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長春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禮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歷來講究禮節(jié)、禮貌、禮儀,并形成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如晚輩要尊敬長輩,鄰里見面要打招呼,待人要有禮貌,說話要和氣,見人有困難要幫助,無意間發(fā)生磨擦要相互忍讓,在公共場所要檢點自己的儀表和行為,不要妨礙別人等,這已融入人們的價值觀,否則便是失禮、失范,被人們所恥笑。不必諱言,傳統(tǒng)的“禮”包含有“官本位”等級觀念、晚輩絕對服從長輩、歧視婦女、繁文縟節(jié)等封建性糟粕,但是,我們是不是潑洗澡水連孩子也一塊潑了呢?符合于時代精神的現(xiàn)代禮儀又是什么呢?
時下,人們行為失禮失范是司空見慣的事。不尊重父母和長輩,待人接物不講禮貌,不遵守公共秩序,處事態(tài)度粗暴蠻橫,出言不遜口帶臟字,見危不救見難不幫等等。在公交車上年輕人不為老人讓座,問路的人連聲“請問”“謝謝”也不說,這樣的事誰沒遇上過?也常常遇到“火氣大”的人為不值得的小事頂撞得讓你“憋氣”“添堵”。在人流擁擠的場合,如果甲與乙碰撞一下,本來互道一聲“對不起”“沒什么”就可一笑了之,卻不,一個說“你瞎呀?”,另一個說“怕擠在家呆著!”于是發(fā)生一場爭吵,甚至動武……
外國人,對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國民的不文明行為,也已嘖有煩言了。來中國工作、學習的外國朋友坦率地向我們提出過意見,去國外旅游或出差的中國人曾遭到不客氣的指責。隨地吐痰扔垃圾,在公共場所袒胸露背脫襪晾腳,不排隊,吃自助餐任意浪費,說話粗魯沒有禮貌等等,有的旅游勝地專為中國人設(shè)了警示牌,有的在不準拍照的地方拍照被制止,有的在參觀教堂時大聲喧嘩被逐出……這就不僅是某個人的“丑陋”,而是有失國格了。
“重建禮儀”已引起輿論的重視,不少媒體展開了討論,有的學者極而言之說這是“國民形象危機”,擔心怎樣實現(xiàn)2008的“人文奧運”。我們是該重視這個問題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禮讓,在公共生活、團體生活、家庭生活中充滿和睦與溫馨,這才稱得上社會和諧,重建禮儀是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的先賢把人際關(guān)系中的“禮”概括為“溫、良、恭、儉、讓”五個字,即溫和,善良,謙恭,儉樸,禮讓。這曾經(jīng)是全社會普遍知曉普遍提倡普遍遵循的
傳統(tǒng)美德和行為規(guī)范,然而,“文革”中在“造反”的口號下把它徹底否定了,說“溫良恭儉讓”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溫情主義,是路線覺悟低、革命斗爭性不強的表現(xiàn),以“革命”的名義“撕下一切溫柔的面紗”,人與人之間以粗暴相向顯示立場堅定,處處是殘酷無情的斗爭,把人間的溫情掃蕩殆盡。在文化價值取向上的誤導,給人們造成的心靈創(chuàng)傷,其不良后果往往是長期的。
現(xiàn)在,該是在全社會重新倡導“溫良恭儉讓”的時候了。
【原載2006年11月8日《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