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比亞迪股份董事長)
2003年1月23日,王傳福通過旗下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比亞迪股份,動用2.54億港元收購西安秦川汽車77%的股份。
但香港證券行對此卻表示質疑,認為該收購存在四大不利因素:汽車業(yè)務與比亞迪不相關,收購價格過高,秦川汽車競爭力不足,比亞迪風險增加以及管理層誠信受到懷疑,于是將比亞迪的評級由“買入”改為“沽出”。事實上,到3月的時候,仍然有香港的基金經理打電話給王傳福,希望他撤消入主秦川汽車的決定。然而王傳福顯然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
李小鵬(華能國際董事長)
2003年1月28日,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與深圳市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簽署協(xié)議,以現(xiàn)金23.9億元人民幣,購買深能集團增資擴股10%后共計25%的權益,成為深能源集團第二大股東。
在記者眼中文質彬彬的李小鵬曾宣稱:“收購是華能國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手段,無論是境內、境外,只要有合適的并購對象,都會考慮對其進行收購?!?/p>
楊肇基(全興集團董事長)
2003年春節(jié)前在2.7億元的真金白銀由衡平信托成功募集之后,楊肇基和他的18人為代表的全興高管層終于把集團部分國有股份劃到自己名下,并實現(xiàn)管理層以持股67.7%的比例達到了控股全興集團的目的。
此前,全興集團的MBO信托計劃曾受到投資者的廣泛猜疑。對于這一夢想,楊肇基已盼了很久。
孫玉麟(深圳賽格集團董事長)
2003年春節(jié)前的第四天,孫玉麟在深圳五洲大酒店和三星康寧(馬來西亞)株式會社董事長宋容魯在股份轉讓等一系列協(xié)議上簽字畫押。按照協(xié)議,三星以每股2.1415元、總價約2.37億元的價格收購賽格集團原持有的賽格三星14.09%的國有法人股。從而給這次被外界稱為“沒有懸念的外資購并第一案”畫上了句號。
蔣學明(東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3年2月27日,安徽省高速公路總公司與東方控股有限公司簽訂高速公路經營權轉讓協(xié)議,東方控股有限公司出資19億元人民幣收購合(肥)巢(湖)蕪(湖)高速公路30年的經營權,并斥資6億元改造和維修該路。
蔣學明在簽字儀式上表示:“東方公司之所以敢把25億元投入到合巢蕪高速公路,是因為看中了安徽的投資環(huán)境,對安徽的經濟發(fā)展和本公司在皖的發(fā)展前景充滿了信心。”
郭為(神州數(shù)碼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兼神州數(shù)碼管理系統(tǒng)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3年3月2日,神州數(shù)碼以3300萬元價格,成功收購國信北方網絡技術發(fā)展70%的股權,大舉進軍電子政務市場。新公司更名為北京神州數(shù)碼國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為什么進行此次收購?郭為曾輕描淡寫地表示:“我們看中的是國信在經過前幾年的摔打后,在電子政務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和能力的積累。”
楊凱生(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
2003年2月28日,高盛公司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收購了價值19.7億元的不良貸款和房地產資產的組合。收購金額為貸款面值的10%左右,投資回報率大約為20%。
楊凱生有一塊與眾不同的手表:它的時針運行方向是逆行的。這位52歲的前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有一種“冰棍理論”:“不良資產將隨時間的推移加速貶值,因此應當盡可能加快處置的速度,提高不良貸款的回收率。”
衛(wèi)留成(原中海油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
