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初
在江蘇無錫惠山古鎮(zhèn)不足0.3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保存著120多處包括約80個姓氏,250多位主祭、附祭人物(不包括“貞節(jié)祠”2280人)的祠堂及部分祠堂遺址。2003年8月20日,經(jīng)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提交國家文物局,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預備名單。
一
惠山,秦漢時稱“歷山”,《隋書》中稱“九龍山”,老子《枕中記》中稱“西神山”,唐代顧歡《吳地記》中稱為“華山”。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花秋葉,景色宜人。山之東端,獨出錫山,無錫人稱為主山,背倚古鎮(zhèn),頭頂龍光塔,世以為標。西傍惠山,山脈逶迤磅礴,宛若游龍,九曲惠峰,金冠帔被;南臨太湖,廣納浩氣;東則芙蓉湖,又名無錫湖,東流入五瀉;西北入揚子江,歸及大海。從晉代起始塞湖為田,留下小島缸尖渚、黃埠墩,風帆左右,垂柳裊裊,風景獨優(yōu)。
惠山素以“勝地名泉”聞名于世:有劉宋大官僚湛廷建造的“歷山草堂”(梁代大同年間改稱惠山寺),唐代茶圣陸羽品定的天下第二泉,還有江南名園寄暢園,明代園林愚公谷等,更有風趣動聽、賞心悅目的九龍十三泉。相傳惠山是條大龍,“九龍”指其子龍,專指承淌二泉泉流的九個石螭首(龍頭)。通常以二泉下池的龍頭為第一個,華孝子祠前的雙龍泉中有兩個,雙龍泉向北經(jīng)過金蓮池,到二泉書院內(nèi)方池中有一個,向東在惠山寺日月池中也有一個,向北在寄暢園的鏡池中有一個,這樣,在錫惠公園內(nèi)就有6個。還有3個在公園外:一個在惠山浜橫街龍頭下,一個在聽松坊王問祠堂內(nèi),還有一個也在二泉書院北邊原白衣庵內(nèi)。至于十三泉,并非實數(shù),惠山一帶的泉眼不下三四十處。
惠山的無限風光、名勝古跡早就吸引歷代名宦、文人雅士、社會名流來此觀賞游覽,建堂造園,“持此怡一生”,留下了不少瑰麗詩篇和軼事佳話。康熙、乾隆兩朝帝王,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間,祖孫倆分別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惠山??滴醯厶氐貫榧臅硤@題寫了“山色溪光”、“松風水月”。乾隆帝先后為二泉水寫了50多首詩,又為寄暢園寫了20余首詩篇和匾額。他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且“愛其幽致”,真是“清泉白石是仙境”,特令宮廷畫師寫照,不惜巨資在北京萬壽山麓造了一個園林,取名“惠山園”,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至今“寄暢”、“諧趣”兩座名園,一南一北,互相輝映。
二
1955年秋,擴建錫惠公園時,在施墩發(fā)現(xiàn)了大量石斧、石錛、陶器、陶片等古文化遺物,還有稻谷、燒土塊和灰坑等遺物、遺跡。經(jīng)省文物管理部門清理,命名為“錫山遺跡”,其范圍較廣,幾乎占有錫山南麓,文化層堆積厚3米多。上層為春秋戰(zhàn)國的文化堆積,下層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氏族居住遺址,距今約四五千年。這也說明無錫先民早在這里生活棲息,從事各種生產(chǎn)勞動。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死后固然埋葬在這里,鄰近的人,甚至較遠地方的人,死后,他的后輩有的也要“法天象地,嘗水相土”,依山傍水,爭得一塊福地,安置他們的先人,錫茲福祉,永得其昌。
惠山有祠早在唐代以前。最古老的要數(shù)祭祀戰(zhàn)國春申君黃歇的春申君祠?!对浇^書》云:“無錫歷山(惠山)春申君時盛祠以?!保皾h時建春申君祠于此,每年祭之以酒,鼓樂喧天”。唐張繼詩“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陰陰石泉水”即其地。其次是華孝子祠,位于惠山觀泉坊街,原為華寶故居,地名華坡。南齊建元三年(481年),齊高帝降旨旌表門閭,賜“孝子”額,邑人即宅為祠?,F(xiàn)存建筑屬明清風格。
