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法律界有一個經(jīng)典問題:三個探險家,A、B和C在沙漠中偶遇。A跟C有世仇,決定借機謀殺C,他偷偷在C6勺水壺里下了劇毒。B也想殺害C,但他不知道A已經(jīng)有所行動。趁C沒留神,B在C的水壺底上鑿了個洞。不一會兒,里面的水就漏光了。因為缺水,當天晚上,C死在了沙漠里,離營地只有一英里。誰是兇手?
你也許會說,A是兇手。但C是渴死的,跟A下的毒藥無關。斷定B是兇手也不容易。B把毒水從C的水壺中排掉,延長了他的壽命。要是沒有B,C一喝下劇毒的水就會死亡,而不可能堅持到晚上。如果C早點兒趕到營地,他就不會死,B則成了他的救命恩人。雖然C最后沒有及時趕到營地,但那不是B造成的。
社會學家以此為例,指出法律的局限性。從倫理道德角度看,A和B心懷歹意,都犯了不可推卸的道德罪。而從法律上考慮,不同的陪審團和不同的法官將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
(張有軍摘自2005年10月19日《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