2003年3月7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它已與英國天然氣國際有限公司簽訂協(xié)議,以6.15億美元收購英國天然氣在哈薩克斯坦里海北部項目8.33%的權益。但這項被普遍看好的并購案在不久卻發(fā)生了變故。5月14日,英國天然氣國際有限公司正式通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哈薩克斯坦北里海項目的現(xiàn)有股東已決定行使其優(yōu)先購買權。
衛(wèi)留成表示,這項決定是現(xiàn)有股東行使其固有的法律權利,盡管對中海油來說事與愿違,但并不令人感到驚奇。
陳啟宇(香港網行政總裁)
2003年3月18日,中華網旗下?lián)碛?1%的股份、在香港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的香港網發(fā)布公告稱,以分三期付款、首付14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掌中萬維(中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陳啟宇很樂觀:“這是我們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的第一步,為我們未來的發(fā)展做好準備。我們很高興能參與發(fā)展國內增長迅速的流動數(shù)據(jù)服務市場?!?/p>
葛政(金信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3年3月20日,金信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2.8028743億元人民幣,收購呼和浩特市財政局持有的伊利股份14.33%的社會法人股,成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東。
歷史上的金華信托,曾頭頂神秘光環(huán),集“資本梟雄”、“江南第一猛莊”的江湖稱謂于一身,財技令人驚異。有業(yè)內人士如此評價葛政:“金華信托的發(fā)展同葛政的個人能力有密切關系,亂世時能抓住機會,整頓時能提早收手。”
胡茂元(上海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3年3月26日,上海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fā)布公告,以近3億元人民幣收購上汽集團儀征汽車有限公司99%的股份。
有人指出:對于制造業(yè)來說,上海的成本比內地明顯偏高,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此胡茂元表示,市政府給了公司許多政策優(yōu)惠,中央政府也相當支持,打了個有趣的比方:“我們在上海發(fā)展汽車產業(yè),相當于有了一件大衣,現(xiàn)在想要配的是紐扣,這比只有一粒紐扣,而要找大衣來配相對容易的多?!?/p>
白禮西(太極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3年4月3日,太極集團再次斥資3.36億元人民幣,收購原重慶市財政局持有的西南藥業(yè)56.42%的股權,從而成為西南藥業(yè)的最大股東。
白禮西為太極集團描述了這樣一個藍圖:在收購了西南藥業(yè)后,太極集團在化學制藥領域的不足得到彌補,太極集團中西合璧的生產格局正式形成。以后太極股份只負責中成藥生產;西南藥業(yè)主攻西藥和生物制藥;桐君閣則承擔醫(yī)藥流通作用。
郭廣昌(復星集團董事長)
2003年的4月9日南鋼股份所發(fā)布公告,郭廣昌通過和南鋼集團組建南鋼聯(lián)合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了南鋼股份,控股份額超過30%。
郭廣昌一不小心就玩出了一個中國股市第一個要約收購案。因為中國股市自開市以來,雖然并購重組不下幾百起,但是像郭廣昌這樣坦白地站出來發(fā)布要約收購的卻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張新生(百聯(lián)集團董事長)
2003年4月24日,上海市政府為了加快社會商業(yè)資源整合步伐,將上海一百集團、華聯(lián)集團、友誼集團、物資集團聯(lián)合重組為一家超大型的零售集團,合并后產生一家控股公司——百聯(lián)集團,以盡快形成規(guī)模達到500億元的商業(yè)集團。
據(jù)說,此次重組是上海市政府的一次突然襲擊:4月6日下午,市有關領導召開了一個小范圍內的專門會議,直接宣布將4大集團組合成立百聯(lián)集團,一些委、辦的領導和集團負責人卻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針對外界有關“在決策程序上不民主和科學”的異議,張新生解釋:“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將分散的資源聚集起來,為企業(yè)發(fā)展提供一個平臺,是市場方法無法完成的?!?/p>
