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皋
到岳陽下車,正是黎明時分。顧不了一夜辛勞,稍作安頓,即乘2路車去訪岳陽名勝?!岸赐ヌ煜滤狸柼煜聵恰?,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岳陽樓。
名滿天下的岳陽樓屹立于岳陽古城之上,背靠岳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云影波光,氣象萬千。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駐守岳州,把這個樓大加修葺,并定名為“岳陽樓”。大詩人李白也為岳陽樓寫過聯(lián)句:“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陽樓聞名遐邇。
岳陽樓建筑宏偉,金碧輝煌。整個樓體結(jié)構(gòu)造型端莊奇特,工藝精巧,可謂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登州蓬萊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馳名中外。
來到岳陽樓公園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黑底藍字對聯(lián):“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它高度概括了風光秀麗的洞庭湖水和千古名樓的景觀。穿過古老高大的城門,門上大書“岳陽門”,據(jù)傳是三國時代吳國魯肅檢閱水師的地方。登樓四望,八百里洞庭奔來眼底,三千年故國煙水蒼茫,孤帆點點,群山隱隱,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意境如展畫而讀,不到此境,難會此情!宋人黃山谷有詩:“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可見樓山相映成趣,只可惜今日煙霧迷茫,此景此情不可盡得矣。面對浩瀚開闊一望無際的水面,似見當年檣桅林立,旌旗翻滾,戰(zhàn)云奔騰;似聞當年畫角嗚咽,戰(zhàn)鼓催人,馬嘶人嘯,真感到“金戈鐵馬,氣吞萬里似虎”的磅礴氣勢。樓下的沙灘上,有三具枷鎖形狀的鐵制物品,重達1500斤,據(jù)說是東吳水師所用,而今作為千年滄桑的歷史見證供人憑吊。因近年多有修復,岳陽樓名樓風范依然:青瓦素墻掩不住雕梁畫柱,蒼松翠竹更凸顯飛檐塔頂。仿佛是對名樓的注解,岳陽樓的一、二樓上展示著不同書家書寫的《岳陽樓記》,文如幽蘭,筆走龍蛇,裝點名湖勝樓,三樓則有毛主席手書杜甫名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篇,更抒發(fā)憂國愛民的寬廣胸懷,旁有李白所題“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條幅,愈見景以文傳,文以景名。
岳陽樓之勝并不專于畫閣飛檐,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先聲奪人,引無數(shù)騷人墨客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吟詠:有“呼來風雨,招來神仙,詩酒重逢應識我:流盡興亡,淘盡豪杰,江湖放蕩此登臨”的感慨,有“十五年勝地重游。云外神仙應識我:八百里長天一覽,湖邊風月最宜此”的描繪,“南極瀟湘千里月,北近巫峽萬重山”、“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來第一樓”的夸張,但最動人心弦的則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歡樂到心頭”,于景于情,恰到好處?!霸狸柼煜聵恰保粌H因為岳陽樓地據(jù)山水之勝,建筑風格奇特而名甲天下,更因岳陽樓和憂國憂民襟懷天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jīng)寫下著名的《登岳陽樓》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既以凄楚的語言道出了經(jīng)歷“安史之亂”的離亂漂泊,又以滿腔熱忱心系國家安危,其悲壯蒼涼,催人淚下。宋代大政治家大詩人范仲淹雖然沒有到過岳陽樓,卻在《岳陽樓記》的字里行間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高尚情操,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風亮節(jié),更使后人欽敬不已:“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guān)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氣爽,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zhèn)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lǐng)會得來?”
岳陽樓前,亦即岳陽水城外新辟了一片庭園,其南有“懷甫亭”。相傳“懷甫亭“是當年杜甫貧窮潦倒,流落巴陵棲身的地方,舊居早已無存。岳陽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于1962年舉行了紀念唐代詩人杜甫誕辰1200周年的活動,重建了“懷甫亭”。朱德總司令為“懷甫亭”題匾,亭前楹聯(lián)云:“舟系洞庭,滿目瘡痍空有淚,魂歸洛水,換了人問已無詩”,為當代書法家吳文蜀所書。據(jù)云,岳陽樓東北,現(xiàn)岳陽一中的菜園內(nèi)有小喬墓,東南一公里處有魯肅墓,一個是絕代佳人,一個是忠厚長者,都是三國風流人物,而且都與赤壁之戰(zhàn)休戚相關(guān)。杜牧有“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堪稱古今絕唱,至今詠來,依然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