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xué)者的科考記錄
1954年7月,一個打著綁腿,腰背干糧、一身戎裝的身影孤獨地爬行在喜馬拉雅山海拔5800米的金珠拉山口。四周,千鳥飛絕,人徑皆無,白皚皚一片的世界,只有咆哮的山鳳與他腳踏雪地的聲響,回蕩在空礦的天與地之間。此人正是日后被國內(nèi)外權(quán)威人士一致公認為迄今為止對喜馬拉雅情況最熟悉的“大峽谷通”——冀文正,他此行的目是進入雅魯藏布大峽谷深處最原始封閉的地區(qū)開展啟蒙工作,為解放墨脫打下基礎(chǔ)。誰也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一成功翻越,不但使他成為共和國第一個進入這一神秘地區(qū)的軍人和漢族干部,也將其一生命運與大峽谷緊緊相連。從此,他成為在這一神秘地區(qū)居住時間最久,對大峽谷了解最多、最深的人。他深居大峽谷16年獨自連續(xù)研究大峽谷40多年,取得的第一手寶貴資料,有許多是文化人類學(xué)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珍寶。
也就是從1954年起,冀文正開始了在喜馬拉雅及雅魯藏布大峽谷中對野人的尋覓之旅,以后他任喜馬拉雅奇迷探險研究會(原中國野人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野考隊隊長,成為國內(nèi)外研究喜馬拉雅及雅魯藏布大峽谷野人的權(quán)威。后來,據(jù)冀老回憶到,早在1950年進軍西藏途中他就聽藏胞講述過“野人”的故事。他深入喜馬拉雅山南坡及雅魯藏布大峽谷后,利用自己精通當?shù)赝琳Z的優(yōu)勢,采訪了上百個珞巴族和門巴族獵人,記錄下獵人們與“米者”和“者布”遭遇的許多案例。通過采訪及1 988年、1991年和1996年前后28次親自在喜馬拉雅大峽谷中的探謎,從獲得的大量第一手原始資料來看,他深信:在數(shù)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喜馬拉雅山區(qū);在與世隔絕的雅魯藏布大峽谷中,野人客觀存在的證據(jù)是令人信服的。
在老人50年代對珞巴族獵人安布的采訪記錄中,獵人安布談到1947年他們前往大峽谷腹地狩獵的一段住事:那天獵人們跟蹤羚牛,深入森林腹地,第三天傍晚,他們看見不遠處山坡上有個巖洞,就徑直朝它走去。石洞很大,可以伸腿住下20多個人,洞里有不少骨骼和1果皮,還堆了一堆當?shù)厝说募央戎弧鴻宓挠酌?。地上鋪著厚厚的樹葉,壓得實實的,仿佛有人睡過,地上有大于人腳的腳印。洞口左邊是叢叢翠竹,右邊是桫欏樹,正面是一大片野香蕉林,熟透的果實清香四溢。幾天的跋涉,他們疲憊不堪,來不及多想多看就住下了。安布在摘一串香蕉時,在距巖洞30多米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一堆糞便,酸臭味熏天,令人惡心欲吐。他返洞后對大家說,這里是“米者”的住所,有“米者”活動,有一泡屎是昨天更可能是今天早晨屙的。獵人們多次遇到過這種情形,都不在意地吃著飯、喝著茶。
天黑了下來,洞里的篝火閃著黯淡的紅光,洞外風雨呼嘯。獵人們喝足了酒,懶洋洋地抽起旱煙來,有說有笑,巖洞里充滿了生機。大約在10點鐘左右,在洞口不遠處實然,響起了幾聲怪叫,音調(diào)很高很有節(jié)奏。大家的眼睛緊緊地盯住洞口,趕快拎起弓箭,有些驚慌失措。老練的安布順手從火堆里抽出一根燃著的松木棒,猛力扒出洞外,接連又扔出幾根,照得外邊通明。他提起強弓,身挎箭筒,從中抽出一支毒箭,
張弓待發(fā),來到洞口邊,仔細地環(huán)顧四
周,看見一個體貌似人非人的怪物在他
面前十幾步的地方站著。借助洞里的火
光和燃著的松木棒,他看得很清楚:
“米者”體形和中等個頭的人相當,臉
呈棕黑色,布滿皺紋,眼圓,灼灼有
神,眼珠不時翻滾,眉宇之間有多條深
陷的紋溝,全身棕紫色,頭頂有白毛,
兩臂長于人臂。它雙手比劃著,嘴里嘰
嘰口古口古叫個不停?!懊渍摺弊吆?,幾個
獵人回洞休息,繃緊的神經(jīng)終于松弛下
來。
翌日早晨,他們在洞口發(fā)現(xiàn)上百個
