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市職高文化課統(tǒng)考語文作文題是這樣的:“據(jù)報載,不少大學生(包括研究生)只知毛寧不知楊振寧,只知秦漢不知田漢。請你就這種現(xiàn)象,自擬標題,談談自己的看法?!?/p>
從學生答卷看,僅有少數(shù)人知道楊振寧和田漢是何許人,并且能就“追星”這一現(xiàn)象做出實事求是的剖析,擬的標題也不錯,如《追星逐月話崇拜》《要追恒星,不追流星》《你追什么星?》等題或概括中心、或揭示文章內容,簡練精當,相當好。
但確實有為數(shù)不少的人,雖然對毛寧、秦漢了如指掌、如數(shù)家珍,可是真的不知道楊振寧和田漢是何許人士,于是,妄加推測,亂答一氣。有的把楊振寧和抗日英雄楊靖宇混淆起來,有的則說楊振寧是“十大杰出青年”之一,有的則認為楊振寧是改革家……可謂五花八門。至于田漢,則顧名思義,認為是種田的漢子、莊稼人,是農業(yè)戰(zhàn)線的勞模!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都是些風馬牛不相及的。
出現(xiàn)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現(xiàn)象,怨誰呢?怨學生自己,好像也不無道理,誰讓他們平時不關心時事、不閱讀課外書籍,視野狹窄呢!大學決不是封閉的象牙塔,而應是開某種風氣之先的活動的策源地,如各種形式的沙龍(或“派對”)大學就較多,所謂的“發(fā)燒友”,校園內也比比皆是。
盡管如此,我還是覺得傳媒應負主要的責任。
前兩年,我們的傳媒不遺余力地大捧歌星、影星,特別垂青港臺的歌星和影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報紙上連篇累牘地介紹他們的趣聞逸事和各種花邊新聞。這就使得不少有崇拜名人傾向的青年學生,在嘴里哼唱他們的走紅名曲的同時,模仿他們的衣著、剪貼他們的畫像、追捕他們的行蹤、請求他們簽名、給他們寫充滿仰慕言詞的信。他們狂熱地仰慕的這些星,有些僅是曇花一現(xiàn),或“各領風騷三五天”而已。電視里綜藝節(jié)目中的特邀嘉賓或主持,都是影視圈里的名人,很少邀請著名的社會科學家或自然科學家,這不能不說是種偏頗。那些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或院士們,可以說是群星璀璨的人才天空中的“恒星”,誘導青年人追這些星的價值決不會亞于歌星或影星!
我們的出版界也很少印制精美而價格便宜的通俗性讀物,介紹這些科技之星的事跡(據(jù)說印這類讀物不賺錢),因而不知楊振寧是誰就在情理之中,不足為怪了。然而中國出過幾個楊振寧、李政道?我們不是整天高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嗎?普及科技知識,出版界責無旁貸!
教育界則擺脫不掉應試教育的羈絆,中小學的課表排得滿滿的,被書本和作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學生,幾乎沒有什么課余時間,許多屬于常識性的知識都得不到普及。例如,田漢是我國戲劇界堪與曹禺相媲美的被載入中國文學史的名人,是我國國歌的詞作者(他的詩詞造詣相當高),但學生就是不知道!為什么?語文課本沒選過他的文章,當然不會有作者介紹。而我們的學生,除了啃課本上的東西外,其他讀物又極少涉獵,豈能不孤陋寡聞,把田漢誤作種田的漢子?笑話出在學生身上,但認真反思,我們的教師也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