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上調(diào)金融機構(gòu)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近十年來的第一次,是大事。雖然上調(diào)幅度輕微,但這一步有轉(zhuǎn)折意義。如果只是為了這么一小步,央行似乎用不著醞釀這么久;而既然醞釀了這么久,就令人揣測這只是開始,加息還會繼續(xù)。
加息包括了兩個方面:首先是貸款利率提高,而由于存貸利率之間的差額基本不變,存款利率也很可能馬上跟進。現(xiàn)在各個傳媒上的專家評述,幾乎都從這兩個利率的上調(diào)入手,就事論事地討論加息如何影響存貸、消費、投資、股市和樓市。不過評論員們常常誤解了“加息決定”背后的因果關系,而且沒有把加息放到通貨膨脹的背景上去理解。這兩方面的錯誤很普遍,但我的讀者可以避免。我想與大家一起分享正品經(jīng)濟學(sound economics)。
假設你要把房子賣掉,你“宣布”一個售價,比如說50萬元。我問:這房子的售價真是由你決定的嗎?可以說是,因為這個價格確實是由你“宣布”的;但也可以說不是,因為售價要真由你決定,你為什么不說500萬元,而只說50萬元呢?事實上,你當然有權(quán)“宣布”任何高價,但你不能肆意“宣布”,除非你不想把房子賣出去;你所“宣布”的價格,與其說是由你“決定”的,還不如說是由你經(jīng)過市場調(diào)查后向潛在買家“匯報”的。這才是到家的價格理論。
同樣,利率是由央行“宣布”的嗎?可以說是,央行28日“宣布”了新的利率,美國的格林斯潘隔三差五就“宣布”調(diào)整利率。但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經(jīng)濟匯總指標可以通過某個人的“宣布”而變成現(xiàn)實?事實上,任何關于利率的“宣布”,都是“向社會匯報”,而不是“自行作出決定”。匯率是個綜合的貨幣指標,同時反映了全社會的“不耐程度”和“預期通脹程度”。如果社會上人人都急不可耐,懷著有酒今朝醉的心態(tài),那么利率會上升;而同時,即使不耐煩程度不變,但預期通脹增加,那么利率也同樣會上漲。
大家現(xiàn)在瀏覽一下媒體關于加息的評論,有意無意把加息看作是央行自主決定的看法是一種誤解,而把加息看作是央行試圖平息通貨膨脹的舉措,那就更是錯上加錯。經(jīng)濟的基本面不可能由個別人酌情決定。這次央行最后決定“宣布”加息,說明了一件事:中國存在著預期通貨膨脹,而這預期通脹一時半會還壓不下來。央行宣布加息,是要配合未來的通脹政策!加息是順應未來的通脹趨勢,在名義利率里體現(xiàn)該有的預期通脹率。
過去十年,中國成功地抑制了通脹,逐年減息正是預期通脹率下降的體現(xiàn)。但從去年起風向變了。前些天我也在等央行是否決定加息的消息,但確切地說,等的不是央行的“決定”,而是央行關于預期通脹率向社會作的“匯報”。央行“宣布”加息,表明央行十分慎重地認為,通脹還會繼續(xù)。要指出的是,許多人都以為加息是抑制通脹的舉措。那是不對的。通脹必然是多印鈔票和過度放貸引起的。加息只能說明通脹,但絕不能抑制通脹。要抑制通脹,只有一條路,就是少印鈔票和收緊銀根。
我們要分析加息的后果,就不能把眼光盯在加息上,而要把眼光盯在央行加息的原因上。既然加息是由通脹引起的,我們就不能只是問加息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而必須問通脹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單從利息看,加息會使按揭價格上漲,從而抑制房地產(chǎn)交易,使房地產(chǎn)的庫存變成所謂的“泡沫”;但如果通脹真的來臨,那么房地產(chǎn)就只會顯著看漲,而不會因為毫厘的利率增長而萎縮。單從利率看,每個人的存款都有更高的利息收益;但如果通脹真的來臨,那毫厘的利率就彌補不了貨幣貶值造成的損失。
從去年開始,我就在專欄中說過多次,中國要在“人民幣升值”和“通脹兼加息”兩個方案中作出選擇。央行的加息決定,表明中國至少選擇了后者(可以二者皆選)。既然已經(jīng)邁出了這國際關注的第一步,以后大概也會不只這一小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