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是初涉古典音樂的唱片消費者“聞之頭暈”的一個問題。事實上,古典音樂作為歷史的沉淀,曲目無論如何都是有限的。而今天的唱片公司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斷的重復。然而,誰不想第一次購買的唱片,就是一輩子聽到的最優(yōu)秀演錄?日本PHILIPS公司的24bit復刻名盤系列中的這幾張唱片,不僅音樂曲目極尊重普通大眾的聆賞口味,演繹者均為20世紀“中生代”的權(quán)威音樂家,而錄音更是代表立體聲后期“模擬黃金年代”的巔峰水準,所以,可能是古典唱片愛好者今生今世的首選極品。一旦擁有,絕對不作他想。
片名:羅西尼6首弦樂奏鳴曲
演奏:薩爾瓦多·阿卡多等演奏家
編號:PHILIPS PHCP-20357/8 (2CD)
有人不喜歡古典音樂怎么辦?拿把槍指著他的腦袋威逼嗎?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地規(guī)勸嗎?可能都沒用。怎么辦呢?還是心平氣和地播這張唱片請他試一下吧!也許用不了一兩分鐘,他就會乖乖地成為你的同好的。若還不能金石為開,完了,你那朋友一定在為他的失聰找借口,還是送他進醫(yī)院吧。
事實上,《羅西尼弦樂奏鳴曲》一直是我啟發(fā)患“古典恐懼癥”的朋友的首選唱片,不知多少從前不敢接近古典音樂的朋友聽了以后,頭也不回地走上了“古典發(fā)燒友”的不歸路。一位從前只聽流行和搖滾,拒古典于千里之外的朋友受此美樂的感化后,頓悟:是否以往幾年聽的所謂唱片都成了“垃圾”?甚至宣稱:“誰說這音樂不好聽便和誰急!”善哉,善哉。
羅西尼的《弦樂奏鳴曲》是作曲家青年時代才華橫溢的作品,流暢華麗的旋律間明顯可見海頓和莫扎特的影子。以世上的幾個較著名的唱片版本來聽,DECCA的“馬里納/圣馬丁樂團版”和PHILIPS的“阿卡多/意大利音樂家樂團版”雖然也堪稱非常優(yōu)秀,但比之這套阿卡多和四位樂手的“重奏版”,均只能被發(fā)燒友毫不客氣地棄到一旁了。事實上,PHILIPS日本公司幾年前就出版過這“重奏版”的24bit精裝版(紙盒裝CD),由于量少珍貴,現(xiàn)已被炒到港幣800大洋!而此款簡裝版,要價也高過200人民幣,但即使如此昂貴,懂行的唱片迷仍然將之視為一生中最重要的牽掛。
此碟致命的魔力到底在哪里呢?在于那鮮爽、細潤、透明、美玉無瑕,真正美得讓人全身心翩然舒展,甚而忘乎所以的弦樂錄音。那弦樂聽起來簡直是帶著仙氣的,我等凡人拙筆根本無法形容!總之,依我不短的唱片聆聽生涯判斷,論旋律的可聽性和錄音的完美性,好象世上從來還沒有哪張弦樂錄音能超過這張唱片。醍醐灌頂,吾味知足,我愿意把手放到胸前向毛主席保證:這是一張可以徹底迷死所有高級發(fā)燒友和弦樂唱片蟲的頭號天碟!
