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因其在語文中占了近半壁江山,歷來受到考生的重視,但一些考生由于不得法,往往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從而失去極其寶貴的分數(shù)。筆者在2003年的高考閱卷中發(fā)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尤其應(yīng)引起考生的注意。
一、偏離話題
2003年的高考作文話題采用了并列式短語,字數(shù)較多,確實給一部分考生帶來了審題上的困難:有的只談感情,不談?wù)J知;有的只有認知,沒有感情;嚴重的則完全脫離了話題。
如有一篇作文題為《換個角度看問題》,文中寫道:“是感情上的親疏遠近造成了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嗎?其實不然,情感可能會造成認識的不同,但主要的是由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比缓螅髡咭詢蓚€推銷員去一個島國(那里的居民從不穿鞋子)推銷鞋子時的不同看法來證明觀點。這樣寫,很明顯是完全拋開了原來的話題而另起爐灶。
二、故事新編類作文內(nèi)容不合情理
有的考生比較喜歡編故事,為了與眾不同、一鳴驚人,往往把故事編得特別離奇,殊不知效果適得其反。如有一篇作文內(nèi)容是這樣的:包拯的開封府內(nèi)發(fā)生了一起奸殺案,包公沒仔細調(diào)查案情,就隨便殺了個人當了替罪羊。冤魂在包公夢中訴說了冤情,最后真相大白,真兇原來是展昭。這樣的故事豈非荒唐之極?這些考生不明白“故事新編”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即人物的基本特征必須和原著相同,不能不著邊際地胡編亂造。
三、記敘類作文題材平淡、撞車
在去年考卷的記敘文中,考生寫得最多的事情是:“我”有一重要物品(或鋼筆、或單放機、或文曲星、或日記等)放在教室(或?qū)嬍遥├飬s不翼而飛,當時在場的只有兩個人,一個為好友,一個為以前與“我”有矛盾之人?!拔摇崩硭斎坏貞岩珊笳?,最后真相大白,原來拿走物品的是“我”的好友。其次則是家里打碎了某物品,父母往往懷疑子女中最不喜愛的那一個,而偏袒最寵的那一個,最后結(jié)果當然也是相反。試想,像上述這些題材平淡、幼稚化,看了開頭就知道結(jié)尾的作文,怎么能俘獲閱卷老師的心呢?
四、議論類作文誤用事例
議論文往往要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觀點,而材料使用的正誤當然會影響作文的評分。有一些作文就是因為誤用事例而失分的。
如有一篇文章以趙括的事例為主要論據(jù),卻把事實搞錯了:“趙王要派趙括為將抗秦。趙括的父親趙奢知道兒子是個紙上談兵的人,根本就沒有實踐經(jīng)驗,不能夠擔當如此重大的責任,于是力勸趙王不要用趙括。但趙母有意見了,她要讓兒子立功,不顧丈夫的反對,要求趙王起用自己的兒子。于是趙王任用了趙括,派兵20萬,結(jié)果大敗?!壁w括紙上談兵的故事影響很廣,上面這段話的錯誤也是顯而易見的:當時趙奢已死,而趙母恰恰是堅決反對兒子為將的。用如此錯誤的事實為主要論據(jù),自然嚴重削弱了文章的說服力。
還有的因為一知半解而把“孔繁森”寫成“孔繁深”,“賴昌星”寫成“賴新昌”,把因抗非典而犧牲的護士“葉欣”寫成“李欣”。這些錯誤都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五、盲目模仿高分作文的文體和語言
前幾年有一些寫歷史人物的散文得了高分,如《選擇牢籠》(寫西施)、《王昭君的選擇》。去年有一些考生就盲目模仿,卻不知寫這類作文除了要熟知歷史事實外,還要有良好的散文功底,否則就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犬”,適得其反。
還有一些作文,雖然外表很新穎,日記體、戲劇、實驗報告、網(wǎng)上聊天輪番上陣,卻終因內(nèi)容貧乏或形式與內(nèi)容不吻合而落馬。如有一篇網(wǎng)友聊天式的作文,開頭全是網(wǎng)友之間的廢話,行文至一半才勉強進入正題,又匆匆忙忙收尾。這樣內(nèi)容單薄、不著邊際的作文怎能得高分?還有的考生則搬用優(yōu)秀作文的語言,如2001年有一篇滿分作文《用誠信釀造生活》開頭是這樣的:“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或馥郁;因為誠信,它變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或悲戚;因為誠信,它變得悅耳。生活如畫,或明麗,或黯淡,或素雅;因為誠信,它變得美麗?!比ツ暧幸黄魑拈_頭就照抄了這段話,僅把“誠信”換成了“感情”。
以上是2003年高考作文中出現(xiàn)的幾種硬傷,嚴重影響作文的得分,應(yīng)引起同學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