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濤
從嬰幼兒到青春期,人類的成熟過程應該算是所有動物種類中最漫長的。青春期之前,包括青春期,個體一直都在為獨立生存作準備,學習知識和技能,練習人際交往技巧,培養(yǎng)社會要求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等等。從青年期開始,一個人才真正走入社會,承擔社會賦予每一個人的任務,這個過程,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個人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青年期最重要的任務是適應社會、確立自我。一方面,要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在環(huán)境中較好地生存下去;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穩(wěn)定、和諧、統(tǒng)一的自我意識,減少心理沖突。要達到以上目標,年輕人通常要做以下幾件最重要的事情:適應工作、尋找生活伴侶、適應社會、養(yǎng)育子女。
適應工作
年輕人踏進社會,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學會自己獨立生存。工作是大多數(shù)人的重要生存手段。工作與學生階段的最大不同在于,學生是未成年人,有父母、學校對他們進行教育指導和保護,而參加工作后,一個人被視為成年人,應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很多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不能很快明白這一點,仍然習慣于聽命令,或者我行我素,工作沒有自覺性和主動性,遇見困難就后退,犯了錯誤就推卸責任。其實,在工作中克服困難、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不斷提升競爭力同時獲得社會認可的有效途徑。一個不能適應工作要求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當然,這里所說的工作是廣義的,不一定非得在單位里供職,自己當老板也一樣是值得自豪的工作。
尋找生活伴侶
愛是人的本能需要。小時候我們依賴父母的愛,成人之后我們依然需要愛,但是愛的性質和滿足的形式發(fā)生了改變。我們需要有人關心和照顧自己,希望可以和人交流思想、分享情感,需要通過給予愛來體驗自己對他人的價值感。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能夠滿足所有這些需要的最好方法,就是找一個生活伴侶,一個既能發(fā)展彼此的愛情,又能長久相伴的人。很多人找到生活伴侶后就會結婚,也有的人喜歡同居,不愿意被婚姻束縛一輩子,這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其本質都是一樣的。
尋找生活伴侶,首先要有愛的能力,要懂得什么是愛,而且也愿意付出愛。戀人之間發(fā)生沖突甚至巨大的痛苦,通常都是由于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像愛的東西,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愛。提高愛的能力,不但需要有關于愛的教育,還需要從小就開始愛的行為的鍛煉。
尋找滿意的生活伴侶,第二件事是要理解相伴的含義。你可以強烈地愛一個人,卻不見得能長久相伴,所以我們常說愛情不等于婚姻,后者比前者要求更多。
尋找生活伴侶并建立家庭的過程,是青年期非常重要的發(fā)展內容。發(fā)展順利會為今后的生活、事業(yè)奠定幸福的基礎,發(fā)展不順利則可能一生坎坷不平,尋找幸福之路充滿艱辛。
適應社會
人除了工作和家庭生活,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環(huán)境中的各種人際關系。由于活動領域的擴大,自我能力的增強,經驗的積累,一個人的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錯綜復雜。能否保持人際關系的平衡,獲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反射出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
適應社會的另一項內容是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生存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和層面,一個人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人生要追求什么樣的價值,并與社會現(xiàn)實相匹配。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沒有絕對的標準,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和體驗。
養(yǎng)育子女
繁衍后代是人類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所以它是一個非常神圣的任務,也是異常艱難的任務。
嚴格地說,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生存能力,才有資格生養(yǎng)并教育子女。尋找生活伴侶要有愛的能力和承諾相伴的決心,而養(yǎng)育子女要求一個人有更高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我們建議,年輕人在初步奠定生活基礎和社會基礎后,應該對養(yǎng)育后代這個任務的艱巨性和持久性作好充分估計,嚴肅認真地進行計劃,然后再開始實施。
青年期的任務如此之多,如此之辛苦,是由這個人生階段的特點所決定的。一個人在精力最旺盛、思維最活躍、生產力最高的時期,不辛勤耕耘,秋天又怎么能收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