片名: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
演奏:瑪莎·阿格里奇/孔德拉辛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編號:PHILIPS PHCP-20356
老柴的“一鋼”是世界音樂舞臺上演奏最頻繁,傳播最廣,最為中國聽眾所熟悉的鋼琴協(xié)奏曲。同時,它不僅被認為是欣賞者步入古典殿堂的進階,也是所有鋼琴家的必彈曲目。當年柴可夫斯基將這首剛完成的作品手稿拿給他的老師——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尼古拉·魯賓斯坦過目時,沒想到,魯賓斯坦提出了非常尖刻的非議,并要求作曲家進行修改。但老柴拒絕改動任何一個音符,師生兩人為此險些反目。后來的事實證明了老柴的固執(zhí)己見是正確的。此曲自首演以來,就成為鋼琴大師的試金石,從開頭華麗堂皇的樂段,到小行板薄紗輕霧般的效果,以及第三樂章的電光火石,都被鋼琴家視為必登的圣母峰。
老柴《一鋼》的唱片版本雖甚為繁多,但真正令人喝采的錄音卻很罕見,稱得上精彩絕倫的更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是這部作品著實需要演奏者具備超凡的技巧和懾人的音樂感染力。同時,為了奏出磅礴無比的氣勢和洪亮如鐘的音響效果,演奏者還必須擁有足夠的體力,才可以應(yīng)付這浩大的三個樂章。所以,百多年來,其演繹基本上是由男性鋼琴家一統(tǒng)天下。范·克萊本、李赫特、霍洛維茨的錄音版本雖然也時常被媒體評為一時之選,然而,真的要排定英雄座次的話,一致公認的最佳演繹者卻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女性,她就是有“鋼琴女大祭司”之稱的阿根廷鋼琴大師瑪莎·阿格里奇。
阿格里奇自60年代步入職業(yè)演奏生涯后,每年音樂會的曲目中幾乎都有這首協(xié)奏曲,她本人更是三次灌錄這部作品的唱片。這款錄音就是她在1980年與孔德拉辛指揮的德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的現(xiàn)場錄音版。較之1971年和1996年的兩個錄音室版本,她初出道時的那個版本,技巧雖然更為犀利,但情感的細膩度略微欠奉,有過度展示快速八度音程的炫耀之嫌;而1996年的錄音,個性雖更為成熟,意境也更為深邃,但畢竟年齡不饒人,技巧明顯打了一點點折扣。而1980年的這個現(xiàn)場錄音相對而言更能反應(yīng)出正值巔峰期的阿格里奇成為此曲偉大詮釋者的本色。她的演奏異常浪漫豪放,速度迅疾如風,音色絢麗奪目,每一顆音符都彌漫出濃烈的俄羅斯風情。不費吹灰之力的技巧和毫無矯揉造作的情感流露,均讓人難以相信如此粗誑的樂句是出自一位女鋼琴家之手。
錄音方面,有高鑒賞力的頂級發(fā)燒友也將更為認同這款80年代的模擬錄音。這里鋼琴音響的璀璨音色和鏗鏘力度不僅一點不輸給其1996年的4D錄音,現(xiàn)場細膩的活生感和舞臺空間感的捕捉更是逼真自然。這種極少的“罐頭味”,再加上平衡、煽情、爆到七彩的樂團伴奏,效果之優(yōu)異簡直可令發(fā)燒友從座椅上跳起!
片名: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練習曲
演奏:克勞迪奧·阿勞
