞傳媒。
受眾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從社會群體構成特點來看,受眾由于政治背景、經濟地位、社會地位、職業(yè)特征、文化水平、個性心理、地域特點的不同,會產生特定的、滿足其自身的需要,不同的受眾對不同的新聞信息存在著相異的興趣。另一方面,受眾也有著共同的社會需要,受眾的心理需要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同的興趣,即受眾超越了人的階層、地位、職業(yè)、學歷、地域等社會屬性的興趣。受眾最廣泛的普遍興趣是非社會屬性的興趣,如好奇心理、求異心理、求快心理等,主要就是與快感、性愛、沖突、獵奇等有關的本能興趣。傳媒的新聞娛樂化,無論是在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新聞的表現(xiàn)上,都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些“原始興趣”。這些“原始興趣”主要就是感官刺激的興趣,比如“美女”、“血腥”、“暴力”、“緋聞”等等,這些新聞信息往往能引起受眾的普遍興趣,激起受眾的“共鳴”,在新聞傳媒中,這些新聞往往能擠占報紙最重要的版面位置,擠占電視和廣播最重要的、大量的時間段。
從受眾接受傳媒信息的行為看,受眾接受大眾傳媒的基本動機主要有兩點:一是有用,二是娛樂。在社會轉型期,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人們的工作節(jié)奏加快、壓力增大,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常常感到手足無措、困惑彷徨,急需消除心理上的疑慮、寂寞等不良感覺,減輕心理的苦痛,消除生理上的疲憊和勞累,刺激麻痹的神經和感官,只有經過娛樂化處理的新聞和信息才能滿足受眾這樣的需求,因此,受眾對新聞的娛樂化需要日益迫切,日漸增多。
新聞傳媒從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轉變,一方面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符合新聞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但另一方面更是出于傳媒市場化的需要,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利潤。新聞傳媒要贏利,必須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以換取廣告主的廣告。對于商業(yè)性或具有商業(yè)化傾向的傳媒,市場邏輯成為主宰,發(fā)行量、收視率等標志著受眾群的量的指標,已成為生命線。企業(yè)的利潤最大化原則轉化為對受眾群的追逐,而傳媒產品生產和銷售也不可避免地執(zhí)行市場經濟商品的大數(shù)原則和
通用原則,即什么商品最好銷,消費群最大,就生產什么。③與此同時,新聞的專業(yè)化邏輯則讓位于市場邏輯,處于受擺布的地位。
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人們的興趣和觀點以及利益要求各異,但還是有相對的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娛樂。顯然,智力要求低但娛樂性強的新聞最受受眾歡迎。正如美國著名報人威爾·歐文所說:“公眾想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不必費心考慮如何提高國民意識?!币虼?,名人趣事、花邊新聞等逐漸排擠嚴肅的政治新聞、會議報道,窺視性的丑聞、煽情新聞、暴力事件以及災難性事件在新聞傳媒中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大,占的版面位置越來越大,占的時間段越來越多。新聞傳媒也因此產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則,即經濟領域中“劣幣驅逐良幣”現(xiàn)象的變種——在爭奪受眾的競逐中,出現(xiàn)誹謗性丑聞和煽情新聞排擠嚴肅新聞的傾向。④
就新聞娛樂化的未來發(fā)展趨勢而言,新聞傳媒的新聞娛樂化可能只會愈演愈烈。據(jù)美國學者預測,休閑、娛樂活動、旅游業(yè)將成為下一個席卷全球的經濟大潮。尤其以傳媒為核心的文化娛樂產業(yè),更成為21世紀令人矚目的暴利產業(yè),因此,如果管理部門不加以嚴格限制,新聞傳媒的新聞娛樂化現(xiàn)象將會更加嚴重。
新聞傳媒熱衷于娛樂化的新聞報道,除市場需求之外,也有自身普遍實力不足的因素。硬新聞采編在政策、人才、技術、資金上都有難度,即便是身邊發(fā)生的事件,也很難搶到第一時間報道、獨家報道或者是獨特視角。于是,眾多傳媒退而求其次,發(fā)展或看好一般的社會新聞、體育新聞、無關痛癢的小新聞,諸如名人趣事、花邊新聞、暴力或色情等新聞,因為它們對傳媒議程設置要求相對較低,影響也不會太大,所投入的財力、人力也較少,這也是傳媒選擇走新聞娛樂化道路的原因之一。
三、文化原因
