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 毛保枝
雖說神話是神化的歷史,但是,如果想把神話還原為歷史,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對于伏羲、女媧的認知,學術界自古就說法不一,可謂五花八門,人言人殊。直到目前,學界仍沒有達成共識。為了把上古史梳理清晰,有一個可資追尋的脈絡,學術界只有暫借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來區(qū)分中國遠古時代的幾大歷史性階段。
三皇之首
那么,究竟誰是三皇五帝?《白虎通·德論》說:“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蛟环?、神農、祝融也?!标P于三皇的說法,自古就存在爭議,《風俗通義》引《春秋運斗樞》說:“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庇忠抖Y號謚記》說:“伏羲、祝融、神農”是三皇。雖然是百家爭鳴,各執(zhí)一端,但是伏羲的地位無可爭議,始終排在三皇之首位。
伏羲的生存年代,為漁獵時代。從考古學的意義上說,這一時期,屬于舊石器時代。從舊石器遺址考古資料看,遠古人遺留下來的遺物中,存在大量禽獸魚類的殘骨,記錄下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況和生活水平。伏羲時代的跨度應該很久,許順湛在《五帝時代研究》中說:“即使一百多萬年前,甚至幾百萬年前,只要有漁獵活動,都應該歸入伏羲時代?!?/p>
《禮記·禮運篇》說遠古人“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肚f子·盜跖》說他們“晝拾橡栗,暮棲土木”。在這一時期,也即舊石器時代各個階段的遺址中,通過考古發(fā)掘還沒有發(fā)現農業(yè)的跡象,人們的生存保障主要是來源于大自然。為了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況,伏羲試著用繩子結網,用網到河里捕魚,結果一下子提高了生產力,生活資源日漸豐富,迎來了一個遠古時期的太平盛世。
在捕魚的啟發(fā)下,人們把漁網改裝后,支撐在樹林里用以捕捉鳥獸。這樣人們不但擴大了食物的來源,而且還豐富了食物的種類,剩余的可以圈養(yǎng),留待雨季或者冬季食用。有了足夠的食物,伏羲進一步教會人民使用火,來“變茹腥之食”。從此人民脫離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
人類由于物質生活相對穩(wěn)定,因而對于精神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兑住は缔o下》說:“古者庖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狈私涍^對天文地理、飛禽走獸的細心觀察和研究,總結出萬事萬物遵循的規(guī)律,而后演繹八卦。八卦所構成的高度抽象的哲學體系,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向上可以求助于天界的神明,向下可以推知萬物間的內在規(guī)律,其實際用途主要是議吉兇而知禍福。八卦后經圣哲賢人的發(fā)揚光大,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周文王推演《周易》也是在此基礎之上發(fā)展而來的。
雖然伏羲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但他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卻與歷史相吻合。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早期的人類沒有力量記錄下自己的創(chuàng)造和功績,因此,只能以口耳相傳的方法,把發(fā)生過的歷史大事件流傳下去。久而久之,歷史便成了口頭流傳下來的點滴史實及摻合著虛構部分的混合體——神話傳說。伏羲對人類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人們不會忘記他,把他尊為神王,讓他永世長存。
從伏羲氏作網罟,以畋以漁來看,這一時期還沒有出現農業(yè),是典型的漁獵社會。那么,伏羲究竟是代表人類社會的一個階段,還是一代帝王,或者是人神結合的偶像?必須通過考古資料來進一步證實。
現代社會中,考古工作者用以揭秘遠古文化的方法不外乎兩種,一是結合文化典籍展示的軌跡,沿著眾多的神話線索去不斷地追蹤,根據神話母題來推測歷史的演進;一是利用各種各樣的考古成果,連接起歷史片斷,用以證實神話歷史的淵源和人們的各種推想的正確。但是,無論人們怎樣努力,更多的文物只是標示著歷史片斷的現實存在和不可企及,從而為我們留下歷史的朦朧和遠古的神秘。
尋找宛丘所在地
根據神話中保留下來的一絲線索和文化典籍中的點滴記載,考古工作者相繼拉開了尋找人文初祖活動軌跡的序幕。他們首先把目光落定在伏羲的都城“陳”(今河南淮陽),這是因為除了《金樓子·興王篇》中說伏羲都陳外,古史中有多處記載都說伏羲建都在陳地。例如《三皇本紀》說:“伏羲,都于陳,東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薄兜弁跏兰o》:“天皇庖犧氏都陳?!?/p>