編號:PHILIPS PHCP-20366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是鋼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難曲目,當年李斯特將此曲題獻給他的恩師車爾尼,而車爾尼則是貝多芬的學生,因而李斯特在音樂中所表現(xiàn)的豪放不羈和宏大的氣勢,可以讓人看到與樂圣一脈相承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仿佛是鋼琴演奏藝術(shù)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戰(zhàn),這就是為什么這作品至今留存于世的錄音較為鮮少的原因所在。
智利已故鋼琴大師阿勞的演奏,堪稱是史上僅有幾個錄音中的最權(quán)威版本。阿勞雖來自南美,但在孩提時代就有幸跟隨當代最偉大的鋼琴教育家馬丁·克勞斯學琴,而克勞斯則是李斯特的嫡傳弟子,所以他的音樂風格可說直接繼承了貝多芬、車爾尼、李斯特、克勞斯的德奧遺風。他彈奏的這《12首超技練習曲》,音樂結(jié)構(gòu)組織得非常嚴密合理,充滿理性的演奏唯美而內(nèi)斂,讓聽者好象感受不到樂曲的技巧有多么艱難,而精致華麗的技巧,卻將李斯特內(nèi)心深處超越他人的孤傲情感表達無遺。這高屋建瓴的境界,若不是得了李斯特的嫡系真?zhèn)鳎话阊葑嗉沂歉倦y以攀及的。
這是來自1974年的模擬錄音,但動態(tài)之大,泛音細節(jié)之豐富,今天的數(shù)碼錄音恐怕也沒有幾張可以與之匹敵。難怪此碟在LP時代就被發(fā)燒友認定是考驗器材動態(tài)的頂尖寶碟。日本PHILIPS的24bit數(shù)碼技術(shù)真是高明至極,幾乎將當年的LP效果還原出95%以上。除了背景的本底噪聲略大,其力透琴鍵的龐大動態(tài)和能量似乎只有最近MIT的那張《動態(tài)琴王》可以和它相提并論,相信沒有多少音響系統(tǒng)可以將它真正播好。大多數(shù)發(fā)燒友的器材一遇到阿勞狠命砸向琴鍵時的高潮處,只要音量稍大,連串的音符便會迸裂,發(fā)毛,因此很多發(fā)燒友都將“大聲而不破聲”作為考驗音響的過關(guān)標準。再者,此碟堂皇透明的音色、宏大逼真的空間感和驚人豐富的細節(jié)都是發(fā)燒賣點所在。分析力高的系統(tǒng)甚至可以不時讓你聽到阿勞指甲觸及琴鍵時的“嗒、嗒”聲(輕微存在于左聲道),雖然不甚悅耳,但反映出這錄音當真巨細無遺!
片名: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演奏:布倫德爾和克里夫蘭四重奏組成員
編號:PHILIPS PHCP-20362
舒伯特的這首A大調(diào)鋼琴五重奏當年只是為假日聚會所作的“家庭音樂”,純粹是為了娛樂消遣和取悅朋友,沒想到這首美妙動聽的作品今日竟然成為室內(nèi)樂領(lǐng)域的一顆桂冠,為最多的古典樂迷所喜愛。此曲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打破了一般鋼琴五重奏以鋼琴加弦樂四重奏的標準形式,改以弦樂三重奏加上鋼琴和低音提琴的另類組合;此外,多達五個樂章的設(shè)計,也清楚地反應(yīng)出小夜曲的特色。在第四樂章中,舒伯特竟然將自己的藝術(shù)歌曲《鱒魚》的旋律作主題與變奏,令歌唱性很強的音樂裝飾出純真如天籟般的生命氣息。
布倫德爾和克里夫蘭四重奏組成員1977年錄制的這張《鱒魚五重奏》,足以被視為室內(nèi)樂錄音史上的瑰寶。鋼琴與各種大小弦樂器之間輪番的歌唱極為流暢,演奏者之間活潑生動的交流令人陶醉,親昵的詮釋方式、完美無暇的速度都體現(xiàn)出浪漫愉快、自由自在的悠閑情致。奧地利鋼琴家布倫德爾是當今世上公認的舒伯特專家,他在處理裝飾音方面變化細微,想象力豐富,而在平衡鋼琴和其他樂器方面,亦展現(xiàn)出大師的風范。五位演奏家的配合相當默契,相互烘托,使樂曲跌蕩起伏,回味無窮。特別是第三樂章,五個變奏層次分明,清新雋永。
