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這句話對所有的家長來說都不陌生。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真正理解并做到,卻不是
一件易事。
“把它們都扔掉”——“它們是我的寶貝”
兒子臉上涂得像熊貓,渾身上下臟得像是剛從地里鉆出來,兩只小黑手里攥著泥巴,那副狼狽的樣子讓人看了覺得可笑。這是兒子周末在公園游玩時的一幕。
“兒子,咱們要回家了,把你手里的東西都扔掉?!蔽业恼煞?qū)鹤诱f。
“為什么?”兒子極不情愿。
“這還用問,這么臟的東西拿回家干什么?快點扔了!”丈夫顯然認為兒子是明知故問。
“可我還想拿回家玩?!眱鹤庸虉?zhí)地說,雖然這些東西他已玩了整整一上午了。
“不行,”丈夫依然堅持,“快點!”
兒子沒有說話,只是緊緊地攥著手里的東西一動不動,我看到他的眼里有淚花。
丈夫顯然被兒子的“不明事理”惹急了,大聲說:“這都是些垃圾,上面沾滿了病菌。在公園里玩玩就罷了,還要拿回家,難道你不知道這會讓人生病嗎?”
兒子嘟著嘴低聲地說:“它們特別好玩,我回去好好洗手不就行了?!笨磥韮鹤佑星榫w了。
丈夫看威嚴不起作用,就換了策略:“兒子,把這些扔了好嗎?爸爸下午給你買新玩具?!?/p>
“我不想要你的玩具,這些不是垃圾,是我的寶貝!”兒子不滿中帶著委屈。
丈夫一臉的不理解,卻又無可奈何,站在那里沉默著。這時我悄悄把丈夫叫到了旁邊,小聲地說:“你想想你小時候是不是也把那些小石子、小樹枝、沙土、樹葉當寶貝?在孩子眼里,寶貝并不是以物品的價值來區(qū)分的。我記得你曾經(jīng)給我講過你小時候在農(nóng)村的日子是你最開心的日子,那些小石子和樹枝給你帶去過無限的快樂。我還記得去年我們旅游時,你帶回家那么多鵝卵石,開心得像個小孩,其實那些鵝卵石并不漂亮,但你仍把它們當作寶貝。我們尚且如此,何況兒子呢。我們再試著用孩子的眼光看一看,在孩子眼里錢不一定能買來快樂!”
丈夫思索良久,似乎在回憶什么,然后他走到兒子面前說:“兒子,回去可要好好洗手。”
兒子眼里噙滿淚花,卻面帶笑容地使勁點點頭。
“我相信兒子長大了會感謝我們,感謝我們讓他也有同樣值得回憶的快樂童年?!被丶业穆飞衔仪那牡馗嬖V丈夫。
“別親人家小女孩”——“我們是好朋友”
每天下午放學后,兒子總是還要在幼兒園的操場上撒歡兒似的玩?zhèn)€痛快。這天,他卻格外安靜地和一個名叫點點的小女孩蹲在沙坑里玩沙。他們倆配合得十分默契,完全沒有以往男孩子在一起時的爭執(zhí)和吵鬧,那情景讓我想起了一個詞——“兩小無猜”。
到了離園時間,兒子和點點一起手拉手走到了大門口,就在大家都沒有注意的時候,兒子突然在點點的臉上親了一下。點點媽媽表情極不自然地看了一眼我的兒子,匆匆地拉過點點走了。看樣子她有點不高興,或許她認為我的兒子是個不太單純的孩子吧。頓時我也覺得有些尷尬,而兒子依舊很自然地像什么也沒有發(fā)生。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邊回憶著兒子生活的點點滴滴,試圖找到兒子不“單純”的蛛絲馬跡,也企圖尋找兒子不“單純”的根源;一邊暗暗責怪自己為什么沒能明察秋毫,以至于發(fā)展到今天的地步。兒子很少看電視,而且都是看一些少兒節(jié)目,遭受電視污染的可能性不大;生活中也沒有人“教唆”,我和丈夫又都很“檢點”,沒有可供模仿的“榜樣”……難道是跟幼兒園的哪個孩子學的?如果孩子這么早熟,以后……一陣胡思亂想后,我告訴自己要冷靜,于是決定先摸一摸兒子的想法。
“兒子,以后別親人家小女孩啊!”
