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夢有夢皆深情
明代有一位禮部尚書·膝下一女,美艷聰慧,自幼與姑家表兄青梅竹馬,及至長大成人,互相漸生戀情。表兄每來時(shí),二人必私約傾談,竟至私相幽會,不期被人窺見,報(bào)與尚書。尚書大怒,將其表兄逐出。二人兩地相思不堪其苦。不久,尚書奉旨外出公干,二人復(fù)得幽會,悲戚不已。表兄問妹:“夜來曾有夢否?”妹但搖頭不語,唯嘆息而已。表兄心有不悅,心想自別后,我時(shí)常夢你念你,你卻邊夢也沒有,“何無情之甚也?”表妹委屈不已,乃提筆寫詞一首:
人道有情須有夢,無夢豈無情?夜夜相思直到明、有夢怎生成??搖?搖伊若忽然來夢里,鄰笛又還驚。杜鵑聲聲不忍聽,渾是斷腸聲。
表兄讀之,甚覺慚愧,原來她終夜不眠,有夢難生,其情更勝于我呀。遂向表妹道歉賠禮。后二人托媒說合,終成美滿姻緣。
二、身邊少個人兒睡
明代一位相州錄事范仲胤,在外為官因忙于公務(wù),經(jīng)年不回家。其妻思念難耐、乃寄去一首《伊川令》詞:
西風(fēng)昨夜窗簾幕,閨院添蕭索。最是梧桐冷落,又迤邐秋光過卻。?搖?搖人情音信難托,魚雁成躭擱。教奴獨(dú)自守空房,淚珠與燈花共落。
范讀后,也頗感動,但看詞牌的《伊川令》寫成了《尹川令》,這原是他妻子寫信時(shí)心緒煩亂一時(shí)筆誤。但范卻認(rèn)為妻子一向謹(jǐn)慎細(xì)心,莫非另有含義?于是回寄詞一首,詞中有句說
“接得彩箋詞一首,堪驚。提起詞名恨轉(zhuǎn)生。不寫伊川寫尹字、無心?料想伊家不要人?!?/p>
妻接信讀之,方知因一時(shí)疏忽寫錯了字,引起丈夫誤會,忙又寄去詩一首:
閑將小書作尹句,情人不解其中味。
共伊闊別幾多時(shí),身邊少個人兒睡。
借此小詩巧妙地辯白,使丈夫深為感動,即整裝回家與妻相聚。
三、琵琶就是此枇杷
清代有一位塾師,在一個大戶人家坐館教書。一日,見窗外庭院中枇杷樹上結(jié)果累累,忽有靈感,給學(xué)生出一個上聯(lián):“琵琶結(jié)子?!泵鼘ο侣?lián)。這小學(xué)生未見過琵琶、不知是啥玩藝兒,回家求教母親。其母提筆對上:“喇叭開花。”翌日交卷,先生一看,又氣又笑,在卷上批:“喇叭仍樂器,焉能開花?不通、不通!”學(xué)生挨了批評,回家告訴母親,其母知道先生自己寫錯字而不自知,反批評別人,即提筆在原卷上寫詩一首:
枇杷不是此琵琶,想是先生落筆差。
若是琵琶能結(jié)子,滿城蕭管盡開花。
先生一讀此詩,才知自己出題寫錯了字,十分尷尬。又恐主人家因此解聘,悶悶不樂。其妻見此光景,問明緣由,先生告以實(shí)情。其妻也是才女,略一思索,即步其女主人詩原韻寫詩一首:
琵琶就是此枇杷,不是先生落筆差。
若是琵琶不結(jié)子,笛中哪得落梅花。
詩中巧妙引用李白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句予以辯白。女主人深為贊佩其才,二人遂成為閨中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