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中部阿爾諾河河谷,有一座只有30萬人口的城市,這個城市的名字叫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是從拉丁語Florenca翻譯過來的,也有叫佛羅倫斯(譯自英語Florence)的,其實她還有一個非常中國化的名字——“菲冷翠”,是中國近代著名詩人徐志摩先生根據意大利語Firenze翻譯的。徐先生曾出過一本《菲冷翠的一夜》的詩集,讓佛羅倫薩(菲冷翠)這個都市充滿了濃濃的詩意。
佛羅倫薩是個文化積淀非常豐厚的城市,全市有四十多個博物館和美術館六十多座宮殿,還有許多教堂、廣場。佛羅倫薩又是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但丁、伽利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都曾在佛羅倫薩創(chuàng)造過文學、科技或藝術的輝煌,并對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起過推動作用。
走進佛羅倫薩,我見到的第一個文化景點是市圖書館。圖書館不高,只有兩層樓,不過在兩層樓建筑的上方,一左一右建有與樓房連為一體的塔樓,塔樓上各有一尊塑像,分別是但丁和伽利略的頭像。很顯然,這兩位文化與科學的巨人是佛羅倫薩的驕傲。
但丁1265年出生于佛羅倫薩一個破落貴族之家。他幼時勤奮好學,對哲學與神學頗有研究,但他最大的興趣是寫詩。當他從少年時代就愛慕的少女碧雅特麗絲24歲時不幸去世后,更想用詩歌表達他的悲痛與思念,他甚至為這部愛情長詩取了個題目,那就是《神曲》。正當他著手寫愛情詩的時候,社會的動蕩,黑黨與白黨的斗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他個人在這種環(huán)境中所過的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生活,使他不得不放棄愛情詩的寫作,而轉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于是,他一改《神曲》之主題,變愛情詩為政治詩。由于人生的種種折磨,直到晚年,長達14000行的宏篇大著《神曲》才得以完成,這部長詩由《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組成。全詩用隱喻和象征的手法,無情地批判了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抨擊了教皇、僧侶的專橫與貪婪,表達了對人類智慧與理想的追求。這部長詩作為文藝復興早期的力作,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并成為歐洲新文化運動的先聲。這正如恩格斯所言,但丁是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伽利略來到這個世界上比但丁晚了近300年,他于1564年2月出生在意大利比薩城一個破落貴族之家。父親是一位通曉數學的音樂家,父親的秉賦對伽利略頗有影響。在大學讀書時,他特別喜歡思考自然界千奇百怪的問題,還喜歡做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然界的某些規(guī)律。由于他不唯上,不唯書,不迷信前輩科學家的結論,因而他的許多科學論點都被教皇視為“異端邪說”。為此他累累受到審判、監(jiān)禁,但所有折磨都沒有動搖他追求真理的信念。伽利略是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也是發(fā)明家,世界上第一部能放大32倍的天文望遠鏡就是他發(fā)明的。他的關于“落體”的定理,關于天體與地球運動的發(fā)現,對當時教皇統(tǒng)治的社會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由于伽利略的科學研究,如4顆圍繞太陽運行的新行星的發(fā)現,金星的位置,太陽黑點等,都是他在佛羅倫薩完成的,后世在評論伽利略時,亦稱他是文藝復興時期促進自然科學發(fā)展的代表人物。
帶著追懷歐洲文藝復興足跡的心情,我來到了佛羅倫薩的學院畫廊。這個畫廊陳列著文藝復興時代許多代表作。走進畫廊,第一個闖入眼簾的便是米開朗基羅的曠世杰作《大衛(wèi)》,這座高達5.3米的原作是用一塊大理石雕成的。傳說大衛(wèi)是一名少年,因用布袋裝石頭打敗了來犯的敵人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后來做了以色列的國王。米開朗基羅就是根據這一傳說創(chuàng)作的。
米開朗基羅是土生土長的佛羅倫薩人。生于1475年。他自幼愛好繪畫與雕刻,并自學成才。他所處的時代是15世紀中期,當時,在達·芬奇等大師的推動下,文藝復興的浪潮已波及全歐,“文藝復興”的哲學思想——“人文主義”也已風靡一時。所有這一切對青年米開朗基羅影響至深,加上他曾目睹和研究過許多從古羅馬廢墟中發(fā)掘出來的石雕人像,對古希臘的人體藝術驚嘆不已。于是他確定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盡其所能充分展示人的尊嚴、健康和形體之美。創(chuàng)作《大衛(wèi)》像就是這種藝術理念的一次重要實踐。面對偉岸的《大衛(wèi)》原作,我看到了身體的勻稱與健康,看到了發(fā)達的肌肉與青筋凸顯的手所展示的力量;看到了英俊而又嚴肅的面孔表達的智慧與勇氣;看到了炯炯有神的眼神所顯示的克敵制勝的決心……這尊全裸男性雕像是米開朗基羅花費3年時間完成的。這件作品橫空出世便受到上下一致好評,并于次年經佛羅倫薩大藝術家委員會決定,樹立在一座宮殿前面,作為保衛(wèi)這座城市的英雄象征。
在學院畫廊還有許多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作品。如《帕米修斯》、《劫掠薩賓婦女》、《囚徒》、《海神》等,每尊雕塑作品無不匠心獨具。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另兩位巨匠是達·芬奇和山蒂·拉斐爾,不過達·芬奇和拉斐爾不是同齡人,拉斐爾比達·芬奇小31歲,應是后起之秀。