而《竹書紀年》、《五帝紀》、《路史·太昊紀》等典籍中又說伏羲“都宛丘”?!端涀ⅰで氛f:“陳城,故陳國也。伏羲、神農并都之?!毖椎壑螅搓柾鹎鹨恢毖赜玫较?、商都稱陳。周初,武王封舜的后代媯滿于陳,為陳國。戰(zhàn)國時期,楚滅陳,設陳縣……這樣隨著歷代政權的交替,無論是陳國,還是宛丘縣,也無論“陳為太昊之墟”或“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均指淮陽,這已成為無可爭議的實事?!对娊洝り愶L》中,朱熹注曰:“陳,國名,太昊伏羲氏之墟……都于宛丘之側?!边@里說,陳國的都城建在宛丘的側面。表明陳國建都前,宛丘已經存在,并成為標記性的物體。
關于“宛丘”的特征,《爾雅注疏》說:“宛丘中央隆俊,狀如負一丘于背上?!薄墩f文解字》說:“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边@使人馬上想到,為了防洪水泛濫,先民們可能會利用丘陵地,在其上筑起高墻。這便形成了宛丘“四方高,中央下”的地形。
關于宛丘的具體位置,《淮陽縣志》亦有記載:“宛丘,在縣東南?!?王隱《晉書·地道記》載:“陳城南道東有宛丘,漸欲平。”這些記載無一不表明“宛丘”的位置,確實在陳城的東南。目前這些已經被考古工作者通過考古發(fā)掘而證實,它就是離淮陽縣城東南4公里處的平糧臺古城。
1979年5月,河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在平糧臺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發(fā)掘了一批戰(zhàn)國及漢代墓,出土了著名“越王劍”、“巴蜀”青銅劍以及漢代的四輪鐵車等重要文物。這時的平糧臺由于取土燒磚,已經被挖去近三分之二,每天圍繞在平糧臺四周的磚窯濃煙翻滾,迅速改變著古遺址原有的面貌。
1979年9月,河南省考古訓練班在平糧臺實習, 他們找出了龍山文化時期的三排土坯建筑。在進一步發(fā)掘時,又發(fā)現這些土坯建筑是建在夯土臺基之上,是先夯筑起高臺基,然后在臺基上再建房屋。一系列的發(fā)掘證明,這一時期的房屋建筑是相當考究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復雜的筑造技術,也表明史前文明正在趨于成熟。
繼續(xù)發(fā)掘,果然發(fā)現平糧臺是一座古城,很可能就是宛丘。
千秋古城
1980年,為了進一步尋找平糧臺夯土城墻的走向,搞清夯土城墻的范圍、建筑方法、始建和廢棄時間……河南省文化局成立了平糧臺考古工作站,準備對古城遺址進行重點試掘,全面掌握古城的文化內涵性質。發(fā)掘前,隊長曹桂岑和考古隊全體成員,經過實地調查后,發(fā)現城墻東、南兩側因挖土破壞嚴重,而西南城角卻保存較好。鑒于這種情況,首先選址在西墻和南墻開兩個探溝,編號T28、T29。這次發(fā)掘面積近千平方米,探溝T29位于西城墻中段,這里保存較好,距西南城角100米。
黃土城墻疊壓在第九文化層之下,為棕黃色花夯土和褐色花夯土,土質堅硬,夯層清晰。城墻頂部現存寬約10米左右,底部寬13米,殘高3.6米。夯筑方法為小版筑夯,不同于鄭州商城的大版筑夯,和其相比顯得原始和落后,但是卻屬國內首次發(fā)現。平糧臺古城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185米,城內面積達34000多平方米,如果包括城墻及外側附加部分,面積可達50000多平方米。
在第二文化層底部,竟意外地發(fā)現了門道的路土,寬1.7米。以此證明,這里曾經是進出城的南城門。不久又在和其相對應的北城墻上發(fā)現了北城門,將兩道城門相連接的是一條南北主干道??脊抨犜谇謇砺吠習r,發(fā)現兩邊各有一座房基址,房子依城墻而建,用坯壘砌,兩所房子門相對,推測應該是門衛(wèi)房。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米余,東西寬3米余。房內為紅燒土地面,上面還遺留有草木灰燼和碎陶片。房內砌有灶臺,已燒成藍灰色,相當堅硬。房內殘留的陶片可以辨認的器種有罐、碗及磨光的灰陶豆柄、黑陶罐底等。從被漢墓打破的14號房基斷面看,下面還疊壓著一層房基址,時代應該更早,但是此次未作挖掘。
路土下0.3米處,發(fā)現了5米多長的陶制排水管道,它們是用三條陶制水管鋪設而成,呈倒“品”字形。這條管道陶胎較厚,一端有榫口,另一端稍粗,可以節(jié)節(jié)套合。陶排水管道的發(fā)現,意義絕不亞于建造房屋的創(chuàng)造性,表明平糧臺已擁有先進排水設施,城市管道排污已初具規(guī)模。
門衛(wèi)房和陶制排水管道的發(fā)現,對于古城性質的認識具有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門衛(wèi)房被視為守城用的警戒線,是我國迄今發(fā)現的史前城址中,惟一建有守衛(wèi)設施的城門,為以后的同類型建筑開創(chuàng)了先河。
