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體會月落烏啼、江楓漁火的古典境界,傾聽那跨越時空的悠遠鐘聲,這是長存于我腦海中的一個夢想。誰在孩提時期沒有背誦過張繼那首《楓橋夜泊》呢?所以一說要到寒山寺聽鐘聲,似有精靈般的,那首少年時背誦過的唐詩便不由自主地跳上了我的心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據《寒山寺志》記載:“寒山寺在楓橋下,起于梁天監(jiān)年間(502年)舊名妙利曾明塔院”,距今已1500余年。因鄰近楓橋,曾稱楓橋寺。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拾得從五臺山國清寺來此主持,又改稱寒山寺。這座寺院初建時規(guī)模宏大,居蘇州城諸寺之冠,僅房屋就有10多萬間,當時故有“寒山寺騎馬觀三門”、“先游寒山寺,后游姑蘇城”之說。后由于戰(zhàn)亂,屢毀屢建,現存建筑是清光緒二十二年到宣統(tǒng)三年期間重建的。
寒山寺雖然年代久遠,但真正使之聞名中外的還應歸功于唐代詩人張繼。據說張繼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之后,郁郁不樂,催舟還鄉(xiāng)。當他泊舟楓橋,眼見天上冷月西沉,耳聽枯樹烏鴉的嘈叫,科舉失意后的愁思正當“剪不斷,理還亂”的時候,他驀然聽到清脆的寒山寺鐘聲,于是感觸萬分,揮筆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絕唱。由于詩境優(yōu)美含蓄,尤其是寒山寺的夜半鐘聲,為寂靜而蕭疏的夜晚平添了無限雋永的韻味,所以從此以后詩韻鐘聲,千古流傳,寒山寺也就成了我國一個著名的旅游勝地。
遠遠地就可以看到猶如一彎新月橫跨在大運河之上的楓橋,再往前走幾步,汽車就在一堵書有“寒山寺”三個大字的米黃色的照墻前停了下來。下了汽車,剛才還聽來若有若無、斷斷續(xù)續(xù)的鐘聲立刻清晰起來,鐘聲從那黃墻碧瓦處蕩來,深沉而恢宏,含有大地的底蘊,帶有宇宙的空靈,叩響了我那懷舊憶往的心弦,一種如癡如醉的感覺頓時彌漫了我的全身。
懷著急切的心態(tài)步入懸有“古寒山寺”匾額的山門,只見寺院內松柏吐翠,銀杏參天,四時花卉爭奇斗艷。正中處是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供奉著正襟危坐的釋迦牟尼全身寶像,右側配殿的蓮花寶座上,則有兩個袒胸露乳、蓬頭赤足的和尚塑像,那喜眉笑眼的樣子讓人一看就開心,這就是寒山寺的主人寒山和拾得。
穿過大雄寶殿,沿一條冬青夾道的小徑,我們便來到了以“夜半鐘聲”聞名遐邇的鐘樓前,這是一座二層六角形的重檐亭閣,造型奇巧,輪廓優(yōu)美,外觀宛若鳥翼,翩翩欲飛之狀可掬。進得樓內,只見內懸一口周可3人合抱,高逾2米的巨鐘,據說,唐代那口古鐘歷經兵燹,早已湮沒無存。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巨鐘,也有傳聞已流落到日本,現在這口大鐘系清代光緒三十二年所鑄。盡管鐘聲宏亮悠揚,余音裊裊,很有氣勢,但遺憾的是已不再是當年張繼聆聽過的那口鐘了。我想,真不知道當年那口古鐘發(fā)出的又是一種什么樣的聲韻,看來這無疑是一個永恒的謎了。
佛經上說:“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睋?,張繼當年就是聽了鐘聲以后,清除了不第的煩惱,刻苦攻讀,二次進京考中進士的。現在每年除夕,寒山寺都要舉行聽鐘聲活動,以表示一年的終結,預祝來年的幸福安康。屆時有不少游客不惜跋涉千里,也要趕到寒山寺來聽鐘聲,這其中尤以日本游客為甚。據介紹,每年除夕,都有一大批日本游客遠涉重洋專程趕到寒山寺來聽鐘聲,這已成了日本國內的一大盛事,也成了寒山寺的一大景觀。其實據我了解,日本國內有的是寺廟,建筑風格也跟中國的十分相似,而且每年除夕,日本國內各寺廟里的鐘聲也會一齊敲響,以除舊迎新。那么對此現象的唯一解釋,就是張繼這首絕句的魅力了。據史料記載,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早在清代,日本國民就說:“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誦是詩”??梢?,有了這樣一種文化氛圍,在日本國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那么,反思我們自己,現在對流行歌曲瑯瑯上口的孩子還有幾人會背誦這首小詩呢?熱衷于“到此一游”的游客又有幾人會為了一首小詩而不惜跋山涉水而放棄居家的溫馨呢?在“孔方兄”的步步緊逼下,張繼們除了節(jié)節(jié)敗退外,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受心境的影響,我已無心再細看寺內的廡殿、藏經樓、碑廊之類的景觀,匆匆出了寺院大門,快步登上了高高聳起的楓橋。據說這里是聽鐘聲的最佳處。鐘樓上的鐘聲仍在時斷時續(xù)地響著,但聽來卻已沒有了那種和穆曠遠的韻味,夾雜其間的則是游人的笑語和打鬧。五元錢撞三下的商業(yè)操作,使得或輕或重的撞鐘聲變得隨意、輕佻起來,那種與廣褒時空相融合的厚重感消失了,那種把悠遠的歷史拽回來的深沉感沒有了,我很難相信,這就是當年張繼聆聽的鐘聲,我也很難明白,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鐘聲。
凝望著楓橋下穿梭往來的船只,我不禁自問:難道當年張繼聆聽的鐘聲真的已隨泊船遠去了?……
【責編 曉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