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此處二月為陰歷二月,指的初春時節(jié)。
果然最近,幼兒園的老師們發(fā)現(xiàn),許多小朋友已經(jīng)換上了春裝,甚至一些家長為了把自己的寶寶打扮得漂漂亮亮而給她們換上了裙裝;而另外一些家長,恪守“春捂秋凍”的“信條”,依然給寶寶穿著羽絨服,棉衣棉褲。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們宛然過著不同的季節(jié)。因此老師們的麻煩也多了起來,一會有寶寶直喊冷,一會又有寶寶滿頭大汗跑來喊熱。而這個時候,寶寶往往容易患病。
那么在乍暖還寒的初春,寶寶還要捂著嗎?
要適當“春捂”
冬天,寶寶們產(chǎn)外活動相對減少,機體適應能力下降,免疫能力也有所減弱,而初春正是各種病毒活躍的時候,寒氣未退,此時給寶寶脫去棉衣,寒氣會乘虛而入, “寒則傷肺”,容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簩殞毭庖呦到y(tǒng)遭到破壞,甚至會感染流腦、麻疹、腮腺炎、猩紅熱等嚴重危害寶寶健康的傳染病。
民間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語。就是說,春天來到時,不要著急給寶寶減衣,適當“春捂”有利于幫助寶寶增加對寒氣的抵抗,等寶寶逐漸適應氣候后,再減衣服也不遲。
“春捂”有講究
適當“春捂”,并不是說穿得越多越好,人身體有調(diào)節(jié)體溫的中樞系統(tǒng),捂得太多,時間久了就會破壞寶寶自身的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導致免疫力下降,以后穿著稍不得當,寶寶就會生?。捍送猓绻拔妗钡眠^多過嚴,寶寶出汗后遇到冷風,更容易著涼;尤其在南方,春天濕度大,如果捂得過了頭,還會使寶寶中暑。因此“春捂”要有講究地去“捂”。
減衣要有一個過程,不是說脫下棉衣就換上單衣。此時媽媽要多給孩子準備幾件衣服,注意觀察氣溫變化,多聽天氣預報。春天早晚和中午溫差很大,要根據(jù)冷熱給寶寶適時增減衣服。以寶寶溫暖而不出汗為適宜。此外,寶寶的被褥也不能馬上減薄,應該等氣溫連續(xù)回升兩周以上再換薄被,但是還要準備一條毛毯,以備半夜室溫低時使用。
“春捂”四重點
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頭涼。
背暖保持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機會。因此家長可以給寶寶準備幾件薄厚不同的馬甲,根據(jù)溫度變化增減。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就是保護脾胃。寶寶脾胃相對弱,當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寶寶就會肚子痛,從而損傷脾胃功能,影響消化吸收。所以,“肚暖”是寶寶保健的重要一環(huán),睡覺時圍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腳部是皮膚神經(jīng)末梢豐富,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寶寶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家長給寶寶選擇鞋子時,尺寸要稍微大一些,腳與鞋之間有一點空隙,這樣不但有利于保暖,而且利于腳部皮膚的呼吸。
頭涼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寶寶經(jīng)由體表散發(fā)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fā)散,頭熱容易導致心煩頭暈而神昏,所以中醫(yī)認為,頭部最容易“上火”,寶寶患病更是頭先熱。如果讓寶寶保持頭涼、足暖,則必定神清氣爽,氣血循環(huán)順暢。春天的時候,如果風不大,家長就不用非得給寶寶戴帽子,或者戴一頂單層的小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