既溫暖又透明的錄音表現(xiàn)出模擬技術(shù)的最高品質(zhì),玲瓏精致的鋼琴和百般嬌媚的提琴音色被調(diào)配得渾然一體,這種飽滿的樂器質(zhì)感和毫無刺激的平衡之美在現(xiàn)今的錄音制品中顯然已經(jīng)難得一聞。你在音響中從來沒有聽出樂器的前后距離和高低感嗎?現(xiàn)在機會來了,請用這張唱片在你的音響系統(tǒng)中試一下,相信你馬上會發(fā)現(xiàn)五件樂器非常明確的高、低、前、后的不同位置,音像是如此的栩栩如生!難怪擁有高級器材的發(fā)燒友這么些年來一直將這張唱片高高的供奉起來。當年錯過買LP的朋友,這張日本的24bit復刻CD今生說什么都不要再失之交臂了。
片名:羅德里戈:阿蘭胡埃茲協(xié)奏曲
演奏:羅梅羅和馬里納指揮圣馬丁樂團
編號:PHILIPS PHCP-20364
被稱為現(xiàn)代樂壇抒情詩人的西班牙作曲家羅德里戈,三歲就因為白喉導致失明,他的音樂風格以純西班牙民族性立足,又不失古典音樂應(yīng)該具備的氣質(zhì),旋律極為優(yōu)美動聽。羅德里戈是出了名的“一曲作曲家”,他雖然寫過數(shù)量頗多的作品,但是終其一生只有“阿蘭胡埃茲協(xié)奏曲”成功流傳后世。該曲的地位極為重要,對于吉他音樂的復興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羅德里戈也因此被認為是繼法雅之后,最能代表西班牙民族樂派的作曲家。
“阿蘭胡埃茲”是什么?這原來是西班牙的一個地名。它是位于首都馬德里以南50公里的一個自然景觀,這個地方因地中海陽光和海風的滋潤而孕育出一片蒼翠的綠林,從16世紀以來就一直是皇家的避暑和狩獵的勝地,而18世紀以后,西班牙百姓亦經(jīng)常在此舉行各種民俗慶典,這種皇室與庶民同樂的情景讓“阿蘭胡埃茲”成為貴族與平民的交集之處。羅德里戈在這首協(xié)奏曲中所要表達的,就是貴族化的浪漫情調(diào)與平民化的熱情活力的融合。它的形式單純而精練,編制不大,但旋律清新美妙、雋永悠長,揉合了古典音樂的優(yōu)雅氣質(zhì)和西班牙民間音樂的親切情感,直入人心,所以一直十二分的流行。別說樂迷,就是普通大眾對其美妙的旋律也耳熟能詳。輕盈的配器,玲瓏的效果,更是討得發(fā)燒友的青睞。尤其是夜曲風格的第二樂章,有點敘事的口吻,又有點回憶的幻想,吉它和樂團的對話恰似月光下的交談,迷人至極。
既然“阿蘭胡埃茲協(xié)奏曲”如此著名,自然名家爭演,唱片版本不計其數(shù)。其中DECCA的波內(nèi)爾/迪圖瓦版、DG的貝倫德/柏林愛樂版、耶佩斯/那瓦羅版等都被認為是各具特色的名盤,為樂迷矚目。然而,真正堪稱眾望所歸的演錄則首推20世紀公認的古典吉它巨匠Pape Romero。羅梅羅與馬里納領(lǐng)導的圣馬丁樂團分別于1978年和1992年兩度錄制過這首名曲,但普遍的觀點是新不如舊。細聽之下你不難分辨出舊版與新版的明顯差異:這張78年版平均每一樂章都要比92年的版本各慢一分鐘左右,但是聽感特別優(yōu)雅。由于速度放慢,演奏者可以精心雕琢細部紋理,因此舊版的戲劇性十足,整體感覺悠游自在,毫無造作感,彈性速度也更為自然,帶有濃郁的巴倫西亞風味。特別是第一、三樂章的處理,樂手的觸感更為纖細,爽快、精湛、明亮,以情繪樂,深具雅致的貴族氣質(zhì)。而92年的版本雖然是同一組合,但比起舊版,羅梅羅的演奏比較接近平民,沒有78年版來得精湛,距離穩(wěn)重的貴族感更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兩張唱片馬利納圣馬丁樂團都秉持著一貫的伴奏風格,表現(xiàn)出十足的英國田園風味,但與吉它合奏的完成度還是這張78年版來得高,擁有無可匹敵的平衡度。
錄音同樣是這張78年版更勝一籌,雖然是20多年前的老錄音,由于轉(zhuǎn)錄成功,CD的音色溫暖異常,吉它弦線的細節(jié)出奇的豐富,多情的吉它在樂團扶襯下,給人以涼風習習,沁人心脾的美妙聽感,百聽不膩!