新聞傳媒新聞娛樂化產生的文化原因是大眾文化的盛行。中國新聞傳媒的出現(xiàn),實際上是主流文化或者說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轉變。新聞傳媒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以服務大眾、滿足大眾、一切以大眾為依歸為宗旨的。因此與其說是新聞傳媒順應了整個社會大眾化的趨勢,毋寧說是新聞傳媒主動選擇了大眾文化為自己的媒體文化。
所謂大眾文化,是指“在工業(yè)社會中產生的、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通過現(xiàn)代傳媒傳播的、按照市場規(guī)律批量生產的、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的文化,大眾文化是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高效率、方便、時髦、流動的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xiàn)”,它是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背景下所產生的與市場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這就是大眾文化的特征和本質。⑤
大眾文化與傳媒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大眾文化為傳媒提供了豐富的傳播內容,而傳媒為大眾文化提供了廣泛散布的傳播平臺。在一定意義上,傳媒文化與大眾文化是同義語。⑥大眾傳媒制造了大眾文化,同時它又是大眾文化的載體。大眾文化成為市場經濟時代的文化主流,大眾化、娛樂化也就成為現(xiàn)代傳媒的主要特點。
從性質上看,大眾文化是一種商業(yè)文化和市民文化,是現(xiàn)代工業(yè)與市場經濟的產物,追求工業(yè)化、市場化,以關注時下的感受狀態(tài)為目的,創(chuàng)造短暫的流行時尚。因此,消費性和享樂性是其主要特征。大眾文化奉行的信念是:大眾社會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娛樂,娛樂行業(yè)提供消費品就是為了讓社會享用。商業(yè)動機與大眾社會的消費趣味決定了它將順應市民的文化消費需求。由于大眾文化商業(yè)性和市民性特征,傳媒的質與量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通俗類、娛樂類的傳媒異軍突起,發(fā)行量和收視率飆升,其中最能體現(xiàn)大眾文化特征的新聞傳媒成為傳媒發(fā)展的主力軍。新聞傳媒的繁榮期正是大眾文化的盛行期,新聞傳媒與大眾文化在商業(yè)上一拍即合。⑦
從內容上看,相對于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的內容具有平面化、淺薄、無深度、感性、娛樂,甚至低級趣味等特點。大眾文化遠離意識形態(tài)、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拒絕崇高和神圣,摒棄“嚴肅”、并消解價值、消解意義,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樂化。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人們?yōu)樯鐣罹o張的節(jié)奏所困擾,渴望輕松、渴望解脫,于是大眾文化以“娛樂”的方式承擔了精神宜泄與慰藉的功能。大眾文化以滿足人們的感官享受為目的,通過灌輸一些娛樂性、刺激性強的內容,釋放人們的某種緊張情緒或壓抑心情,使人們逃避現(xiàn)實世界。
在大眾文化的影響下,在利潤最大化原則驅動下,新聞傳媒對大眾文化瘋狂追逐,對其娛樂功能極力強化,這使新聞傳媒的內容變得膚淺,顯示出享樂傾向和游戲特征,造成文化消費的媚俗低級傾向,削弱了文化的社會功能。新聞傳媒對大眾文化娛樂特性的強化必然會增加受眾的被動性,在給人們帶來瞬間感官愉悅和滿足的同時,造成感性欲望的泛化,導致人的生存意義的虛無和生存根基的沉淪,干擾了受眾對社會生活的認知和判斷,同時也降低了受眾的審美能力。⑧
注釋:
①④朱文豐、羅應純:《我國大眾傳媒新聞娛樂化現(xiàn)象探源》,《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3)。
②朱秀清、張艷梅:《新聞娛樂化:新的新聞存在方式的自然生成》,《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5(2)。
③林暉:《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3)。
⑤鄒廣文:《社會轉型期的大眾文化定位》,《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6)。
⑥禹建強、李永斌:《對傳媒制造大眾文化的批判》,《國際新聞界》,2004(5)。
⑦⑧劉寒娥:《試論新聞傳媒的“新聞娛樂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3(4)。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