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勝利60周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參加俄羅斯紀念二戰(zhàn)勝利60周年慶典時表示“在那場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zhàn)勝了兇殘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 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zhàn)爭消耗達5 600余億美元,這還不包括間接的損失。
在抗日戰(zhàn)爭中,我中華仁人志士為抗擊外族侵略,為國家拋頭顱,心甘舍生取義;為民族灑熱血,情愿殺身成仁;當國族危急、生民多艱之際,他們奔走呼號,浴血奮戰(zhàn),他們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存中華之精神,傳民族之命脈。
在和平發(fā)展的今天,我們還應看到一些日本政治人物和一小撮右翼分子不斷做出傷害中國和亞洲各國人民感情的事情。近來日本右翼勢力猖獗,不斷制造事端:篡改歷史教科書,肆意歪曲史實,否定南京大屠殺,否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等。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在慶祝抗日勝利60周年之際,《黑龍江教育·小學版》的全體編輯向所有抗日英烈獻上我們最誠摯的敬意。為此,我們組編了一系列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設計與班隊會活動設計等,同時也收集了一些有關抗日的資料,包括抗日紀念地介紹、抗日英雄事跡介紹、抗日戰(zhàn)爭大事記等,把這些豐富而又有特殊教育意義的精神大餐獻給所有的老師。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前不久,日本文部省審定通過了右翼勢力篡改史實、美化侵略的《新歷史教科書》。在遭到亞洲國家的普遍譴責之時,日本一些官員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倒打一耙,向中國提出了“改善歷史教育”的無理要求,甚至公開要求中國“改善”包括北京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在內的展示方式。日本的一些媒體也鼓噪,中國歷史教育中的愛國教育“催生”了“反日民族主義”,認為“要徹底消除中國的反日情緒,必須先刪除中國歷史教科書內的抗日戰(zhàn)爭史”。這種指責和要求,真是荒唐至極。
何謂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一種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的思想感情。愛國主義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應有內容,也是中小學歷史教育的應有內容。舉凡世界各國的歷史教育,包括日本在內,無不滲透著愛國教育。
中國的歷史教育一向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早在1929年頒發(fā)的《初級中學歷史暫行課程標準》中就指出:初中歷史課程的目標之一,即是“研求中國政治經濟變遷的概況,說明近世中國民族受列強侵略之經過,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精神,并喚醒其在中國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其間,已蘊含著愛國教育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頒發(fā)的《小學歷史課程暫行標準》,則明確要求通過歷史教育,“逐步培養(yǎng)其愛國主義的思想”。之后,在歷次頒發(fā)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中,都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最新頒發(fā)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也都明確規(guī)定,歷史課程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極其豐富。愛國主義在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盡管有不同的內容,但它的核心內容首先是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fā)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所當然應包括學習歷史上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氣節(jié)和斗爭精神。中國近代以來,外國列強一次次地侵犯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入侵,從甲午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面對列強的暴行,中國人民不畏強敵,英勇斗爭,表現(xiàn)了大無畏的民族氣節(jié)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這種民族氣節(jié)和斗爭精神,是激發(fā)中國人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源泉。
在中國的歷史教育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向來是尊重歷史、一切以史實為依據的。無論是教育部頒發(fā)的歷史課程標準,還是現(xiàn)行的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都是基于歷史事實來進行愛國教育的?,F(xiàn)行的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在講述中國近代史時,當然要講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講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當然要講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不屈斗爭的事跡,當然要控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屠殺中國平民的暴行。但我們的講述,都是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并不是無中生有的編造。難道我們不應讓自己的青少年知道這段歷史的真相嗎?
日本右翼勢力指責我國的歷史教育,指責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出于故意歪曲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便是故意混淆歷史事實。事實上,在我國的歷史教育中,在控訴列強侵華暴行時,并非只譴責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罪惡,也譴責西方列強在中國所犯下的罪行,從英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罪惡,到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從沙俄軍隊在東北的掠奪,到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的暴行,等等。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教育講授的,不僅是抗擊日本侵略的斗爭,而是抗擊所有列強侵略的斗爭。此外,在中國的歷史教育中,中日友好、日本對人類社會貢獻等,也占了相當的分量。例如,現(xiàn)行的歷史教科書中,就有“日本遣唐使”、“鑒真東渡”,日本“大化革新”、“明治維新”、“戰(zhàn)后日本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強國”等內容。為什么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對此視而不見呢?
由此可見,日本右翼分子提出中國的愛國教育問題,完全是不顧事實和別有用心的。他們的用意在于:一、為日本右翼的歷史教科書設置保護屏障,企圖轉移視線,淡化人們對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的關注。二、嫁禍于人,妄圖把中日關系倒退的責任,強推給中國。
把愛國主義作為歷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只有真實而全面的歷史事實,才能培養(yǎng)出正確的愛國情感。像日本右翼勢力編撰的那種否認歷史、篡改事實、美化侵略的新教科書,只會毒害本國的下一代,嚴重傷害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但愿日本的某些人不要繼續(xù)干蠢事了。
(倪軍倉選自《人民日報》2005年4月2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