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擇鄰處”,《三字經(jīng)》中輕輕淡淡的六個字,讓亞圣孟子的母親實施起來,肯定不會這么輕淡。為了孟子的學習成才,孟母三遷其居,那是要何等的氣量和魄力。俗人克敬不期而然來到山東的鄒城,在孟府、在孟廟、在孟林,耳濡目染,提起孟子,都必然提起孟母,似乎沒有孟母便不會有孟子,孟母是孟子之所以成為孟子的根本,孟子是從孟母博大宏闊的心田上生長起來的一棵參天大樹。
在中國和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度,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可說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懊夏溉w”“孟母斷杼”的傳說,一代一代地流傳,流傳成了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珍貴財富。然而,只要身臨其境,直面“孟母三遷”“孟母斷杼”,傳說便都活了起來,仿佛后世的我們就是年少的孟子,跟隨在嚴厲、慈愛、循循善誘的孟母身后,感受和體味一位母親的賢淑、明達和智慧、度量。
孟母教子,以俗人克敬的理解,一則“信”,說的話句句都得算數(shù),即使隨口說的一句話也不食言;二則“智”,在對待兒子成長的環(huán)境問題上,表現(xiàn)得極其理智,家宅先是靠近一片墳地,怕影響兒子學習進步,下決心遷了新居,不久又發(fā)現(xiàn)鄰居為一屠夫,又擔心影響兒子的心智發(fā)育,再遷一個地方,這一回她做了充分的考察,把家宅安排在一所學校旁,讓兒子早早晚晚都能沐浴在一種求知的氛圍中;三則“慧”,看到兒子讀書不用心,不是打罵責罰,而是忍痛把織了一半的布割斷,說明讀書和織布一樣,“累絲成寸,積寸成尺,如斯不已,遂成尺丈。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在母親形象、鮮活、生動的教導下,孟子能不有所動心?他至此“旦夕勤學不息,遂成天下之名儒”。這是孟母所期望的,正是因為她的苦心教育,對孟子的成長產(chǎn)生了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這是孟子的大幸。如此聰慧之心,非孟母還有誰人?
“鄒城縣南有古祠,滿地豐碑滿碑詩”。這眾多碑記詩文,都是為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人物孟子敬立和題書的,多為頌揚之詞,其中少不了贊美孟母的文辭。在這碑林詩海中,我想該有孟母自己的一塊碑石的,我努力去尋找著,找得十分辛苦,最后討教一位導游,才找到了那塊元代敬立的“孟母墓碑”。這不免使人遺憾,那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封建社會里,以男權和夫教為建構的文化氛圍里,果然未能受到應有的尊重,作為母親,雖然偉大堪稱“母教第一人”,卻還是得存在于兒子的陰影中。
好在這塊元代的“孟母墓碑”,讓俗人克敬的心有了些許的安慰。千年的風雨剝蝕和“文革”的破壞,許多文字已辨認不清,伸出顫抖的手,小心地觸摸著碑石,感覺那塊碑石溫熱的脈跳,那是孟母傳達給碑石的脈跳嗎?是的,孟母不死,她智慧的心臟,像他智慧的兒子一樣,融入了中華文化的肌體,成了其中寶貴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永在,孟母的心跳永動。
一個偷賣拓片的小販盯上了我,在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孟母墓碑后,他追上了我,向我展示了一帖基本清晰的孟母墓碑的拓文。小販說:“先生是我多日看到最喜歡母教碑的人。我有拓文,便宜賣給你?!毙∝湹臒崆楦腥玖怂兹丝司?,我接過他稱作“母教文”的拓文,并深為他對孟母墓碑的這一叫法所認同。沒問價錢,仿佛遲疑一會就可能被人搶走似的,欣欣然買了下來。
回到賓館,再展碑文拓片辨識,有幾段文字連貫起來了:“……偷惰于襁褓之中,養(yǎng)成于長大之后,習與性成,父師之訓不能入,雖有美材,不得為良器……人知以教子,責之父師,不察于母教之尤也。知乳口之為恩,而不知訓誨之為恩;知養(yǎng)畜之為慈,而不知禮法之為慈……”
揣摩碑文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接受嚴格的教育。但是人們往往只把教育的責任交給父親和老師,而不懂得母教比父教和師教更為重要。這么高度評價母教的重要意義,是難能可貴的,是有歷史根據(jù)的,孟子的母親是一例,還有曾參的母親,陶侃的母親,岳飛的母親……幾乎是數(shù)不勝數(shù)了,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可否這樣說:一個偉大人物的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偉大的母親。
慈愛的母親!智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