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撤離中央蘇區(qū),進行戰(zhàn)略大轉移。在敵軍占領中央蘇區(qū)時,林伯渠的夫人范樂春將自己才生下20多天的兒子和鄧子恢夫婦才生下10多天的兒子,分別托付給她在會昌的兩對堂兄嫂撫養(yǎng)。后來因撫養(yǎng)林伯渠兒子的那對堂兄嫂無力支付哺乳費,而其乳娘又因夫死改嫁,小孩被乳娘帶至會昌的洛口。不久這孩子由洛口被賣到漳埠,復由漳埠賣至靖石,再由靖石賣到洛口的下洛賴平旺夫婦家中,取名賴亞平。
1949年江西解放,鄧子恢派人將其子(時名范宜德)和賴亞平找到并帶到自己工作地武漢。當時即有人告訴鄧子恢,范宜德是他的親生兒子,賴亞平是林伯渠的兒子。但賴亞平小時患病,腿上留下殘疾,鄧子恢覺得不應該把跛腿的孩子送還給林伯渠。于是便托人將范宜德送到北京林伯渠處,而將賴亞平留在自己身邊,給他以更多的關愛,并給其改名為鄧蘇生,以紀念蘇區(qū)人民的養(yǎng)育之恩。
1952年,范宜德(時已改名為林秉蘇)從其養(yǎng)母處知道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是鄧子恢夫婦,鄧子恢才將真情告訴了林伯渠。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學習,鄧、林決定“易子而教”。直到1954年鄧子恢調到北京工作,兩位老人才當面向孩子們說明此事的經過。后來鄧蘇生才回到林伯渠的身邊。
林伯渠語重心長地對兩個孩子講,誰是你們的親生父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要記住,你們是紅軍的孩子,是老區(qū)人民保護和養(yǎng)育了你們。為了銘記鄧子恢夫婦撫養(yǎng)、教誨之恩,也為了紀念蘇區(qū)人民的恩情,鄧蘇生后來一直沒有更改姓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