位于錫山北麓的東岳報功祠,原稱東岳廟,祀興周滅紂功臣黃飛虎,后周同光二年里人周太乙募建。北宋崇寧二年,于錫山岳廟右始建張中丞祠,祀唐靖忠殉難的御史中丞張巡及睢陽太守許遠。元至正年間,華幼武奉表為母陳明淑作貞節(jié)堂。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世宗頒詔準許民間得聯(lián)宗立廟,惠山建祠風起,陸羽、顧憲成、尤袤、邵文莊等祠相繼建立。明代浦長源詩“出郭樓臺三四里,游人不得見山谷”,記錄了惠山當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祠堂、廟宇林立的繁榮盛況。清代時更盛,先后建祠70多處,出現(xiàn)牌坊高聳、祠堂林立的局面。民國時期,依然盛行不衰。邑城內(nèi)外宗族,多以能在惠山這塊風水寶地上取得一席之地立祠為榮。有的名門、大族還建祠多處,被看作是顯貴的標志。
惠山祠堂以古惠山寺、天下第二泉為軸心,一組組一行行,直立于惠山浜的上河塘、下河塘以及直街、橫街之間,聽松坊、二泉里古道兩旁。沿河、臨街、近泉、靠山,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園中有祠、祠中有園是其特點。伴有茶館、市肆,輔以惠山泥人、民間音樂,形成了惠山古鎮(zhèn)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
三
惠山祠堂沒有像外地某些古老祠堂那種占地寬廣、建制恢宏的建筑,因為地形及用地的限制,大都是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單檐硬山式、粉墻黛瓦灰調(diào)子形制的江南傳統(tǒng)民居式建筑。規(guī)制不高,簡樸無華,多數(shù)為單層式。房屋大都是二進、三進式,建有門樓、照壁、正殿、廡房、享堂等建筑,有的還配有戲臺,設有奇石假山、池沼園林。惠麓小圃、慧巖小筑、棲隱園、愚公谷、尚德書院、思園等點綴其中。秦雙孝祠即秦園(寄暢園),面積1萬余平方米,是我國著名的經(jīng)典園林,“500年來不移姓”,園林面貌不變樣,功在祠堂起的作用。
惠山祠堂的建筑藝術(shù)各有風采。華孝子祠留有明代前期修筑的承澤池、溯源橋、黿池,石色潤澤,還遺有珍貴的碑刻。顧可久祠存有四面牌坊殘柱、享堂、后樓、拜石山房及著名的明代湖石丈人峰。陸宣公祠內(nèi)的幽深小院,玲瓏的小橋、戲臺,最為別致。楊四褒祠內(nèi)的“潛廬”與“留耕草堂”、“從樓軒”,精美雅致。武肅王祠內(nèi)的梁架彩繪,絢麗奪目,為珍貴遺存。朱文正公祠的過街“溪山第一樓”風景尤佳。張巡祠后苑依山就勢而筑的湖石假山群,為太湖石造山疊峰之佼佼者。邵文莊公祠內(nèi)邵寶手書的點易臺四面牌,極為珍貴。浦長源祠內(nèi)的獨立式磚雕樓,刻工精美。至德祠后園的蓮沼,是夏季賞荷最佳處。更有1921年建造的楊藕芳祠,以清水磚墻二層樓房圍成“口”字形院落,一派西洋風范,別有情趣……
祠堂的主要功能,是一地一家血緣親屬集團用來尊祖敬宗、血脈崇拜的圣殿。供奉和祭祀的人神,即祖神和“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勞安國”者、“能捍大患”者等忠臣、良將、清官、廉吏以及先賢、名士、英雄等類人物或近幾代祖先的神位。每逢清明、冬至那段日子,全族聚集祠堂和祖先墓林,進行年復一年的祭祀大典。儀式極其隆重,訂有一套嚴格的順序與規(guī)矩。分設主祭、襄祭與司儀,洗手上香,恭讀祭文,行三跪九叩首大禮,于是一向冷冷清清的祠堂、墓林,穿梭著絡繹不絕的人流。尤其是粉飾一新的祠堂,焚香點燭,煙霧繚繞,彌漫著祭祀所特有的那種靜穆肅嚴的氣氛。祠堂,依靠血緣關(guān)系的紐帶,形成維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維護和鞏固族權(quán)和地位,象征著宗族的團結(jié),祈求先祖庇護子孫,萬代昌盛。
