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測一般不對外發(fā)布,只給政府提供
禽流感改變了好吃的廣州人。吃雞的人少了,鯪魚、生魚、草魚、鳙魚的價格漲了不少,特別是最近,魚羊肉價格上漲了一到兩成。原因之一是因為快過年了,二是因為天氣太冷。
年平均氣溫21.9℃的廣州,一般沒有明顯的冬天,夏季從4月下旬一直到10月下旬,秋天過后就是春天了。但是去年12月初持續(xù)27℃左右那樣的溫暖天氣今年沒有重現(xiàn),廣州又恢復了十幾度的氣溫,持續(xù)了十幾年的暖冬似乎結束了。
不僅是廣州,今年在全國范圍內(nèi)都出現(xiàn)了偏冷的天氣。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告訴《嘹望東方周刊》,入冬以來,除西南地區(qū)氣溫比常年偏高1到2攝氏度外,其他地區(qū)都是偏低,其中東部偏低比較多,有2--4攝氏度,內(nèi)蒙古中西部、吉林、遼寧要偏低4攝氏度以上,漠河地區(qū)稍微偏高,但范圍很小。而華南地區(qū)稍微偏低一點,大概。到1攝氏度之間,基本上和常年持平,沒有近年來發(fā)生的變暖跡象。
暖冬不暖
北京氣象學會高級工程師陸晨說,今年入冬以來,北京氣溫平均比常年要低,12月上旬,平原地區(qū)—3.5℃,比往年偏低2.9攝氏度?!斑@段時間氣溫相對比較低,山東威海和煙臺大雪持續(xù)了好幾天,就是因為不斷有空氣補充南下,華北地區(qū)明顯的是大風天氣。冷空氣在山東半島上和西南來的暖濕空氣匯合,所以不斷降雪。大雪大概持續(xù)了有半個月時間,一般北京刮大風,山東就下大雪。”
自從1986年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連續(xù)18年冬季氣溫持續(xù)偏高,直到去年才告結束,一段時間里,全國上下一度認為暖冬已成定局。
“暖冬的問題,去年大家說的比較熱。”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說,“當時是12月中旬,有個記者來采訪,正好當時特別暖,我就跟他說,我們的預測是暖冬。因為當時冬天剛開始,是否真是暖冬還不一定,但后來看到報道說,‘今年暖冬已經(jīng)成定局,后來又冷了整個冬季平均下來基本上是個正常年?!?/p>
國家氣候中心對今年全球冬季溫度趨勢的預測仍舊是偏暖的。羅勇說,“全年和全球的平均還是偏暖的,有可能2005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第二個暖年,但是具體到一個時段或一個區(qū)域就不太一樣?!?/p>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系統(tǒng)檢測診斷室高級工程師任福民告訴《嘹望東方周刊》,全球入冬以來,從歐洲東部到俄羅斯西部大范圍偏暖,俄羅斯遠東暖,蒙古到我國東部地區(qū)偏冷,北美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偏暖,美國本土偏冷,日本也偏冷,北海道下了很大的雪,幅度不是很厲害,1攝氏度左右。
“很多地區(qū)溫度偏低,日本北海道大雪破了歷史記錄,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年平均肯定是暖的,具體到某個時段,天冷和氣候系統(tǒng)內(nèi)部的震蕩有關系,但并不是暖冬就不冷了。”羅勇說。
不提暖冬?
陸晨說,暖冬是個平均的概念,如果整個冬季(12月1日到2月28日)3個月的氣溫平均值和30年的平均值相比偏高的話,就是暖冬,低的話就是冷冬。但是暖冬不等于沒冷空氣,可能冷空氣相對比較弱,或者忽冷忽熱,熱的程度要多些。反之如果是冷冬的話,也不全是冷空氣,可能保持相對比較低的氣溫,也可能忽冷忽熱,但冷的程度比較高。
“很多專家都覺得暖冬這個說法可能不太合適,容易給公眾造成誤解,以后提還是不提還是個問題。雖然專業(yè)上大家都明白,但對老百姓來說,暖就是暖,冷就是冷。其實哪些地方偏暖,偏冷,從氣候變化上分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地區(qū)。”羅勇對《嘹望東方周刊》說。
氣象學上對氣溫趨勢的預測,一般用兩種方法,一個是根據(jù)物理統(tǒng)計方法,考慮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一個用氣候模式,根據(jù)海洋陸地下墊面和當時大氣初始場進行計算,全球模式10天預測一次未來30天的天氣形勢,每個月預測一次未來一個季度的天氣形勢,每個季節(jié)預測一次未來一年的形勢,越到臨近,精度越高。目前的預測,一般不對外公布,只給決策服務。
“我們一般在兩三天前能預測到有冷空氣過來,如果冷空氣順著西風帶走的話,分析它是向西走還是向西南走:如果只有冷空氣的底端光臨北京,降溫就不是很明顯;如果直插南下的話,就是強冷空氣。這和分析臺風從哪里登陸是一樣的道理。越臨近反映的東西越準,模擬的時候很多東西忽略掉了,就有可能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p>
陸晨說,長期的預測實際上準確率比較低,所以一般不對外發(fā)布,主要對農(nóng)業(yè)部門和專業(yè)部門給予一定的指導,報一個趨勢,比如在供電、供暖上,暖冬的話在燃料的儲存量上可以相對少一些,冷冬的話,商家在服裝銷售上,尤其是南方,羽絨服、棉衣的進貨量就會大一些。“我們作為有償服務提供給他們,但我們也跟他們講,也就是一個趨勢。這是全世界的難題,準確率比較低,就像地震預報一樣,因為準確率比較低,所以一般不對外發(fā)布,只給政府提供,避免造成社會不安。”
“去年由于前期溫度比較高,一直以為是暖冬,因為已經(jīng)持續(xù)了十幾年的暖冬,后來冷了,造成了天然氣供應不足。后來認為,北京去年冬天是正常偏冷,全國也基本上這樣,部分地區(qū)相對比較暖?!标懗空f。
冷暖自知
由于地球目前正處在近萬年來出現(xiàn)的第三次暖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大的火山爆發(fā)明顯減少,缺乏火山灰反射太陽輻射造成降溫的“陽傘效應”,加上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溫室氣體增加造成的增溫效應,以及陸面覆蓋的變化和土地利用變化,加之硫化物氣溶膠的作用,使得全球氣溫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中國,尤其是三北地區(qū)在氣候上變暖更加明顯。專家們普遍認為,在溫室氣體穩(wěn)定后的幾十年,這種變暖趨勢還要繼續(xù)下去。
氣候變暖會造成農(nóng)作物減產(chǎn)、干旱和熱浪、颶風等極端事件的發(fā)生,這對農(nóng)業(yè)、漁業(yè)、消防,供水工程、供電設施、交通運輸部門等系統(tǒng)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
陸晨說,暖也好,冷也好,對老百姓的影響不是很大,對普通人來說,忽冷忽熱對人影響則比較大。暖冬不意味著沒有強冷,沒有寒潮,只是相對少些。忽冷忽熱,或者強冷、強熱對人的影響反而更大,年紀大的人、小孩的調(diào)節(jié)功能差,一旦適應不了,就容易生病。
“作為個人,應該隨時注意氣溫變化來增減衣物,冬天盡量在太陽出來以后晨練;冬天沒風的天氣,空氣質(zhì)量相對差,氣溫相對高,大氣中病毒比較活躍,盡量減少到戶外、公共場所活動,有風的天氣空氣質(zhì)量比較好?!标懗刻嵝颜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