片名: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天方夜譚
演奏:孔德拉辛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樂團
編號:PHILIPS PHCP-20359
俄國人心目中的近東,相當于19世紀美國人想象中的荒蠻西部。這些地方充滿了奇異的風景和傳奇的神話,至少這是當時俄羅斯知識分子可能有的想象。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曾經(jīng)在沙皇海軍中擔任軍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之時已有豐富的游歷?!短旆揭棺T》(直譯《舍赫拉查德》)這部大型管弦樂組曲的靈感,即是來自于他心中對于東方神話的印象。
這部作品從舍赫拉查德王后對蘇丹王講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挑出四個故事來作四個樂章的標題,每個樂章中都有柔美的小提琴獨奏來代表舍赫拉查德王后作主題的“敘述”。音響絢麗而精致,每一段曲子都引人入勝。第一樂章《大海與辛巴達的船》描繪的意象十分明確,低音弦樂的起伏展現(xiàn)出的是“甲板上勇敢的水手”,迎著定音鼓代表的“洶涌波濤”乘風破浪;第二樂章《卡蘭達王子的故事》急馳的節(jié)奏、戰(zhàn)爭似的號鼓與如偃月刀閃現(xiàn)的銅鈸,訴說著沙漠上的冒險故事;而第三樂章《年輕的王子和公主》則略帶溫柔的阿拉伯曲風;第四樂章《巴格達節(jié)慶》則象是一場狂亂的歡宴,夾帶著緊迫的暗流;在尾聲,辛巴達的船在暴風雨的襲擊下撞上巨石而沉沒,木管、弦樂、打擊樂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驚濤駭浪翻滾氣勢……“但這只是個故事”……“舍赫拉查德王后”最終還是以“溫柔的小提琴獨奏”來安慰饒她一命的國王。
對于這部作品,各大“唱片天書”幾乎都一致認定RCA“LIVING STEREO”版的萊納/芝加哥為首選版本。事實上,我要說,PHILIPS 1980年的這個孔德拉辛/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樂團版,論演繹和錄音都一點不讓前者專美,只是,這個版本在市場上比較稀罕少見而已。孔德拉辛是當年冒險投奔西方的俄羅斯指揮家,但他從未忘卻自己的俄國根源,對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等的作品更是理解透徹,堪稱專家。他在PHILIPS的這個錄音,以極高的敏感度在陰柔和陽剛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他驅(qū)策和編織的管弦樂聲音豐沛,洋溢著東方色彩,風格宏偉堂皇,表情似乎比萊納更細膩端莊,卻一樣的令人酣暢淋漓。在錄音的凌厲動態(tài)和張狂霸氣上,這個版本雖然稍遜于“LIVING STEREO”版,但弦樂如薄翼般輕靈透明,可以交織出千變?nèi)f化的明暗層次,音場空間的縱深遼闊更是無人能及。和“LIVING STEREO”版的濃厚與壯闊相比,它呈現(xiàn)的是歐陸式的精確和細致之美。如果“LIVING STEREO”版“粗線條”的Hi-Fi性任何普通音響都可以交代的話,那么這張日本PHILIPS版恐怕只有Hi-End音響玩家才會視之為至愛了。
片名: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
演奏:杜拉第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樂團
編號:PHILIPS PHCP-20377
在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舞劇音樂中,《胡桃夾子》顯然被演錄得最多,唱片版本數(shù)也數(shù)不清。究其因,我想是它那美妙、機智、童趣十足的旋律,玲瓏生動的配器,飄逸晶瑩的音響色彩,不僅成年人難以拒絕,就是很少聽音樂的孩子們也會被深深打動。老柴能寫出這樣好聽、易聽的音樂,在地球上恐怕是空前絕后的,拿到太空上外星人也保證會點頭稱善!
