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臺成
尊 重
仁慈的行為,乃是善人一生的至美。
——威廉·華滋華斯
蘇聯(lián)的大文豪斯路肯夫有一天到公園散步。
有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躲在公園的角落,羞怯地向公園里來往路人伸手乞討著。大多數(shù)人看了乞丐一眼,就徑自走開。
當斯路肯夫來到乞丐的面前時,乞丐照舊將他的手伸了出來。斯路肯夫覺得這乞丐滿可憐的,決定要給他點錢??墒撬焓址榱怂锌诖鼌s找不著錢。望著那乞丐充滿企盼的眼神,他很過意不去,本想大步走開,又覺不妥,最后他伸出了手,握著乞丐臟兮兮的手說:“真抱歉!我今天沒有帶錢出來?!?/p>
乞丐的眼神漾起了從未有的滿足感,他緊緊地握著斯路肯夫,感動地說:
“謝謝您不嫌棄我,這就是最大的施舍了!”
斯路肯夫握著乞丐的手,他突然感覺到那手變得好溫暖、好厚實,那已不再是一雙伸手要錢的手,而是一雙充滿溫馨富足的手了!美國作家約翰·柏格茲說過,人生必須學會的一課,就是從平凡中看到神圣與純真。其實人生的幸福并不假外求,它原就深植于人們心中、在生存需求的滿足中。
借 口
誠實面對自己,自然不會欺騙別人。
——莎士比亞
“有一個小孩,當他六歲時,父親開車超速被警察抓到。他當時正坐在車上,看見父親遞了一張二十元的美鈔給警察。父親對他說:“沒問題,孩子,大家都這么做。”
八歲那年,在開家庭會議時,每個人都想一些法子來逃稅。伯父對他說:“沒問題,孩子,大家都這么做。”
十歲時,媽媽帶他去看話劇,媽媽多塞給售票員五塊錢,他們就有了兩個座位。媽媽對他說:“沒問題,孩子,大家都這么做?!?/p>
十四歲時,他參加足球比賽,教練教他在阻擋別人時,如何去抓住對方的衣領(lǐng)而讓裁判看不到。教練笑著對他說:“沒問題,孩子,大家都這么做?!?/p>
十六歲時,他去超市打工,經(jīng)理告訴他,將過熟的草莓藏在每個盒子的最下層,把好的鋪在上面。經(jīng)理對他說;“沒問題,孩子,大家都這么做。”
十八歲時,他參加畢業(yè)考試,有一位學長告訴他,花五十美元可以買到試題解答。學長對他說:“沒問題,大家都這么做。”
結(jié)果,這個孩子的舞弊被校方查獲,遭學校開除。當他回到家里時,父母親、伯伯、教練、經(jīng)理,都來探望他,大家都搖頭嘆息道:“這么乖的孩子,怎么會做出這種事來!”
人常常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找許多借口掩飾,自欺欺人的結(jié)果,最后的受害者,絕對還是我們自已!
實踐
學而不能行,謂之病?!f子
小和尚跑去問師父說:“師父!古人有云;‘頑石點頭,經(jīng)過名師的指點,是否連無情的石頭都能有所感受呢?”
老師父笑著點了一下頭。
小和尚繼續(xù)問道:“在我們杭州白馬寺里,幾千年來,不知出了多少高僧、名師,在這佛寺里也點化過無數(shù)的眾生,但我們佛桌上的那只木魚,聽了多少經(jīng)書,受過多少佛號的熏陶,為什么它還是一只木魚,不能成佛呢?”
老師父反問小和尚說:“你來這里多久了?”
小和尚說:“三年了?!?/p>
老師父又問:“你懂得念經(jīng)嗎?”
小和尚回答:“懂得。”
老師父再問:“你懂得禮佛嗎?”
小和尚又說:“懂得。”
老師父最后問:“那你也懂得修持嗎?”
小和尚理直氣壯地回答說:“也懂得?!?/p>
老師父不禁笑道:“你說了那么多懂、懂、懂,那你成佛了嗎?”
小和尚搔搔頭,不好意思地說:“還沒有?!?/p>
老師父說:“那只木魚也說了多少年的懂、懂、懂,但它還是只木魚,因為佛法不是用來說的,而是用來做的。只會說不會做,是永遠不會成佛的?!?/p>
說的人,也許有智慧,但那些確實將佛法實踐于日常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