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晨
以一場令人動容的“不能之愛”打動全世界千萬讀者的德國小說《朗讀者》,已在這個新春與讀者見面。它是有史以來第一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德語書,在德國甚至成為每所中學討論的話題。在美國,《朗讀者》入選著名的歐普拉讀書秀后,很快風靡北美,并造成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閱讀話題。如今,這本書的紀念版中譯本由譯林出版社推出,期待由小說對人性、羞恥與罪的深入反思為新年的讀書注入力量。
一個關于人性與尊嚴的故事
對于《朗讀者》,權(quán)威的《紐約時報書評》評價說,“感人至深,幽婉雋永,小說跨越國與國之間的樊籬,而直接同人類的心房對話。”
它訴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少年伯格15歲那年得了黃疸,在路邊嘔吐的時候遇到36歲的公共汽車售票員漢娜,漢娜把他帶回家。這以后,他們開始交往,讀書。
漢娜經(jīng)常會有一些令伯格不解的舉動,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從漢堡消失了。伯格再次見到漢娜時,是作為法律系大學生參加法庭實習,而面對面站著的漢娜,是接受審判的納粹戰(zhàn)犯。原來,漢娜曾當過集中營的女看守。伯格漸漸明白了一個秘密:漢娜不識字,所以她要伯格讀書給她聽,所以她有那些奇怪的舉動。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掩蓋這個她認為是羞恥的秘密,漢娜放棄了提升職位的機會,去做女看守——這是不需要識字的。她甚至為了避免遭遇辨認筆跡這樣可能使秘密暴露的事情,而承認罪行都是自己干的。伯格在揭示真相以解救漢娜和維護漢娜尊嚴間掙扎了很久,漢娜最終入獄了。
一段時間以后,伯格繼續(xù)給她寄讀書的磁帶,漢娜竟然漸漸在獄中學會寫字,經(jīng)常寫些字條給伯格。伯格從未回過只言片語。這期間他結(jié)了婚,又離了婚。有一天,女監(jiān)獄長打電話給伯格,說漢娜刑期將滿,他們注意到伯格是唯一與她聯(lián)系的人,請伯格接她出獄。伯格去見了漢娜,原先健壯美麗的婦人已老,伯格瞬間流露的驚詫和失望被漢娜捕捉到了。在漢娜出獄前一天,伯格決定去接她出獄。然而他見到的只是情人蒼老的尸體。就在出獄的那天清晨,漢娜自殺了。
這是一個讓文學界震驚的故事,不大的篇幅里包含了很多,你可以說它是一部跟愛情密切相關的感人小說,可以說它是成長小說——它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二戰(zhàn)后的德國第二代人對他們的父輩、對戰(zhàn)爭的反思。也可以說它討論了人性與尊嚴。出版后德國每個中學都在討論《朗讀者》。它很快就成為全世界范圍的閱讀話題。
(王麗摘自《精品購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