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名詞可以活用為動詞。如果我們善于運(yùn)用以下十種方法,就不難加以辨識。
一、名詞用在代詞前可構(gòu)成動賓關(guān)系,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1)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
(2)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
代詞一般不受名詞的修飾,如果代詞前用了名詞,它就活用成了動詞。在例(1)、例(2)中,“蹄”“名”都是名詞,都用在代詞“之”之前構(gòu)成動賓關(guān)系,所以它們都活用成了動詞,意思分別是“用蹄子踢”“命名它……”。
二、兩個名詞連用表示動賓關(guān)系,前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3)乃使從者衣褐。(《廉頗藺相如列傳》)
(4)目吳會于云間。(《滕王閣序》)
“衣”“目”都是名詞,分別與“褐”“吳會”連用,它們不再表示事物的名稱,而是一種動作行為,所以,“衣”“目”活用為動詞作謂語。
三、 普通名詞與時間名詞連用,普通名詞活用為動詞。
(5)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采草藥》)
(6)朝服衣冠,窺鏡……(《鄒忌諷齊王納諫》)
時間名詞在句子中多表示動作、行為等發(fā)生的時間。(5)(6)句中“三月”“四月”與“朝”均是時間名詞,“花”“服”是普通名詞,“三月花”“四月花”連用,“花”是“開花”的意思;“朝”與“服”連用,“服”活用為動詞,是“穿戴”的意思。
四、名詞用在副詞之后活用為動詞。
(7)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館記》)
(8)最可觴客。(《虎丘記》)
副詞一般只能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情況、狀態(tài)等意義,而不能修飾名詞,而在例(7)、例(8)中“病”“觴”均是名詞,它們的前面分別用了副詞“皆”與“可”,所以,它們都活用成了動詞。
五、名詞用在能愿動詞后,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9)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0)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能愿動詞是修飾動詞的,“飯”與“刃”分別用于“能”和“欲”這兩個能愿動詞后,受其修飾,故可以斷定,它們均活用為動詞,即“吃飯”和“用刀殺”之義。
六、名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其后帶有介賓短語作補(bǔ)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1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禪山記》)
(12)沛公軍霸上。(《鴻門宴》)
介賓短語用在句尾是補(bǔ)語?!坝谄渲贰庇迷诿~“舍”后表處所,所以,“舍”活用為動詞?!败姟保~用在處所名詞“霸上”前作謂語,活用為動詞。(“霸上”前省略介詞“于”)
七、名詞前有介賓短語,作狀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1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dú)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
(14)為之聲義。(《五人墓碑記》)
介賓短語在句首或句中,只能修飾和限制動詞謂語,這兩句中的“名”和“聲”本是名詞,但它們的前面分別有“以鐘”和“為之”作狀語,可以肯定,它們都活用為動詞。
八、名詞與動詞之間用“而”連接,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15)以一頭進(jìn),試使斗而才……(《促織》)
(1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上兩例中“才”和“墓”都是名詞,它們分別與動詞“斗”“葬”之間用“而”連接,構(gòu)成連動短語作句子謂語,表示一前一后兩個動作行為。所以,“才”與“墓”均活用為動詞。
九、名詞前面有“所”字,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17)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
(18)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所”字只能附于動詞前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這里的“貨”與“罾”都是名詞,因有“所”字前附,故此,都活用為動詞。
十、名詞所處的位置與另一個動詞所處的位置相同,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19)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20)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
“籍吏民”與“封府庫”構(gòu)成對偶,結(jié)構(gòu)是相同的,“封”是動詞,“籍”也當(dāng)活用為動詞;“履至尊”與“制六合”構(gòu)成相同的結(jié)構(gòu)表連動,“制”是動詞,名詞“履”就活用為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