“米者”的腳印,5個腳趾是分開的,大
腳趾比小腳趾大2倍,腳步有大有小,小
腳步和大腳步差不多,腳比人腳長2指左
右,寬3指左右,前寬后窄。在潮濕處
“米者”的腳印陷得很深,看來它的身
體是很重的。
安布還曾對翼文正講過自己夜遇
“米者”的故事,這個“米者”好像是
個老者,行動遲緩,聲音嘶啞,皺紋特
多,這和他1950年在崩崩拉山第5次相遇
的老“米者”差不多。據(jù)安布講, “米
者”也是人,會哭會笑,只不過人們聽
不懂它們的語言罷了。近距離同它相遇后,它邊比劃邊說著長短句子,非常有節(jié)奏,喜怒哀樂穿插其間,說明它是有思維,有情感的。安布多次發(fā)現(xiàn)它還會制造、使用簡易工具,例如用棍棒、石塊砸斷香蕉樹、果樹,砸爛硬果,打劫窩棚,砸傷小獸等等。在珞巴人和門巴人眼里,“米者”是種善良的動物,從不傷害人畜。在這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為數(shù)不多的“米者”艱難地生存著,整日守著沒有盡頭的寂寞,所幸,當?shù)厝藢λ鼈兪怯押玫摹?/p>
據(jù)珞巴族和門巴族獵人講,在大峽谷西岸的怒王山溝、白馬希仁流域、神山布達則保地區(qū)、汗密深處、多雄山頂、南峰、北坡、普巴榮林區(qū)等多處地方,他們發(fā)現(xiàn)的“米者”全是個體的,沒有發(fā)現(xiàn)成雙成對甚至成群活動的記錄。從冀文正搜集到的上百則野人傳聞來分析,在雅魯藏布大峽谷近3萬平方公里的工地上, “米者”僅有11個。1996年他第3次自費前去徒步考察,花了很長時間進行核實,孤獨行走一周后,在一處密林中,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米者”的巢穴:洞約有40平方米,;同口朝南,坡度很大,洞口不遠處是鹽分很高的溫泉水,洞內(nèi)鋪著厚厚一層軟草,靠后是一堆樹果,洞外偏下方30米處有一堆一人高的糞便,形似牛屎,沒有消化的果實很多,溪邊潮濕地上腳印重疊。
沒有雪人只有“米者”
冀文正堅信,在西藏沒有雪人只有珞巴族語稱之為“米者”,門巴族語中稱之為“者布”的野人。這種結(jié)論的得出,并不是因他對“雪人”一無所知,恰恰相反,早在1955年6月18日,他帶領(lǐng)背鹽民工一行18人,從波密返回墨脫縣時,在喜馬拉雅山南坡海拔4200米的雪地上,就發(fā)現(xiàn)過一行神秘的大腳印。從雪窩距離來看,步伐不大。他當時用120愛克斯膠卷拍攝了8張黑白照片,因沖洗出來白茫茫一片,后來竟全丟棄了。在山下的一處灌木林濕地上,他又看到一些腳印,直立行走,步伐大,相當于人的一倍,腳板寬于人腳,前寬后窄,腳趾分離,大腳趾均向里歪。
據(jù)當時同行的老獵人簇嘎瓊講:“沒有雪人,實際上在冰天雪地中是沒有動物能生存下去的。”老獵人簇嘎瓊曾經(jīng)數(shù)次有意跟蹤“米者”。有一次是在6年前的5月間,他跟蹤大腳印,看到了一頭怪獸在追趕一頭小動物,它時而直立行走,時面爬行。在離高山灌木林200多步的地方,它捉住了小動物,當他走近現(xiàn)場時,地上只留下了一堆香獐毛。還有一次是在9年前,他一直跟蹤“米者”到大雪山的陽坡處,發(fā)現(xiàn)地上挖了很多小坑,還有貝母雞的羽毛。簇嘎肯定的說:“野人全部都固定居于森林深處,冬春季之交與夏季,雪線和灌木叢林之間是他們捕捉食物的天然獵場,因為那時小動物特別多,在白雪映襯,足跡十分容易發(fā)現(xiàn),故他們中體壯膘肥者大多離開森林,到雪地里來尋找食物,所以被發(fā)現(xiàn)者誤禰為了‘雪人’”。
在珞巴族獵人的眼中,他們把熊與“米者”分得很清,因為二者截然不同。熊是爬行的,有時候也會站立但不能持久,熊全身長黑毛,也有棕色的;個體矮小;腿短;大耳尖嘴;腳趾相連,步幅小……這些特征同“米者”有很大區(qū)別。 “米者”有“語言”,它發(fā)出的聲音有長有短,有高有低,有的悅耳,有的刺耳;它的表情有喜有怒,還會比劃各種手勢。
神秘主義的休止符
