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友阿古
峨邊——彝語稱“佳支依達”,的漢語意思就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在彝族中廣泛流傳的創(chuàng)世史詩《勒俄特依》中的《茲住地》中說:“佳支依達是個物產豐富,彝漢和睦相處,民族團結的好地方”。傳說中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龍,修造地球到了椅子亞口時聽到了母親死亡的消息,一氣之下把修造地球的棒錘丟向“佳支依達”,“佳支依達”便成了一條溝?!凹阎б肋_”是英雄支格阿龍磨練的地方;是美女甘嫫阿妞生長的地方;是人杰地靈,民族團結,物產豐富的好地方。這里居住的彝族人用彝族最平凡、最樸實的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一代的繼承和弘揚著彝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峨邊彝族獨具特色,別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
一、民間文學
“佳支依達”的彝族在日常生活中廣為流傳的彝族民間文學有《勒俄特依》、《勒俄阿補》、《勒俄阿莫》、《瑪牧特依》、《阿莫里惹》、《甘嫫阿妞》、《克者》、《爾比》。彝族人平常說話、打招呼、問候、解決處理問題離不開彝族《克者》和《爾比》;辦喜事、會朋友對歌、對詞、說話離不開《克者》、《勒俄特依》、《勒俄阿莫》、《甘嫫阿妞》;教育子女離不開《瑪牧特依》和《爾比》;舉行“畢摩”儀式和辦理喪事離不開《勒俄特依》、《勒俄阿補》和《阿莫里惹》。這種口耳相傳的彝族民間文學,教育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彝族人的健康成長
二、服飾文化
彝族服飾文化是彝族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組成部分,是彝族文化的一枝奇葩。“佳支依達”的彝族服飾,吸收和升華了美姑、甘洛、馬邊等地的“依諾”、“什扎”服飾的特點,滲透了大小涼山“依諾”、“什扎”、“所地”、“阿都”的服飾精華,在彝族傳統(tǒng)的“黑、紅、黃”的三色中增加了“綠”,創(chuàng)造了別具特色、端莊、大方、種類繁多、絢麗多彩、異彩紛呈的“佳支依達”彝族服飾。
三、畢摩文化
涼山彝族有許許多多的畢摩,其中在古代最著名的大畢摩有:合畢史祖、火畢阿解等18位。近代知名的畢摩有:木基阿烏、波舉波銳等9位。居住在“佳支依達”的彝族世襲畢摩有:阿蘇拉者的后代、涼山唯一的黑彝畢摩——阿魯;演古蘇布的后代、名揚大小涼山的“椅子來窩拉惹歐除”——馬黑曲比等。
四、禮儀文化
“佳支依達”彝族是一個文武并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不僅論年齡,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直呼姓名,更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fā)言不搶先。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民間素有“打羊”、“打?!庇e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并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佳支依達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
五、婚俗文化
“佳支依達”彝族婚姻大致經過提親、送聘禮金、報結婚日、結婚、“月拉古”五個過程。
雙方在媒人的撮合下成親時,就殺頭小豬崽,彝語稱為“伍然木”,目的是看豬脾膽汁卜吉兇,看雙方是否能成親??磿r,豬脾的邊緣無缺口、無反疊、面光滑、膽汁飽滿呈黃色為吉,婚事就成。
男女雙方在媒人撮合下定親后,男方到女方家下聘禮金。送聘禮金的人員到女方家,女方家開始敬煙、敬酒、殺豬、煮飯。主人用“摸摸”(一種量糧食的斗)裝糧食或煙給送聘禮金的人,送聘禮金人員把聘金裝進“摸摸”內端給主人家。男方給女方下了聘禮金后,選擇好結婚吉日,提前通知女方。
吉日確定后,女方在適當的時候擇嬉戲鬧婚。鬧婚可以在接親隊到來前9天、7天、5天或3天開始進行。女方鬧婚一般都在晚上進行,新娘家鬧婚的內容一是“碩確”,二是賽歌,三是姑娘們和接親隊進行一場“惡戰(zhàn)”:潑水、抹鍋灰,四是搶婚。大家鬧婚鬧到凌晨雞叫時,婦女們開始為新娘梳妝打扮。出發(fā)之前,新娘的姊妹們站在核桃樹下為新娘唱“出嫁歌”?!俺黾薷琛睂⒁陼r,接親隊前來搶新娘,新娘被接親隊背走或騎馬上路。新郎家在屋外搭一間棚(彝語稱為“依惹”),將新娘背到棚內,新郎家由一位少女為新娘梳頭,給新娘吃特制的蕎粥。在給新娘梳頭的同時,新郎為新娘的隨行人員安排就餐,烙蕎粑、敬酒。給新娘的舅舅、叔父獻上半邊豬頭或牛胛肉,以示敬重。接親隊吃完飯后,開始向新郎方要紅錢(聘禮金以外的錢)。要紅錢的儀式結束后,賽“克正”,“克正”是一種口辯斗智。舉行摔跤比賽,摔跤比賽決出輸贏,婚事基本結束。
六、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彝族年,彝語叫做“庫施”,這是根據彝族的太陽歷,一年為十個月來確定的,故有稱“十月年”的。在不同的地區(qū),往往是一個家族或一個村寨經過選擇節(jié)日確定。彝族年習慣上是三天。第一天凌晨,全家一大早清洗房屋,清洗用品。在屋側燒起火堆,裊裊青煙就是請祖先回家來與子孫后代相聚的信號。有的還讓孩子們在門外喊∶“阿普(祖父)回來呀!阿瑪(祖母)回來……”天亮以后,寨子里的小伙子們便聚在一起,分別給各戶殺年豬。殺不起豬的,全村多數人家都要送豬肉,以示關心和團結。晚間,各家則把豬頭、酒等祭品獻在內室的祭臺上。年節(jié)期間,全村人在晚上還要跳鍋莊舞守歲,第二天,孩童們則到郊外野炊,舉行彝語叫“窩系拉古格”的祝平安的活動。第三天是新年結束的日子,家家戶戶重新把頭兩天獻祭品煮熟,在雞鳴前恭恭敬敬地舉行儀式送祖先,送行的人們還不停地祈禱:“但愿這一年祖先再回來同我們一起過年”。從這天起,已出嫁的姑娘們,穿上簇新的民族盛裝,背著酒、肉、熟雞蛋、香腸、炒面等禮品,同丈夫、子女一起專程回娘家看望父母,走親訪友,直到此后五六天,彝家的年節(jié)才算過完。
七、酒文化
彝族特別重酒、尚酒,所表現的酒文化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凹阎б肋_”彝族的釀酒歷史悠久,傳統(tǒng)釀酒分為3大類:甜酒,類似漢族的醪糟;白酒,即蒸餾酒;泡水酒,由優(yōu)質糧拌酒曲發(fā)酵翻入壇中,封口數月后滲凈水浸泡而成,俗稱“壇壇酒”、“桿桿酒”、“咂酒”。酒的功能尤如“萬能”之法寶:迎賓敬客、喜慶娛樂、連情交友、調解糾紛、祭祀祖先、送死悼喪等。彝族酒器,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裝璜別致,色彩亮麗。彝族特別盛行“喝寡酒”,邊飲邊侃,氣氛熱烈,歌酒并呈,情趣交融;見者有份,就地成圈,一人一口,依次傳飲,俗稱“轉轉酒”。彝族敬酒不干杯,不強求。“有酒不盡,待有來日”。把最后一口酒留給主人喝,以示主人家年年有酒,富裕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