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斯者,魏桓子之孫也,是為文侯。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
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huì)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yīng)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于是始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zhēng)。
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duì)曰:“仁君?!蔽暮钤唬骸昂我灾俊睂?duì)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蔽暮類?,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碧镒臃叫?。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也?!蔽暮钤唬骸吧??!?/p>
子擊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dòng)幸試咭?,失其家者未聞?dòng)幸约掖咭病7蚴控氋v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
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袼梅浅蓜t璜,二子何如?”對(duì)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dāng)命?!蔽暮钤唬骸跋壬R事勿讓!”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dá)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選自《資治通鑒》卷一·周紀(jì)一)
【練習(xí)】
1、對(duì)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四方賢士多歸之
歸:依附
B、吾與虞人期獵
期:約定時(shí)間
C、鐘聲不比乎
比:樂聲和諧
D、先生臨事勿讓
讓:請(qǐng)
2、比較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君將安之②諸侯莫能與之爭(zhēng)③使樂羊伐中山,克之④吾之相定矣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相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魏于是始大于三晉
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B、命駕將適野
適野:指到野外去(打獵)。
C、下車伏謁
伏謁:指降順。
D、先生就舍
就舍:指回到住所。
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xiàng)是()
A、魏文侯以賢士為師,尊重賢士,受到士人擁戴。他對(duì)山林人也講信用。他主張諸侯國以和為貴。
B、魏文侯打敗中山國,把中山封給他的兒子擊,而沒有封給他的弟弟,任座不以為然。翟璜委婉勸諫,文侯禮遇任座。
C、田子方認(rèn)為國君了解樂官就夠了,不必精通音樂。田子方還對(duì)擊講了貧賤可以傲慢而富貴者不能傲慢待人的道理。
D、文侯欲置相,垂詢李克,李克則以自己位卑而疏,不愿表態(tài)。在文侯的動(dòng)員下,李克談了考察臣下的五項(xiàng)原則,暗示翟璜可為相。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乃往,身自罷之。
②今所置非成則璜。
③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
④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
【鮑亞民/設(shè)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