這次出土龍山文化墓葬16座,均為小孩墓,其中絕大多數為甕棺葬,沒有任何隨葬品?;铱親15,位于4號房基的南側,呈圓形袋狀,口徑約2.1米,深1.44米?;铱觾忍钜曰疑粒临|松軟。在灰坑近底部發(fā)現一塊銅渣,呈綠銅色,長1.3厘米,斷面近正方形,每面均為0.8厘米??觾认喟槌鐾恋奶掌鞣N類有鼎、 、罐、盆、碗等。銅渣的出土當為重大發(fā)現,說明平糧臺龍山古城已進入早期青銅時代,這里的先民不僅率先使用了青銅器,并且可以純熟地運用青銅冶煉技術。
位于城西南拐角處內側,發(fā)現一處祭祀坑。埋有一大一小兩具完整的牛骨架,與牛骨架同時出土的陶片以灰陶居多,其次為磨光黑陶。這顯然是舉行奠基儀式時留下來的遺跡。這次在城內發(fā)掘出屬于龍山時期的房基10余座,多為長方形排房,有平地起建,亦有高臺建筑。這一時期已經普遍使用土坯為建筑材料。1號房基(F1)是這次發(fā)掘的重要收獲。它位于城內東南部,雖然已被漢墓所打破,但大部分仍保存完好。該房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2.54米,南北寬4.34米??梢钥闯鍪怯猛僚鲏酒?,平地起建。
平糧臺遺址可分為五期,一期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二至四期為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存;五期與偃師二里頭文化一期陶器有相同處。四期灰坑H53的碳14測年,為距今3780±80年。由此可知,平糧臺古城的始建年代當在距今4500年以前,而到距今4100年時,仍在繼續(xù)使用。
遠古的叩問
因為傳說中伏羲所生活的年代,大約在8000年前的漁獵時代,而宛丘的建筑年代只有4500年的歷史,兩者相距數千年,怎么會混淆在一起的呢?要想解開其中的謎團,惟一的辦法是追尋著伏羲與太昊的關系,看他們是怎樣在數千年后,被歷史合二為一的,他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系。
傳說與歷史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概是永遠也難以把它們清晰地剝離開的。兩千年前,漢代史學家劉歆首先把太昊與伏羲氏合為一人。他為什么這樣做?沒有人知道,但是兩千年來已得到史學界的認同。
而今天的考古發(fā)掘證明,太昊伏羲之間是有時間距離的,他們應該存在著先后的承襲關系。也就是說,伏羲和太昊原本是兩個人。太昊是伏羲的后裔,活動在龍山文化時代,大約與炎帝、黃帝同時代。這時的“伏羲”只是部族的象征,它已被視為本部落集團的靈魂和命脈。就像一個家族的姓氏,會一代代不折不扣地綿延下去,永不更改?,F在從中國民族學的角度看,氏族或部落首領稱號的沿襲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那么,伏羲部落集團為什么要千里迢迢從甘肅天水出發(fā),沿渭水、黃河東下,一直到淮陽一帶定居,并在此建立起都城呢?大概存在著各種因素。前邊說過,伏羲的生存年代,為漁獵時代。其部族長期活動在甘肅省渭河流域的森林與草原混交的環(huán)境中,過著游蕩不定的采集生活。也許是由于氣候的變化,也許是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多,這個以蛇圖騰為標記的氏族集團,逐漸從山地和草原地帶遷徙到河川臺地,采集食物也開始向著水生生物轉化,即逐步向以漁獵為主的半流動生活過渡。以后,伏羲部落再沿著渭河順流而下,進入黃淮流域。這里河流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他們?yōu)橹ふ业睦硐肷畹貛А?/p>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中國古地理圖》中說,在五億七千萬年前的震旦紀時期,中國境內絕大部分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已經出現了淮陽古陸。況且,淮陽的地質為黃土地帶,土壤質地均一,結構松疏多孔,既利于簡陋農具的耕作,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另外,平糧臺東側,南北走向的古老蔡河,為先民們提供了充足的用水,也為他們以畋以漁的原始生活帶來諸多方便。
據文獻記載,太昊伏羲氏部落在淮陽長期居住期間,曾創(chuàng)建了當時最燦爛的文明——東夷文化。他的主要功績是:造書契以代結繩、正姓氏、定官職、畫八卦、造琴瑟、定嫁娶之禮,以龍紀官……總之在人類舉步維艱的初創(chuàng)時期,伏羲從社會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把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起點。
因為有著先進的管理模式,所以東夷集團具有強大的勢力范圍。其主要分布在山東、蘇北、皖北、豫東和遼東半島一帶。東夷文化的發(fā)達與強盛,像葉脈一樣滲透和影響著其周圍的其他文化,最終使九九歸一,形成了華夏文明。在平糧臺古城中,太昊伏羲族發(fā)展繁衍的歷程可窺見一斑,太昊伏羲部族的文化面貌也清晰可見,以致最終進入城市文明時期。
(作者單位:河南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