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鏡和神話故事鏡是內(nèi)容浩繁的北宋銅鏡的兩類杰作,最能體現(xiàn)北宋鏡高超的平民藝術特色。鏡上的花種有荷花、芙蓉等等,但從墓葬發(fā)掘的實物來看,其中以牡丹為多。
如圖是筆者收藏的兩面牡丹鏡。
折枝牡丹鏡,圓形,直徑104毫米,重145克。緣部外低內(nèi)高,小圓鈕,聯(lián)珠圈內(nèi)是兩枝花、葉扶疏的牡丹,淺浮雕。牡丹的花、葉、枝非真正意義的細線雕,形象略呈立體狀。由于采用寫實手法,加上構圖簡潔,布局合理,花枝生動活潑,十分清雅。圖畫和鏡體共同表露的現(xiàn)實氣息和素雅的藝術意味,鮮明地體現(xiàn)了宋代人高超的審美觀念。
纏枝牡丹鏡,“亞”字形,直徑125毫米,重105克,聯(lián)珠圈,小圓鈕略呈橋形。鏡體輕薄,細線淺雕,極精。四花,雙枝從花蒂升出隨勢纏繞花朵,使圖案整體又形成一朵四瓣花?!稓v代銅鏡紋飾》圖165河北定州征集者和圖173河北曲陽征集者,花的形狀與此鏡完全一致,但那兩鏡花朵上帶的明顯是牡丹葉,故知此鏡上的花為牡丹。此類鏡多出在河北南部偏西地區(qū)及其周邊,所以應為北宋真定府路(元豐末年稱為河北西路)鑄品。
花卉鏡主要流行于北宋中后期。黃河以西的秦鳳路、永新軍路故地多出土北宋圓鏡,而華北、江淮屢有北宋異形鏡出土,所以北宋菱花、葵邊、有柄等鏡式應為北宋河北西路、淮南東西路等東部諸路所鑄。
纏枝牡丹鏡鏡緣上陰刻有“定州永平官記”字樣及花押。金代永平縣,后改完州,明改完縣,至今。查《金史· 地理志》,并無定州和完州之名,宋有定州,河北西路所轄;永平卻又是金的地名。近緣處有聯(lián)珠圈,這是北宋花卉鏡的典型特征。顯然此鏡流入,在金代初置永平縣時被官司府打上檢驗刻記。金代乏銅,屢禁毀錢鑄鏡,民間舊有的銅鏡要刻上檢驗符號。
牡丹因花大、艷麗、芬芳素享“百花之王”稱號。從李白《清平調(diào)三章》可知,它在唐代就有“名花”之譽。唐詩名句“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人盡皆知。宋人對牡丹之愛,不亞于唐,歐陽修、蘇軾、王安石、范仲淹、辛棄疾、陸游的詩文中都有它。在宋人墓中,壁畫和磚雕多牡丹形象。宋代重文化重經(jīng)濟,有人統(tǒng)計出宋代的經(jīng)濟總量占當時全球的1/4。就人性化和現(xiàn)實特色而言,宋代的文化更有勝于漢唐。這兩面素雅精美的牡丹鏡,是宋代文化極富人情味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