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持續(xù)高溫。前些日子回鄉(xiāng)下,記錄下一個農(nóng)民在這樣高溫的日子里一天的生活。
早上5:30,氣溫30度,有些悶熱。洗一把臉,背上噴霧器,帶上農(nóng)藥,向棉花地進(jìn)發(fā)。大大小小的農(nóng)藥瓶一字排開,擺在地邊上。勾兌好了,與30多斤水混合,背上。 300米長的地壟,一次噴兩壟。到7:30,用一臺老式手動噴霧器,噴完三畝地。
8:30,氣溫開始上升。簡單吃完早飯,到鄰村趕集。在集市上討價還價,分別用 8元和6元,為家里的孩子——姊妹倆買下兩雙涼鞋。
近10:00的時候,茄子地。溫度已經(jīng)接近35度,剛剛下過雨的地面,蒸騰出一陣一陣的熱浪,人仿佛在蒸籠里一般。摘茄子,裝車,向30里以外的菜市進(jìn)發(fā)。
菜市人多,排隊。好容易排到,收菜的老板突然嚷著要調(diào)低茄子的收購價,由每斤4毛降到3毛5分錢。咬咬牙,賣掉。一車茄子,賣得83元。
車開出菜市的時候,是中午12點鐘,口渴難耐,問礦泉水,一瓶兩元多,沒舍得買。問冰棍,最便宜的也得五毛,沒舍得買。找了半天,在市場的拐角處找到一個涼水管,咕咚咕咚灌半天。
回到家,已是下午1∶00,氣溫近40度。吃完飯,打盹片刻,起來后,開始修理四處是毛病的老式噴霧器。
2:30,棉花地,經(jīng)過一中午的暴曬,地里的溫度仿佛已經(jīng)不止40度,熱浪一陣一陣地往上涌。沿著地壟,一行一行地給棉花掐尖,打杈。隨身帶的手巾,每一次擦過汗后,都能擰出水來。
4:00的時候,村里來了收玉米的,回去賣了家里積存的2000多斤玉米。春天的時候,有來收的,6毛一斤,沒舍得賣。奉指望多放一段時間,會賣出一個好價錢,然而最近一段雨水多,好多玉米開始霉變,不能久存。今天,只好以5毛7分錢賣出去。所得的1000元錢仔細(xì)藏好,預(yù)備給上高中的大小子當(dāng)秋天的學(xué)費。
5:00的時候,氣溫開始回落,但也在 35度左右。重新操持起噴霧器,到花生地,給花生噴藥。
6:30的時候,鎮(zhèn)代銷點來要賬,還了一夏天賒欠的化肥農(nóng)藥款計650多元。
還完賬,天還沒有黑,重新返回花生地。兌藥,裝水,背上噴霧器。到8:00的時候,噴完將近兩畝的花生。
8:00,繞道到村西,同村的一位老人過世,過去幫忙,并隨上10元錢的“份子”。聚在一起的人,開始談?wù)摻衲甑拿藁?,談到“抗蟲棉”如何不抗蟲,談到今年的病蟲如何頑固,并各自表達(dá)了今年的棉花會不會像去年的紅辣椒一樣,最終連成本也收不回來的擔(dān)心。
9:30,再回到家。院子里無月無風(fēng),沉悶得有些憋氣。早已煮好的面條已經(jīng)爛在盆里,吃完后,倒頭躺在炕上,昏昏睡去……
我不清楚,一個城里人看到這筆流水賬,有何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