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黽身“揣”兩塊表
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生物鐘,用來跟蹤晨昏的變化,確定自己的行動。但是科學家發(fā)現(xiàn),果蠅的身體里有兩套生物鐘系統(tǒng):一套用來安排白天的行為,一套用來安排晚上的日程。像很多晨昏出現(xiàn)的昆蟲一樣,果蠅一天中有兩次活動的高峰,一到清晨或是黃昏,它們忙碌地進行交配和尋找食物,這是怎樣被生物鐘控制的一直是個謎。以往科學家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幾種跟生物鐘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在果蠅大腦的腹側和背側神經(jīng)都存在。法國阿爾弗里德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科學家弗朗西絲·魯耶爾研究了一批擁有變異了的per基因(一種與生物鐘有關的主要基因)的果蠅,發(fā)現(xiàn)如果給它們恢復了腹側神經(jīng)的per后,它們只會在早上出來活動;而如果恢復背側神經(jīng)的per,它們則會在傍晚出動。所以她推測,果蠅體內(nèi)可能有兩套獨立的生物鐘系統(tǒng),各自主持一部分時段的工作而互不干擾。
陽光容易催人老
隨著年齡的增長,歲月會在每個曾經(jīng)年輕的臉上留下深深的印記,無法抹去。許多人認為,是地心的引力慢慢把人的臉部肌肉組織往下拉,漸漸形成了皺紋。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地球可能不是人們衰老的元兇。
美國塑膠外科協(xié)會的瓦爾·蘭市羅斯最近在2004年度美國塑膠外科年會上發(fā)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地心引力對皮膚組織的下拉可能沒那么嚴重:反而陽光的照射對人衰老的影響可能更大。他說,隨著人年齡的增大,臉部的脂肪慢慢變少,皮膚慢慢變薄,尤其是在眼角周圍更是如此,而在陽光的照射下,這些過程都會大大加速,加快人的衰老。瓦爾·蘭布羅斯說,盡管塑膠手術可以把臉部皮膚拉平,但是必須注意拉緊組織和補充脂肪的平衡。
同性戀能遺傳
自從人類中間出現(xiàn)了同性間的戀情,這個火種代代相傳,就再也沒有熄滅過,這到底怎么回事?這個一直困擾進化論學者的難題,終于被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遺傳學家安德婭‘坎佩里奧·奇亞尼解決了。她領導的小組調(diào)查了98名男性同性戀者和100名男性異性戀者的近親的情況,從獲得的總共4600人的資料中,他們發(fā)現(xiàn):男性同性戀者的女性親屬所生育的子女平均要比異性戀者們的女性親屬多,并且這個現(xiàn)象只出現(xiàn)在每個男性的母親一脈的親屬中。數(shù)據(jù)顯示,男性同性戀的母親平均要生2.7個孩子,異性戀者的母親平均生2.3個孩子,而他們的姨媽們平均子女數(shù)分別為2.0和1.5個。
從這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里,他們得出結論,就是促使男性擁有同性戀傾向的基因同樣會促使婦女的生養(yǎng)。盡管這個基因從男性這里無法遺傳下去,但是這個遺憾被他們的女性親屬的大力扶植而彌補了。因為只在母系中傳遞,所以他們認為這個基因可能與X性染色體緊密相隨。
要吃檳榔看基因
臺灣人愛吃檳榔,東南亞人也是,不光是受檳榔西施的吸引,還由于檳榔中含有一種能輕微刺激人的中樞神經(jīng)的檳榔堿。一般認為,嚼食檳榔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每年在亞洲有超過15萬3000人罹患口腔癌,但并不是每個嚼檳榔的人后來都一定會罹患口腔癌,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呢?
陽明大學口腔生物研究所的林姝君教授相信:人的基因差異決定了是否可以吃檳榔。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在147個罹患口腔癌的男性患者、71個口腔黏膜纖維化的患者以及83個沒有罹患口腔癌的對象中尋找不同版本的HO—1基因。HO-1基因的作用不同,溫室效應愈演愈烈,只有大海上的浮游生物孜孜不倦地吸收著二氧化碳,艱難地維持著地球的體溫。一般認為,浮游生物靠吸收太陽光來生存,但是種類繁多、色彩斑讕的浮游生物如何在陽光下共存一直讓生物學家感到迷惑。有的會保護細胞免受紫外線與過氧化氫的傷害,但有的也可能會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并且讓癌癥細胞繼續(xù)存活。研究人員相信正是這些不同版本的基因片段可以預防口腔癌發(fā)生,有些則會引起口腔癌。
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罹患口腔癌的檳榔嚼食者跟沒有口腔癌的檳榔嚼食者有著不同版本的HO-1基因,其中男性口腔癌的患者比起沒有口腔癌的人有一個常見的變異基因,當男性體內(nèi)存在這個變異基因時,其口腔癌的罹患比例是—般人的兩倍。
植物變色為和平
荷蘭生態(tài)學研究所的惠和斯多姆發(fā)現(xiàn),不同色彩的浮游生物上能夠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長的光,使浮游生物具有不同的顏色,也同時讓他們能夠分享有限的資源。研究人員研究了紅色和綠色的兩種浮游植物,他們發(fā)現(xiàn),在紅光下只有綠色株能夠存活,而在綠光下則只有紅色株能夠存活。當白光照射時,兩種生物都至少能夠生活60天;如果加入第三種浮游植物,這種浮游植物會通過吸收其競爭者沒有的色素,從而能夠與前兩種菌株和平共存。
恐龍也有溫柔時
恐龍在人們眼里,總是暴戾的動物,作為遠古世界地球的統(tǒng)治者,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莊重而矜持。而最新在中國出土的恐龍化石表明,恐龍在睡覺的時候,也像小鳥一樣楚楚可憐。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克·諾雷爾在遼寧省北票市發(fā)現(xiàn)的這具恐龍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約1.4億年前,它可能是在睡夢中當白光照射時,兩種生物都至少能夠生活60天,如果加入第三種浮游植物,這種浮游植物會通過吸收其競爭者沒有的色素,從而能夠與前兩種菌株和平共存。遭遇了突然爆發(fā)的災難,而被埋在火山灰下或是被毒氣窒息的,所以被命名為寐龍。它的后肢蜷縮在身下,頭埋在一個前肢下面,看上去就像現(xiàn)代鳥類把頭藏在翅膀下面一樣。這具恐龍化石只有53厘米長,形態(tài)看上去也很像一只大鳥,所以兩位科學家認為,這具恐龍化石的體態(tài)和睡姿充分說明這兩種動物具有共同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