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晉野等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一篇《馬說》,讓許多人感動萬分。一些自詡為千里馬的人,常常感慨生不逢時,世無伯樂,朝思暮想也能碰上個求才若渴的賢主,盼望三顧茅廬、黃金臺等千古佳話在自己身上變成現(xiàn)實。按說,求才若渴對誰都應該是好事,怎么會可怕呢?
一則什么是人才、你是不是人才,是由伯樂決定的。伯樂先生往往以己觀人,以個人好惡愛憎為標準。我看不上的,即使你才高八斗,滿腹經(jīng)綸,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我也棄若敝履。對了眼的,雖是膿包。也艷如桃李。在秦二世眼里指鹿為馬的趙高是人才,趙王看來實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的廉頗遠不如紙上談兵的趙括。隋文帝楊堅選的是善于揣磨朕意的楊廣,宋徽宗看上的是高俅,趙構(gòu)相中的是秦檜,朱由校認為魏忠賢人才難得。姜子牙活了八十多歲,誰也不當他是哪根蔥,只有周文王認為他有丞相之能。百里奚被楚人俘虜后只能做奴隸,價值五張羊皮,被秦穆公贖出后就升值為丞相。韓信在項羽那里“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一去楚歸漢就成了寶貝,劉邦立馬登壇拜將?,F(xiàn)在則流行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只要是我的人,“聽話”,則寵信之,提拔之,只要不符合我這把尺子,你就坐冷板凳吧。你自認為有學問,可你有研究生學歷嗎,有本地戶口嗎,有兩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嗎,身高在一米七五以上嗎,英語過六級嗎,有計算機等級證書嗎,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下嗎,會腦筋急轉(zhuǎn)彎嗎。面對這樣求才的“伯樂”,即使諸葛亮、姜子牙再生,也非下崗不可。
二則需要你時是人才,不需要時就是禍害。所謂時勢造英雄,得人才者得天下。歷史上每每天下大亂的時候,也是人才最容易脫穎而出的時候。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時期,人才涌流,風云際會,商鞅、管仲、百里奚、鮑叔牙、吳起、趙牧、田單、孫臏等名將名相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列子、韓非子、孫子等大家人們至今耳熟能詳。三國時期,群雄并起,求賢若渴,人才如百川歸海,猛將如云,謀臣如林,群星璀璨,演繹了一出出歷史活劇。可一旦局勢穩(wěn)定,歌舞升平,人才問題就退居其次了,結(jié)果往往是“卸磨殺驢”,于是屢屢上演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秦始皇曾禮賢下士,收羅了不少人才,一俟統(tǒng)一天下就開始焚書坑儒。劉邦作《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韓信等一批名將仍然逃不了小命。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曾下“求賢詔”,言“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責成二千石以上的官員都要推薦人才,否則就是失職,但其族灌夫、族主父偃、族李陵、族公孫賀,竇嬰棄市,公孫敖、任安腰斬,何曾真正求賢若渴?大臣汲黯曾勸武帝,你下很大功夫求賢,卻沒有盡其用就殺掉了,還有誰給你治理天下呢?漢武帝說了一段絕妙之詞:“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茍能識之,何患無才?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看看蒙恬、白起、伍子胥、文種、晁錯、周亞夫等等功臣名將,哪個有好下場?朱元璋為替兒孫掃清“隱患”,斬殺起功臣來更是毫不留情,開國宿將幾無幸免。朱棣不顧“天下讀書種子絕矣”的勸告,將方孝孺門生數(shù)人同其九族群殺,計八百余人,史稱株連十族。無怪乎人們常講,寧愿做盛世雞犬,也不做亂世英才。
三是求才若渴的幌子下掩蓋的是不擇手段的血腥。曹操先后頒布三道《求賢令》,惟才是舉,不拘一格,被后人奉為愛才的典范。他不僅對主動投靠自己的人尊重有加,而且對敵營中的人才也備加喜愛,想方設(shè)法甚至不擇手段爭取過來為己所用。為了讓徐庶為自己服務(wù),先是賺取徐母到許昌,企圖讓徐母寫信召來徐庶;一計不成,又賺得徐母手跡,仿其字體偽造書信,把徐庶騙到許昌,致使其母自殺,后來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終生不為曹操出一計謀。曹操見關(guān)羽“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三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為了收編其于帳下,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送金帛,贈赤兔寶馬,封漢壽亭侯,可謂費盡心機。然而,就是這位“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曹孟德,照樣殺了立過大功的許攸,以“不孝”殺了名士孔融,以“惑亂軍心”斬首了博學的楊修。即使其稱為“吾之子房”的第一謀士荀或,也沒逃脫服毒自殺的命運。連從不參與政治的絕世醫(yī)才華佗,也未能幸免一死。試想,如果有個曹操一樣的伯樂看中了你,可怕不可怕?宋江愛惜人才的辦法更是恐怖?!芭Z火”秦明原本是堅決不肯背叛朝廷的,宋江為了斷其退路,在秦明吃醉濃睡中,“借用”他的盔甲、戰(zhàn)馬、兵器,把青州城外“舊有數(shù)百人家”變成了“一片瓦礫場”,使其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只好上山落草了事。大財主玉麒麟盧俊義,是吳用在其家題了反詩,家破人亡被迫上山的。雙槍將徐寧,是時遷盜了祖?zhèn)鞯难泗峒子寐樗庂嵣仙降?。朱仝是因為李逵摔死了五歲的小衙內(nèi),負有照管之責的朱仝不得不上山入伙。這些人其實是“愛才”的宋江逼上梁山的,不知他們是否真的對宋江感恩戴德,甘心情愿為梁山賣命?
【選自2006年10月23日《平民雜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