方加春(廣發(fā)證券副董事長兼總裁)
2003年4月24日,廣發(fā)證券出資2.8億元控股51%的廣發(fā)華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獲批成立,這是廣發(fā)繼錦州證券之后控股的第二家證券公司,此舉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企業(yè)的集團化運作能力,順利完成福建省的信托整頓和證券公司重組。
方加春認為:“總體而言,這次重組是眾望所歸、實現(xiàn)多方共贏和區(qū)域優(yōu)勢互補之舉。”
馬富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3年4月28日,中石油全資子公司——中國石油國際公司,聯(lián)手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收購了赫斯印尼控股公司。整個收購將耗資1.64億美元,包括部分運營資金,雙方各占一半股份。本次收購還包括赫斯公司相關下游項目20%的權益——液化天然氣和輕質石腦油加工和銷售設施的建設項目。
“中石油的發(fā)展和改革歷程充分證明,國有企業(yè)完全能夠發(fā)展壯大,能夠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能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瘪R富才信心十足地說。
赫爾墨特·蘇海文(香港環(huán)球航運集團主席)
2003年5月12日,香港環(huán)球航運集團巨資控股挪威航運業(yè)“老大”本格森集團,以增強中國內地的液化天然氣運輸業(yè)務。此次環(huán)球航運共斥資110億港幣,收購本格森44.3%的股權,是世界航運史最大宗并購案之一。
這樁世界航運史上最大的并購案,使包玉剛的大女婿赫爾墨特·蘇海文重拾舊日輝煌,以近2200萬噸位奪回了“世界船王”的寶座。蘇海文很爽快地承認:“這一重大收購與我們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有聯(lián)系。中國內地市場戰(zhàn)略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此次收購決定。”
蔡來興(上實控股董事長)
2003年5月21日,上實控股斥資8.66億人民幣(約合8.17億港元),向母公司收購上海A股公司——上海實業(yè)聯(lián)合集團56.63%的股份,撤離創(chuàng)業(yè)板轉而在內地打造醫(yī)藥業(yè)務上市旗艦。這也是該公司上市以來為培養(yǎng)核心產業(yè)所進行的最大規(guī)模的重組行動。
“上實集團最大優(yōu)勢在于,上海有什么最好的發(fā)展機會,上實就投入發(fā)展什么,隨上海產業(yè)重點不斷調整產業(yè)結構?!辈虂砼d的策略頗為實在。
魏新(北大方正集團公司董事長)
2003年5月29日,北大方正集團對蘇州市蘇鋼集團進行全資收購,將在3—5年內對蘇鋼集團注入27億元巨資。蘇州市最大的一宗國有資產重組得到圓滿落實。
做IT的要去大煉鋼鐵?魏新的解釋是因為國民經濟穩(wěn)定增長,以及奧運會、世博會的舉辦對基礎建設的積極帶動,“況且中國每年還有2000萬噸鋼材需要進口”。
馬純濟(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3年6月9日,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瑞典沃爾沃卡車公司成立合資的“濟南華沃卡車有限公司”。公司合資期限為30年注冊資金為6億元,總投資額為16億元,雙方出資比例各為50%。
馬純濟比喻自己娶到了一個“健康美麗的新娘”,婚姻就會非常幸福?!敖】稻褪琴Y產質量好、內部運行機制好,美麗就是形象好,產品質量好?!瘪R純濟解釋道。
顧雛軍(格林柯爾公司董事長)
2003年6月顧雛軍斥資2億元人民幣收購合肥美菱的新聞正在熱炒的時候,江蘇亞星客車集團將亞星客車67%的股份以4.5億的價格轉讓給格林柯爾的消息再掀高潮。但這并沒有滿足顧雛軍的胃口,同年7月,格林柯爾旗下的廣東科龍電器和杭州西泠集團簽署合同,獲得了西泠集團70%的股份。而對于無錫小天鵝集團近7億元人民幣凈資產將花落誰家的猜疑,顧雛軍和他的格林柯爾將又是一個近似于標準答案的備選項。其產業(yè)整合的欲望已成司馬昭之心。