達·芬奇于1452年4月15日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富有的公證人之家,從小喜歡畫畫,14歲那年進入工藝場學畫,師從著名畫師弗羅基俄。達·芬奇的繪畫技巧雖然是從嚴格的臨摩訓練中得來的,但他受“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很深。他崇尚大自然,喜歡從大自然與鮮活的人群中尋找生動的繪畫素材。達·芬奇最著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不過這兩幅原作都不在佛羅倫薩,《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壁畫,依然保存在米蘭圣瑪麗亞修道院齋房的墻壁上,《蒙娜麗莎》被法國巴黎的盧浮宮收藏,成了這個著名藝術博物館的三大“鎮(zhèn)宮之寶”之一。
與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不同的是,拉斐爾并不是佛羅倫薩本土人,他于1483年出生在意大利東部的烏爾比諾城,父親是一位畫家。拉斐爾是在父親的影響與嚴格指導下走上繪畫之路的,21歲時,出于對佛羅倫薩這座藝術圣城的向往,出于對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崇拜,拉斐爾來到了佛羅倫薩。在佛羅倫薩,他潛心研究了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并不斷進行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他的藝術造詣有了飛躍的長進。在佛羅倫薩另一個藝術博物館——帕拉蒂娜畫廊藏有一幅名為《座椅上的圣母》的油畫,就是拉斐爾在佛羅倫薩完成的。畫面上美麗而安詳的圣母和她兩個可愛的孩子相擁,充滿著深厚的母子之情。這幅畫沒有仙境的氛圍,更像尋常百姓家的母與子。1508年,拉斐爾受教皇之聘去了羅馬。在羅馬,他花5年時間為梵蒂岡宮完成了表現“神學”、“哲學”、“文藝”、“法律”的4幅大壁畫,畫中的人物造型、構圖、色彩、質感都讓所有觀畫者驚嘆不已,筆者有幸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欣賞到譽為“畫圣”的拉斐爾的壁畫原作,雖歷四百余年,畫面人物依然栩栩如生。
在佛羅倫薩,最大、最著名的教堂當數佛羅倫薩圣母百花大教堂,由于我們到佛羅倫薩是個晴朗的日子,走進一個小巷后很快窺視到小巷盡頭露出的教堂紅色的大圓頂和白色的墻面。走出小巷,豁然開朗,教堂的雄姿盡收眼底。其實這里是一個建筑群,除主教堂外,還有洗禮堂、塔樓、博物館,高低錯落,協(xié)調有致。主教堂長153米,寬38米,通高107米,十分雄偉;塔樓底部平面為正方形,每邊14.45米,通高89米,從下往上看,有直插云天的感覺;洗禮堂是一幢8面體建筑,頂上像戴著一頂八角帽。洗禮堂分三層,第一層有三面銅門,其中東門為金色,門上有根據《舊約全書》創(chuàng)作的10個浮雕畫面,人們稱其為“天國之門”;第二層有24扇窗,排列在周圍;第三層裝飾著72個方格。
這座規(guī)模宏大、構思奇巧、工藝精湛的大教堂是什么時候動工、什么時候全部完工的呢?據資料介紹,這座教堂(又稱新教堂)是在被毀壞的舊教堂基礎上建造起來的。開工時間為1296年9月8日,建筑群全部完成為1887年,總共花去591年時間,這是一段多么漫長的建筑史,在這歷史長河中,凝聚了多少建筑師的心血!
坐在圣十字教堂的廣場,回味所有闖入視線的古建筑、藝術品,幾個問題涌上心頭:為什么中世紀的歐洲會出現文藝復興?為什么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會是佛羅倫薩?我與一位對這段歷史十分熟悉的朋友進行探討。我們不能不從十字軍東征說起,這場由教皇發(fā)動的、歷經8次、持續(xù)200余年的戰(zhàn)爭最后以失敗告終,飽受戰(zhàn)爭苦難的歐洲人對和平期盼是那么強烈;他們不要戰(zhàn)爭,要生活,要文化,要藝術;他們看透了中世紀社會的黑暗,看到了教皇、僧侶的虛偽、貪婪、專制,他們需要沖破神權強加的精神枷鎖。正是在14世紀末的時候,強大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向君士坦丁堡長驅直入,羅馬帝國危在旦夕,一群一群羅馬帝國的文人學者抱著希臘文手稿、拉丁文抄本、古希臘藝術珍品向西歐逃難,終于落腳在亞平寧半島阿爾諾河河谷一個叫佛羅倫薩的“自由城市”。其中有一位來自東羅馬帝國名叫克里梭羅拉斯的大學者,在佛羅倫薩落腳后,辦起了宣傳古希臘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的希臘學院,由于他宣傳的內容對當地人來說聞所未聞,聽講者十分踴躍,很快在佛羅倫薩形成了一股“古希臘熱”。到了15世紀,“文藝復興”的哲學思想出現。從15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初,是文藝復興的高潮期,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一個個嶄露頭角,這不僅影響了歐洲,也影響了世界。
啊,佛羅倫薩,一個歷史的驚嘆號!
我從圣十字教堂廣場漫步到阿爾諾河邊,此時晚霞瑰麗,靜靜的河水與跌宕的瀑布敘述著柔情與激情,河上有一座座橫跨的橋梁,橋上雙雙情侶的親昵,行人悠閑的步態(tài),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情畫。與現代歐洲其他大城市相比較,佛羅倫薩也許不算繁華,但是作為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佛羅倫薩的歷史價值是其他任何城市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