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有多少?螢火蟲為什么會發(fā)光?魚在水里怎么呼吸?……”
有了智慧的人類面對種種自然、社會現(xiàn)象,往往會有許多疑惑堆在心里不吐不快,于是,便有了問。
問的形式很多,有疑問、詰問、反問、設(shè)問……,有“仗劍問天”的豪情之問,也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的纏綿之問。問的內(nèi)容也有很多,老子問道,孔子問禮,屈子《問天》,小學生問算術(shù)題等等。
有問必有答。答的形式也很多,有答非所問,也有有問必答;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高深莫測之答,也有美國國防部長拉翁的“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我們知道,也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的模棱兩可之答,更有壽鏡吾老先生給魯迅來一句“不知道!”的簡潔回答……
然而有一點我們很清楚:不問,永遠也不會有答。
不要奇怪瓦特家的水壺為什么會變成蒸汽機;也不要驚異為什么智慧的蘋果會砸到牛頓的頭上;更不用為自己英俊瀟灑卻成績平平而憤憤不平。我們在這之前應(yīng)該先問自己一句:“你問了嗎?”
孔子出身于春秋沒落貴族之家,但人家仍然當了幾千年的“圣人”,還教出一大批高材生。他的秘訣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一個字——“問”,并且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問而感到羞恥。郯子,孔文子……這些在學問上不如孔子但又有一技之長的人幾乎被他問光了。善問使他集百家之長于一身,怎么會不學識淵博,品行高尚呢?
孔子的思想不僅教育了國人,還遠渡重洋受到了日本人的青睞;誰都不會料到幾千年后,日本藉此興旺發(fā)達,而堂堂中華卻險些成了殖民地。說到底,還是“問”在起作用。在我們認為自己“天朝上國”而拉不下臉皮去問別人時,日本卻虛心向西方求教,結(jié)果自然可想而知。
幸好,聰明的國人在經(jīng)受了近百年的欺辱后,幡然醒悟。如今,我們也開始發(fā)揚問的精神,開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跟別人相比還是相差一大截。這是為什么呢?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缺乏創(chuàng)新,很多技術(shù)只靠引進,試想想這樣怎能不受制于人呢?所以要培養(yǎng)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還是要繼續(xù)在“問”字上下功夫!
所以,每天出門遇到熟人千萬別忘了問一句:“你問了嗎?”
——選自湖北襄樊市第二中學《桃李》社刊;導師:趙勝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