像以往的《天鵝湖》、《睡美人》一樣,《胡桃夾子》的出處也是童話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在圣誕之夜夢見由一把開胡桃的鉗子率領(lǐng)的玩具兵在同老鼠開戰(zhàn)。眼看玩具兵漸漸不支了,小女孩在緊要關(guān)頭用拖鞋猛力一擲,打死了老鼠王,贏得了這場戰(zhàn)斗。胡桃夾子搖身一變變成了一位王子,邀請小女孩到糖果仙子的王國,在那里有許多糕餅、茶點和舞蹈——“糖果仙子舞”、“俄羅斯舞”、“阿拉伯舞”、“茶點舞”和“百花舞”,再加上前面的“小序曲”和“進行曲”,就是老柴這部舞劇組曲中的8首曲子,構(gòu)成了這部芭蕾音樂最美妙的精華。
在《胡桃夾子》N個唱片版本中,我認為全曲的最佳版本非DECCA的安賽美版莫屬,組曲的版本呢,則首推這張杜拉第和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樂團的錄音。事實上,這個樂團組合也有另一套全曲的錄音,演錄也非常漂亮。流光溢彩的管弦樂如水果般鮮爽多汁,給人以異常豐美滋潤的聽感,光彩照人的錄音代表了70年代中期PHILIPS模擬LP的最佳特質(zhì)。這張日本版24bit的CD翻制得相當出色,LP自然、順滑的味道和中高頻豐富的空氣感起碼被留住了95%,不管DVD-A、SACD的效果會厲害到什么程度,我都可以武斷地說:即使20年之后,它仍然是發(fā)燒友最應(yīng)該搜尋的一張?zhí)斓?/p>
片名: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
演出:馬凱維奇指揮蘇黎世樂團
編號:PHILIPS PHCP-20370
對于許多普通樂迷來說,這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一部較為冷僻的作品,聽的機會不多。它取材自當年在俄國士兵中流行的一個民間故事,情節(jié)十分怪誕,講述一位歸家的士兵在路上遭遇魔鬼,中了魔鬼的妖法,從而后進行的一連串冒險故事。該作品的形式在當時相當前衛(wèi),結(jié)合朗誦與舞蹈,法語的臺詞為詩人拉繆所作。斯特拉文斯基創(chuàng)新地使用了“特征性音響”手法,用小提琴的吱呀聲和軍鼓的打擊分別代表士兵的靈魂和魔鬼的妖法,創(chuàng)制出極為新穎的效果。
如果光從音樂內(nèi)容的意義上欣賞,不懂法語的聽眾可能一頭霧水,因為它太象外國獨腳戲,臺上演得熱熱鬧鬧,你卻覺得“鳥語花香”。但如果站在音響發(fā)燒友的立場上去評估這張唱片,這張唱片不僅是屬于“必買”的,而且是屬于不惜一切代價都要“誓死擁有”的!尤其是好斗機的高燒友,有了這張“試金石”后一定會猛然發(fā)現(xiàn):原來世上很多器材去填海都嫌多,只能填三峽了。
首先,這張唱片所表現(xiàn)的舞臺活生感已經(jīng)到了“可怕”的程度。音場中的人聲對白和各種樂器營造的臨場效果,一時給人的感覺象是來自電影院的AC-3或DTS多聲道,那亦幻亦真的定位、舞臺的寬度和深度、音像的移動感和包圍感,說什么都不象是來自于1962年的兩聲道模擬錄音,卻象是在兩只音箱的中間加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中置喇叭那樣,左右、前后的距離感、舞臺的空間回響、人聲樂器的分離度,以及整個音場的銜接都有相當超級的立體表現(xiàn),即使關(guān)上燈,閉著眼睛聆聽,都象坐在音樂廳的前排,舞臺上的一切細節(jié)徹底浮現(xiàn)眼前!
再者,整個錄音所表現(xiàn)的人聲和樂器的質(zhì)感也有匪夷所思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一左一右兩位演員的法語對白語調(diào)乃至卷舌和翹舌都栩栩如生,真實得似乎可以感受得到他們?yōu)R在你臉上的唾沫星子;小提琴琴弦的摩擦感、銅管樂器的空氣感、以及舞臺中間居后位置的鼓皮彈跳和振動也都錄得相當驚人,一件一件觸手可及。總之,聽這張唱片的發(fā)燒友不是要流一點耳油的問題,耳屎都可能一塊塊落出來!你不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