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語文教師,寫這封信只想表達我本人對《北京文學》(精彩閱讀)深深的謝意。
作為一名教師和文學愛好者,我深深喜愛《北京文學》(精彩閱讀),尤其是“現實中國”欄目,它所刊登的有關教育方面的報告文學,給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和啟發(fā)。我所撰寫的《讀書,使我的工作充滿生機》一文,曾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說明,此文被收入《慈溪教育科研》2004年第4期和《閱讀與教師事業(yè)成長》(寧波市中學語文學科標本教研材料第一輯)頭條,在慈溪市乃至整個寧波市的中學語文教育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以致不少同行和朋友紛紛訂閱貴刊。
此外,“真情寫作”等欄目,也給我的工作提供了方便,那些情文并茂的佳作,成了我的學生欣賞的上佳課外材料。學生從中不僅學到了寫作方法,更感覺到了人間真情,陶冶了他們的思想情操,深受他們喜愛。
當然,“作家人氣榜”“好看小說”等欄目的作品,對我這個有時也寫點小文章的人來說,也非常精彩,讓我熱愛不已。
我有一點個人的想法,如果能把這幾年《北京文學》(精彩閱讀)中“現實中國”里有關教育方面的報告文學精選出書,內容定位于大中學生閱讀,一定會成為教師教學很好的輔助材料,受到師生的歡迎。我個人認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缺少的就是“真情”,我們應該讓祖國的未來,學會感受真情,體驗真情。
315325 浙江慈溪市天元初級中學張寒
[附錄]為《北京文學》(精彩閱讀)喝彩
2001年以前,《北京文學》上引發(fā)“教育及語文教學大討論”的文章,暫且不提。請允許我在這里,列舉一下2001年以來《北京文學》(精彩閱讀)上有關教育方面的報告文學的標題,借以表達我———一個普通的初中語文教師,對這些關心中國教育的人士深深的敬意。
(1)教育:“沒有差的學生,只有差的教師(選題策劃:楊曉升。2001年第2期,吳雯;第3期,“知心姐姐”、盧勤);
(2)閔維方的選擇(王宏甲,2001年第2期);
(3)“中國家庭”鋼琴熱帶來的喜與悲(劉元舉,2001年第9期);
(4)考上大學的苦惱(吳雯,2002年第4期);
(5)從分數重壓下救出的少年英才(曲蘭,2002年第5期);
(6)高考招生見聞錄(希明,2002年第9期);
(7)一個高考落榜生的成才之路(李明,2002年第10期);
(8)家有考生(吳雯,2003年第2期);
(9)遭遇美國教育(高鋼,2003年第10期);
(10)沒有不成功的孩子(李振斌,2004年第1期);
(11)欲說還羞性教育(曲蘭,2004年第3期);
(12)我只養(yǎng)你到18歲(吳雯,2004年第5期);
(13)一個中考學生家長的日記(顧頤,2004年第6期)。
我難以忘記讀過《遭遇美國教育》后的震撼,那天晚上我久久難以入眠,第二天,急急地在同事中宣傳。以后,每逢碰到同行知己,我總是說,抽時間看看高鋼的《遭遇美國教育》吧,你不會失望的,你會從中得到許多啟示,它會引發(fā)你深深的思考。
看過《沒有不成功的孩子》,我做了大量的筆記,并結合自己幾年來的工作實際,寫了5000字的《給家長的10條建議》一文,在開家長會時,將它復印后發(fā)給那些年輕的父母們。
看了《欲說還羞性教育》,我又急忙找來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桑地的《澀果:中國少年性問題紀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二者對比閱讀,從而在我的工作中,盡可能引導學生能安全地走過花季。因為我忘不了那位中學生張雨菲的話:“我以一個少年的身份,呼吁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真的該思考一下,為自己的孩子去做點什么。也許,父母今晚就該去和我們談談心;也許,老師明天就應該去給我們指點正確的道路?!?/p>
我不想再多說了,還是讓有心人親自去讀這些充滿熱情和責任感的作品,特別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讀過后,一定別忘了,把它們介紹給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真切關心我們的教育,關心我們那些如花似玉的青春美少年,讓每一個少男少女能夠健康地成長!
從教以來,我還要感謝許多作品,我不想提它們的名字,唯恐掛一漏萬。它們有的雖不能直接為我的工作提供借鑒和幫助,卻滋養(yǎng)了我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對于我的作用,比那些談論教育,純粹傳授教育教學技巧的書更為重要,是它們使我不至于過早地老氣橫秋,世故圓滑,麻木不仁,還能多少保留著一些希望和夢想,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對待工作和生活。
———摘自浙江《慈溪教育》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