對于喜馬拉雅及雅魯藏布大峽谷中野人的存在,冀文正及其它一些學(xué)者認為,這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給“米者”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質(zhì)基礎(chǔ):首先,這里森林植物眾多,山區(qū)海洋性氣候明顯,溫暖潮濕,境內(nèi)海拔差異很大,從500米到7000多米,形成了立體型氣候。這種宜人的氣候完全適宜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其次,立體型氣候形成了立體型的動植物分布,數(shù)百種野生動物和上千種食用植物,給野人賜予了豐富的食物。再者,林海中樹穴、巖洞比比皆是,也為它們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居所。最后,當?shù)刭即蟮牧趾H僳E罕見,加上獵人們善良,從來沒人危及野人的安全。正是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野人得以在此生存繁殖至今。
但在更多一些學(xué)者看來,所謂青藏高原的野人之謎,更多只是一場捕風捉影的鬧劇。譚邦杰先生早在1984年,就發(fā)表了一篇《野人到底有沒有?我說沒有》的反駁文章,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是千百萬年來漫長進化的產(chǎn)物,人也不例外。如果真有野人的話,當然亦如是。既然都是進化的產(chǎn)物,就必然有根源,有相先,有遺跡,也有種種橫的關(guān)系,決不可能完全孤立于生物樹之外,好比天上掉下來一樣的?!?/p>
而近期引起人們關(guān)注的一個全新觀點,源于中國瀕危物種出口管理辦公室駐拉薩辦事處主任、西藏林業(yè)廳野生動物保護處處長劉務(wù)林。他曾參加過多次西藏野生動物普查和專項調(diào)查,根據(jù)他在野外的考察和分析:傳說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qū)的野人和雪人,很有可能就是與人體型接近的棕熊。
據(jù)劉務(wù)林介紹,十幾年來先后在西藏的墨脫、吉隆、朗縣和珠峰附近的定日、定結(jié)、亞東等地十多次發(fā)現(xiàn)所謂的野人,最后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都是棕熊。而一些保存下來的所謂野人的皮和骨頭,實際上也是能9多確認的動物。例如工布江達縣一寺廟的一張“野人”皮,其實就是棕熊皮,只是外表顏色和一般的棕熊不一樣。棕熊冬天處于半睡眠狀態(tài),極易被驚醒,有的甚至不冬眠。一旦受驚,或睡眠時過于饑餓,可能出來到處游蕩,甚至下到雪線以下覓食。喜馬拉雅棕熊毛色變異很大,有的熊是灰白色的,老百姓猛然見到這種顏色的棕熊就誤認為是雪人或野人。
劉務(wù)林認為,從動物學(xué)、生態(tài)學(xué)的角度看,一個物種如果在世界上只有2000個以下個體,又不經(jīng)過專門的人工繁殖,幾乎可以肯定要絕種。在一個封閉的小環(huán)境里,任何規(guī)模過小的動物都難以抵御自然環(huán)境的壓力和近親繁殖的影響,如果不像大熊貓一樣的搶救繁殖,必然會遭到自然淘汰。野人如果真的存在,它作為大型哺乳動物,應(yīng)有一個種群的最低數(shù)量極限,目前各地發(fā)現(xiàn)的所謂野人總體不超過200個,而且居住分散,環(huán)境惡劣,其近親繁殖也不可能使它們生存到現(xiàn)在。
而我在2004年對冀文正的專訪中,他也明確告訴我,在他認為確有野人的喜馬拉雅及雅魯藏布大峽谷中,當?shù)刈詈笠淮蝹鞒瞿慷靡叭说南⑹窃?986年,地點位于墨脫東部的一個山溝中。從此以后,“米者”再也沒有現(xiàn)身了。
也許,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野人,這一切,只是人類好奇天性的一個“夢”;也許野人還在,只是面對人類日益的擴張,遠遠地遷徙于更為隱秘的深山峽谷之中了;也許它們曾經(jīng)存在過,只是作為這個星球上那為數(shù)眾多的“倒霉蛋”之一,還耒向世人顯身,便在全球生態(tài)惡化的悲劇中,過早地煙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