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挨打》一文寫到寶釵去看望挨打后的寶玉的情景,教參認為“寶釵的關切多半是表面文章”,是虛偽的。我以為這大可商榷。
教參提供的“罪證”有二:一是寶釵托著藥進來,“一個‘托’字,反映了寶釵光明正大之態(tài)以及意欲讓大家注意到她對寶玉的關切的心思”;二是“當襲人怪罪薛蟠時,她言談堂皇,表現(xiàn)大度,并借機規(guī)勸了寶玉”。筆者以為這兩條均不能定寶釵的“罪”。
首先,我認為寶釵的送藥是真誠的關切。理由之一,作者從全知敘事的角度描寫了寶釵的心理:“寶釵見他睜開眼說話,不像先時,心中也寬慰了好些?!边@不是關切是什么?理由之二,我們再看寶釵的言語神態(tài):“‘就是我們看著,心里也——’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說的話急了,不覺的就紅了臉,低下頭?!边@是懷春少女的心思與神態(tài)。她愛寶玉,焉能說她對所愛之人的關切是假?至于寶釵“托”著藥進來,而不是“提”著或“袖”著,我以為這正符合她的身份與性格:寶釵是一個大方的大家閨秀,不是一個忸怩的小家碧玉。
其次,我認為她對寶玉的“規(guī)勸”是一種真誠的關切。寶釵的思想確實是封建主義的,所以她才批評寶玉“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來往,老爺才生氣”。但這樣的“規(guī)勸”絕非用虛情假意的“關切”去討好寶玉,而是一種真誠的“恨鐵不成鋼”式的關切。她真心希望寶玉能“改好”,走上經濟仕途的“正當”道路。我們固然可以說她的思想局限于時代,不及黛玉“高超”,但我們絕不可因此懷疑她的人品,懷疑她對寶玉的關切的真誠。我以為,教參所犯的錯誤就是把思想和人品混為一談,用政治的單色調涂去了人性的多彩。
作者系江西遂川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