唐萬里(德隆國際戰(zhàn)略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2003年6月26日,就在德隆麾下的新疆屯河將其持有的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有限公司51%的股權以5304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湖北威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后的第41天,德隆國際戰(zhàn)略投資有限公司就放出話來說成功收購了德國仙童多尼爾(Fairchild-Dornier)擁有的728型新款客機制造項目。而就在此次并購的同時,傳言又起,德隆再次舉起收購大棒,欲購德國電視鼻祖哥蘭蒂集團。
王兟(TOM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兼執(zhí)行董事)
2003年7月3日,TOM將以每股2.535港元的價格發(fā)行約2100萬TOM新股,收購華娛電視約64%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王兟表示,在經過一系列共動用逾37億港幣、超過30次的成功并購之后,TOM集團已形成了以互聯(lián)網、出版、戶外、體育推廣及娛樂為四大支柱的媒體產業(yè)結構。而此次成功收購華娛電視,使TOM向這一平臺的搭建成功跨出最后一大步。
趙新先(三九集團總裁)
2003年7月6日,三九集團收購日本東亞制藥,將東亞原來的產品品牌和批號悉數(shù)歸入三九旗下。三九將借助收購東亞制藥后原有的渠道登陸日本醫(yī)藥市場。
東亞制藥是日本漢方藥制造和銷售的老公司,其2002年的稅后利潤達到3.5億日元。這次收購,在日本當?shù)匾鹆藦娏艺饎?,包括《讀賣新聞》在內的日本各大媒體都對此事進行了披露。趙新先表示:這次嘗試對三九來講,是進軍國際市場摸索了20年、交了不少學費后闖出的一條途徑,標志著中醫(yī)藥首次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馮鈺斌(香港永亨銀行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2003年7月7日,香港永亨銀行以約53億港元出價,擊敗其余3名買家,成功從日本瑞穗集團手上取得浙江第一銀行100%的股權。收購價格大大高于市場預期的40—48億港元。
對于家族式經營的銀行,馮鈺斌始終有危機感,他表示:“香港貸款增長緩慢,靠銀行本身發(fā)展困難,浙一的資產質量優(yōu)良,所以進行這次收購?!?/p>
李河軍(華睿集團董事長、總裁)
2003年7月20日,華睿集團出資12億元人民幣,完成了對黃河上游尼那水電站整體資產的收購。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一宗民營企業(yè)收購國有能源資產的交易。
在媒體面前一向低調的華睿集團,因為此次收購被動地“露出了臉”。由于它和一些省、市的水電合作項目,有些媒體往往把華睿與華能相提并論,被稱為國內民營電力行業(yè)的“老大”?,F(xiàn)年37歲的李河軍表現(xiàn)沉穩(wěn):“集團將把這次合作作為投身青海省經濟建設和西部開發(fā)事業(yè)的良好開端,充分發(fā)揮民營企業(yè)機制靈活、作風扎實的優(yōu)勢?!?/p>
李福成(燕京啤酒董事長)
2003年7月26日,燕京啤酒斥資3.624億元,受讓惠泉啤酒38.15%的國有股股權,成為惠泉啤酒的第一大股東。
李福成稱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強強聯(lián)合”。有分析人士更表示,此舉拉開了證券市場上啤酒行業(yè)新一輪整合的序幕。
劉存周(哈藥集團董事長)
2003年8月7日,哈藥集團受讓天鵝股份29.8%的股權,成為天鵝股份第一大股東。同時,天鵝股份的原股東——哈爾濱建筑材料工業(yè)(集團)公司,回購天鵝股份原有的水泥等資產。
哈藥主業(yè)是醫(yī)藥,而天鵝股份的主業(yè)是水泥,雙方的主業(yè)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了解內情的人卻知道,哈藥集團此次收購不僅不覺得委屈,而且還偷著樂。為達到在資本市場融資的目的,通過收購國有股股權控制上市公司,得到便宜的“殼”不失為一條捷徑。劉存周“騎”鵝登堂。
劉永好(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2002年8月8日,四川新希望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資4621.683萬元,以46.217%的股份成為重慶天友乳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股東。8月9日,新希望又出資4400萬元,整體收購介入華西乳業(yè)不足一年的大股東四川國投在華西乳業(yè)中的股權,同時,另外三家股東的股權也被新希望收購。新希望持有華西乳業(yè)全部股權的53.86%,成為第一大股東。2003年3月26日,劉永好再次發(fā)招,以1109萬的巨資溢價收購雪蘭公司的全部職工股權,并在此基礎上對雪蘭公司新增3509萬元進行增資擴股,從而使新希望持有股權達51%。