祠堂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纂修宗譜。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宗譜是宗族習俗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祠堂是修譜中心,珍藏重地。每次修譜,都建有一套班子、規(guī)章制度。印刷完畢,要舉行隆重的頒譜典禮,全宗族擺筵慶賀,附近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禮相慶。為了保證“血脈”純正,還建有嚴格的驗譜、祭譜、背譜以及各家收藏的規(guī)章。
此外,祠堂還是維護家法族規(guī)和進行助學、講法等活動的場所。
四
祠堂是族里祭祀先祖的處所。有的祠也稱廟,那是因為所奉先人對國家、對社會作出了卓越貢獻,民眾不忘其功德,才形成一年一度群眾性的祭祀活動。東岳報功祠(廟)、張中丞祠(廟),就因為黃飛虎、張巡報國有功,舊時才有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八,名聞京滬的“八謝”盛會。
相傳農(nóng)歷三月廿五,是教子有方的黃母太夫人生日,無錫各地城鄉(xiāng)百姓早就打造木質(zhì)“圣帝鑾轎”,于農(nóng)歷三月初一到十四日,供奉東岳大帝黃飛虎神像,焚香點燭,拜香頌秸。三月十四午后,各地“圣帝鑾轎”集中列隊于西門興隆橋,上五里街,過大德橋,進惠山直街,直達東岳廟,進香守夜。到三月十五日壽誕正日,各路進香鑾轎參拜黃太夫人后各自回歸,上街賽會。
農(nóng)歷三月廿八是黃飛虎壽誕正日。東岳是五岳之首,無錫十大神廟之頭,神職最高,毗鄰的張中丞廟專使迎送諸神,其余八廟抬著神像,都要前去參謁朝賀。是日,一路游人如潮,摩肩接踵,“排儀仗”、“四開槍”、“八馬吹”,鳴鑼開道,吹打奏樂,登臺演戲,通宵達旦。城區(qū)百姓還要設宴接待親友,搭臺觀看賽會,活活地勾劃出一幅惠山廟會的民俗風情畫卷。
惠山“八謝”廟會,既崇祀歷史名人忠貞愛國、造福一方的愛民精神,教育民眾,又通過廟會,城鄉(xiāng)交流,交通住宿,吃喝玩樂,購買香燭、泥耍、果品等,達到了以廟興市、繁榮經(jīng)濟的目的。
五
惠山祠堂群類別多種,所供神人甚眾。據(jù)清光緒《無錫金匱縣志》記載,“名宦祠”祀宋以來官員37人;“鄉(xiāng)賢祠”祀漢以來先賢155人;“忠孝祠”祀宋以來孝子忠臣66人,總計258人。此外還有多處貞節(jié)祠祀貞孝節(jié)烈女2280人。所有這些先輩的道德品行、利民精神,有許多還是值得我們今人學習、繼承和發(fā)揚的。
被民眾稱為“讓王爺”的商末吳泰伯,不遠千里奔赴梅里,“斷發(fā)文身”。他團結(jié)當?shù)鼐用耖_發(fā)江南的謙讓、開拓精神,已成為今天“尚德、務實、和諧、奮進”的“無錫城市精神”的源泉。屢阻中常侍樊豐亂政、“清白傳家”的漢太尉楊震,唐靖難御史張巡與睢陽太守許遠“雙國士”的抗“安史之亂”的殉忠氣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宋理學先驅(qū)周敦頤,關(guān)學創(chuàng)始人張載,集大成者朱熹,上疏切諫、嫉惡如仇、打擊豪強的“青天”海瑞,“留得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心系國事、抗擊“閹黨專政”的明高攀龍,“天下第一清官”葉茂才,敢于逆鱗直諫的鄒浩、顧可久,不避權(quán)奸的袁材老以及明抗倭英雄王其勤及其36義士,毀家筑城的薛氏三義士,還有近代為民獨資造無錫吳橋的徽商吳子敬,其豪氣、愛心,都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惠山祠堂群,建筑跨度1200多年,分有官祠、私祠兩大類,細分有墓祠、宗祠、神祠、書院祠等10多類,有著十分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有待我們?nèi)グl(fā)掘、研究。
如今,無錫市人民政府已成立專門機構(gòu),進行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和各種保護建設規(guī)劃,不久的將來,惠山祠堂群必定異彩綻放,吸引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人民前來瞻仰與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