“為什么?”兒子一副漫不經(jīng)心的樣子。
“那你為什么要親點點呢?”我反問他。
“我們是好朋友嘛!”兒子一副輕松快樂的樣子。
“就因為是好朋友才親她?”我有點不太相信,心里卻已如釋重負。
“對啊,除了點點我還有很多好朋友呢,梧梧、楚楚、浩浩……”兒子如數(shù)家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快樂中。
原來就這么簡單!剛才我還把問題想得那么復雜,多虧自己處理時還算冷靜,否則……我覺得自己的臉頰發(fā)熱,幸好兒子全然沒有察覺。這時,一個畫面忽然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兒子親昵地親一親我的臉頰,抒情地說:“媽媽,你真是我的好媽媽!”是啊,兒子常會因為在他需要時我?guī)椭怂?,就用“親親”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而那時的我總感到無比幸福和欣慰。這時,我才真正明白,對于點點,兒子不過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她是我的好朋友”而已。
當然,我也沒有忘記告訴兒子應該尊重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慣,更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感情。
我們習慣于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總會把原本很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其實,孩子的世界是一個簡單、純凈、透明的世界!
“小朋友不理睬你”——“我不生他的氣”
一天傍晚,我和丈夫陪兒子去附近的廣場玩輪滑。在那里,遇到了幼兒園的同學晨晨,兒子開心極了。兩個孩子玩不多久,廣場上來了幾個十二三歲的大孩子,晨晨很快就和這些孩子湊在了一起,迅速地跑開了。只見兒子在后面一邊追一邊喊晨晨的名字,晨晨卻毫無反應。我和丈夫都知道,晨晨其實聽到了,只不過是不回應罷了,但兒子依然固執(zhí)地喊著。
過了一會兒,兒子有些失望地來到我們身邊,我告訴他:“每個小朋友都有選擇玩伴的權利。沒關系,你再去和別的小朋友玩呀?!眱鹤訂栁遥骸皨寢?,那我是不是也有選擇的權利?”我說:“對呀!”兒子若有所思地說:“那我喊他他卻沒有回應——是不是不應該這樣?”
我告訴兒子:“也許他在想什么事,沒有聽到。”這個解釋兒子顯然可以接受,他馬上就和別的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
臨走時,兒子執(zhí)意要和晨晨告別,我和丈夫都說:“算了吧,晨晨正玩呢,別打攪他了。”因為我們看得出晨晨正和那些大孩子玩得很專注。兒子依然堅持,跑過去說:“晨晨,再見!”兒子一連叫了好幾聲,但如我們所料,晨晨依然沒有反應。
我們開始擔心兒子會不會受到打擊。在走回來的時候,我仔細觀察他的表情,只見兒子一副坦然的樣子,像是完成了自己的某種心愿。
“小朋友不理睬你,你就別再找他了,難道你就不生氣?”丈夫看來是心疼了,有點“恨鐵不成鋼”地對兒子說。
兒子不理解地說:“我不生他的氣?!?/p>
“你能不能有點骨氣?明天到幼兒園別找他玩了,什么時候讓他主動找你玩!”丈夫有點生氣地說。
“為什么?我們都是好朋友,我不生他的氣!”兒子更加不能理解了。
在旁邊思考了良久的我對丈夫說:“我們又在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把成人的世故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而孩子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輕蔑、勢利,所以也就不存在著什么骨氣的問題。兒子有一顆寬容的心,有一顆快樂的心,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