劉稱霸西南乳業(yè)市場幾成洪水之勢。
陳戌源(上港集箱董事長)
2003年9月6日,上港集箱采用銀團貸款的方式,耗資23億收購控股股東——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所屬的上海港外高橋港區(qū)四期資產。
陳戌源形象地將發(fā)展集裝箱運輸比做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支點”。從國際航運中心的形成規(guī)律來看,上海一旦確立集裝箱樞紐港地位,就可依托其航線航班密集的優(yōu)勢形成積聚效應和規(guī)模效應,加速國際航運中心的形成。在這一進程中,得益的絕不僅僅是上海,而是整個腹地經濟。
寧高寧(香港華潤(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3年9月7日,山東聊城市政府與香港華潤集團進行東阿阿膠集團項目合資,聊城市政府以公司29.62%的國家股和東阿阿膠集團全部凈資產,折合約3億元人民幣作為出資,占合資公司49%的股權。華潤集團以現(xiàn)金的形式,向東阿阿膠集團增資擴股,占合資公司51%的股權。
按寧高寧的理念,華潤的投資策略是:選擇的行業(yè)一般市場集中度較差,沒有一個行業(yè)領導者,沒有市場標準和產業(yè)方向的代表。其理由是,這樣的行業(yè)存在著巨大的整合機會,華潤可以借資本優(yōu)勢打破行業(yè)自然整合的節(jié)奏,快速成為行業(yè)壟斷者,謀取高于行業(yè)平均利潤率的回報率,并左右行業(yè)發(fā)展方向。
施國梁(中化國際董事長)
2003年9月8日,中化國際斥資17.04億元,向母公司收購化肥業(yè)務,完善其產業(yè)結構和產業(yè)鏈,擺脫其單一依靠化工業(yè)務的局面。
施國梁表示:收購化肥業(yè)務后中化國際將占中國化肥進口的“半壁江山”,公司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化工及農業(yè)投入品上中下游一體化供應商之一,從而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和做大做強的戰(zhàn)略目標。
劉家驤(中國中旅(集團)公司總經理)
2003年9月15日,中旅集團與哈爾濱中國旅行社組建了哈爾濱中國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中旅集團股本占51%,處于絕對控股地位。
劉家驤似乎厭倦了此前這種反反復復的“軟性”溝通,想嘗試一下資本意志的威力。這也是黑龍江省首家旅游企業(yè)被國家級旅行社企業(yè)集團成功并購。
左延安(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2003年9月17日,安凱客車所發(fā)出公告稱,公司接到安徽安凱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關于股權轉讓的致函。該函顯示,安凱集團將持有的公司6214萬股國家股(占安凱客車股份總額的28.12%)轉讓給江汽集團。
左延安此舉將意味著安徽兩大汽車業(yè)上市公司——江淮汽車和安凱客車都被納入江汽集團的麾下。
張錦墻(深圳華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3年9月29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授權廣東省財政廳與深圳華強合豐公司、深圳華強集團管理層10名自然人簽署了一份國有股權轉讓協(xié)議,轉讓其持有的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深圳華強集團91%的股權。
轉讓完成后,廣東省人民政府持有深圳華強集團有限公司9%的股權,深圳華強合豐公司持有深圳華強集團45%的股權,深圳華強集團管理層持股46%,其中董事長張錦墻持有11.5%,總經理梁光偉持有9.2%,此次收購完成后,深圳華強管理層通過“曲線MBO”間接控股上市公司。
郝建學(中科健總裁)
2003年10月21日,中國科健股份有限公司發(fā)布公告稱,公司大股東深圳科健集團的全部股權被持有者中科院等三家公司轉讓給南京合縱投資有限公司和成都久盛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南京合縱持有科健集團99%的股權,久盛科技受讓1%的股權也托管給南京合縱。
