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家喻戶曉的熱門電影或是大紅大紫的影壇明星入謎,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電影《不見不散》剛剛投入宣傳,一些有關的燈謎作品卻紛紛在報刊上閃亮登場。就此,一位山西作家感嘆說:燈謎形之小巧,質(zhì)之凝練,奠定了它作為文藝輕騎兵的地位。
1979年,影片《丫丫》上映,由于“丫丫”二字或拆字、或象形極易入謎,謎人競相創(chuàng)作,以“丫丫”設面、謀底的燈謎作品屢屢見報,有猜雜技節(jié)目“雙人倒立”的;有猜曲藝形式“二人轉(zhuǎn)”的;有猜電視劇“人與人、翻翻身”的;有猜四字新詞“兩個轉(zhuǎn)化”的;還有猜鄭板橋詩句“竹葉翻回向天飛”的。一時間百花齊放,謎作不下數(shù)十,這便是謎壇上所謂的“丫丫”現(xiàn)象。
自然,謎人有時也會“走火入魔”:1982年不知誰是始作俑者,拋出一謎:“馬上將軍著華章”猜電影演員“武也文”,此謎在一家晚報一露面,以此作底的謎底如雨后春筍,紛紛問世,也不知道是誰先醒過神來:這武先生是何許人也?一問影圈中人,皆搖頭說不知有此武先生,后來方知,乃是有人張冠李戴,弄出個冒牌演員。事后,謎人深刻反省,表示當從嚴治學,杜絕“拿來主義”,以防誤人誤己。
海內(nèi)外謎評
1.十載翻身業(yè)(字)赤作者:廣東鄭百川
【評注】“十”字作為謎底的一個組成部分,可變性均在“翻身業(yè)”三字上,“翻身”已不是喻為改變落后面貌,實指“業(yè)”字字形之翻轉(zhuǎn)?!拜d”亦非“年”,而用如動詞,驅(qū)使翻身后的“業(yè)”與“十”吻合,即成“赤”。小弄纖巧,頓使此謎生姿增趣。
2.萬徑人蹤滅(《中庸》句)道之不行也作者:臺灣陳聯(lián)松
【評注】謎面為柳宗元《江雪》中的一句,原詩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千山萬徑人跡滅絕,孤寂冷峻的風雪寒山圖。這里將“中庸之道”的“道”(道理)謬解為“道路”的“道”;原意為“不流行天下”的“不行”,卻成了“沒有形跡”,干脆利索地揭示“人蹤滅”的結(jié)果。
3.九世同居(河北地名)張家口作者:新加坡黃映堂
【評注】此“九世同堂”,原是張公藝一家軼事。相傳,張公藝的家族人口眾多,和睦相處,故九代人居住在一起(見《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孝友傳》)。“張家口”本與“九世同堂”毫無瓜葛,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將底句別解為“張公藝一家的人口”。按此返照題文,融和自然,神理圓到。
4.孤竹歸師賴老驥(體操術語)托馬斯全旋作者:安徽成巖
【評注】謎面用典出自《韓非子》“老馬識途”?!巴旭R斯全旋”本為體操術語,返顧謎面,其意全變乃有“賴(老)馬而得以旋歸轉(zhuǎn)回”之解。“斯”作連詞;“托”字尤為點睛之筆,與謎面之“賴”字一呼一應,神韻盡傳。
5.無煩無惱無憂愁(曲牌名)快活三作者:福建林智宏
【評注】“快活三”為元曲牌名,隸屬于十二宮調(diào)中的中呂調(diào),是雜劇套數(shù),也可是散曲小令。謎面取自家喻戶曉的電視劇《濟公》的主題歌。謎作者使用會意手法,將“無煩”、“無惱”、“無憂愁”三大快活事輕輕一筆,以三字曲牌名概而括之,令人折服。
6.古梅兩樹開(臺灣地名)柑林作者:臺灣南郭
【評注】謎面系自擬成文,很有些五言古詩的味道。此謎初看,難解其意。古時“梅”字寫作“某”,這個關鍵的“結(jié)”一解開,也就“滿盤皆活了”。“古梅”用轉(zhuǎn)注的手法,得出“某”,“兩樹”正扣“木、木”,分離組合后謎底“柑林”二字便水到渠成。
時鮮謎品
1.元宵(成語)
2.賞花燈(電影演員二)
3.元宵猜謎(數(shù)量詞)
4.喜愛做元宵(音樂名詞)
5.元宵前后回家鄉(xiāng)(歌曲)
6.元宵前后共團圓(字)
7.燈節(jié)懸燈謎(食品二)
8.千里姻緣結(jié)伉儷(軍事名詞)
9.牛郎織女一線牽(外國歌曲)
10.有情人終成眷屬(文化用品冠量)
時鮮謎品謎底:1.一朝一夕;2.張英、張亮;3.十五打;4.搖滾樂;5.二月里來;6.期;7.元宵、掛面;8.有線連;9.星星索;10.一對對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