與上一次聯(lián)想試圖收購中科健的風波不同,當初聯(lián)想試圖收購的消息被外界猛炒的時候,郝建學馬上站出來辟謠。而這一次,郝建學選擇了沉默。
張醒生(亞信控股總裁兼CEO)
2003年10月21日,公司第三任掌門人張醒生大筆一揮,以900萬美金的價格收購了太平洋軟件的兩項核心業(yè)務HRM(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和BI(商務智能)。
盡管外界分析人員不客氣地認為亞信此舉是為了挽救2003年繼續(xù)虧損的自救行為,但張醒生卻并不悲觀,認為此次并購能使亞信從一個電信軟件提供商演變?yōu)橐粋€跨行業(yè)軟件提供商,是戰(zhàn)略性并購。
朱保國(健康元藥業(yè)集團董事長)
2003年10月,太太藥業(yè)出資5000萬把生產洋參為主的知名品牌——喜悅收歸旗下。而在此之前,太太藥業(yè)已經出資2500萬元入駐了東風制藥,斥資5000萬元參股了大地保險。
目前,朱保國手上攥著10多億的資金,而如何用好這筆錢則成了公司高層短期內主要的任務。為此,公司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專門負責投資收購,要在醫(yī)藥和保健品領域不斷篩選收購和兼并對象,并且對藥品和保健品行業(yè)一定要控股。
張揚(國中控股董事局主席)
2003年10月28日名列“資本控制50強”的張揚再次發(fā)威,一舉將強生集團持有的強生控股法人股3977.2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2.87%)盡收囊中,成為強生公司第二大股東。
為此張揚付出了1.79億元的代價,而得到的將是一個切入上海地產、基礎設施、公用事業(yè)的重要平臺。
杜昌燾(樂凱膠片集團公司董事長)
2003年10月29日,柯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正式簽署一系列合同,柯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受讓樂凱膠片集團公司持有的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13%和7%的國有法人股,交易金額達4500萬美元。至此,伊士曼柯達公司通過其在中國的2個子公司共持有樂凱股份6840萬股國有法人股,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如果媒體還是把你當作民族產業(yè)的一個旗手,能說現(xiàn)在這個旗手倒下了嗎?”10月29日下午,當樂凱和柯達合資的新聞發(fā)布會在人民大會堂結束后,有記者問杜昌燾。杜昌燾轉過身來,揮著手說:“我不是旗手,我只是一個戰(zhàn)士!”
嚴介和(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
2003年11月,太平洋建設集團麾下的中山路橋從ST縱橫公司第一大股東江蘇省技術進出口公司手中一舉買下了6720萬股國有法人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8.18%)。
嚴介和希望通過此次收購進入機械行業(yè),并以ST縱橫為平臺整合太平洋建設集團下屬的機械類資產。收購完成之后,ST縱橫包括董事長在內的7名董事提交辭呈,收購方則當仁不讓,一口氣推薦了包括嚴介和在內的3名董事候選人以及2名獨立董事候選人。嚴介和這次是著實領教了“資本說話”的魅力。
龐卓超(嘉利公關公司總經理)
如果僅僅是考慮并購規(guī)模,龐卓超的嘉利公關公司一口吞下博能公關絕對算不上什么大手筆。但聯(lián)想到2002年6月,奧美與西岸的合資也是業(yè)內的一大新聞,因而嘉利并購博能開創(chuàng)本土公關公司資本運作之先河的意義就不容忽視了。畢竟,“本土公關公司之間第一并購案”的頭銜后面也許正在孕育著一個新時代。對此,就連龐卓超也覺得現(xiàn)在的公關行業(yè)至少是進入了前秦時期,是一個時勢造英雄的時代。
李嘉誠(香港長江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香港首富李嘉誠顯然已經沒有耐心再等到2004年的春節(jié),就在元旦前夕,李嘉誠迫不及待地給同仁堂送去了高達10億多人民幣的“過年費”。長江實業(yè)旗下的和記黃埔公司攜1.225億美元與同仁堂組成“同仁堂和記醫(yī)藥投資公司”,新公司總投資額為2.5億美元,其中同仁堂占51%的股份,和記黃埔占49%的股份。且不用說李嘉誠此舉是否砸開了同仁堂這扇“大宅門”,但李嘉誠這一年前大手筆的確算得上同仁堂這幾年來收到的最大一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