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猛
清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fā)生了爭執(zhí)。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墻主動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墻讓后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失去的是祖?zhèn)鞯膸追终?,換來的確是鄰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韓國總統(tǒng)金大中正式就職后,公開在總統(tǒng)府招待了曾經(jīng)迫害過他的四位前任韓國總統(tǒng)。他以具體行動化解了政治仇恨,展現(xiàn)了偉大的恕人之道。在轟動一時的光州大審中,他曾被政府判處死刑,當時他曾立下遺囑,要求他的家人不要報仇,讓政治迫害就到此為止。他寬廣的心胸、偉大的情操令無數(shù)世人尊敬。
捫心自問,我們與別人有矛盾的時候能否象張丞相那樣“讓他三尺”?當別人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又能否象金大中總統(tǒng)那樣與仇敵握手言和、化干戈為玉帛?可以肯定的說我們很多人還做不到。
你可能聽過看過,或自己有過這樣的感受:朋友之間因為一句閑話爭得面紅耳赤,竟行同路人;鄰里之間因為孩子打架導致大人拌嘴,老死不相往來;夫妻之間因為家庭瑣事同室操戈,勞燕分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在不自覺的導演著這種結局:憤怒代替理智,針鋒相對,以毒攻毒,冤冤相報,無盡無休,直到身心疲憊,兩敗俱傷。
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寬容是一種美德。當然寬恕傷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怨氣甚至仇恨從心里驅趕出去,的確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胸襟。就像一本書上說的,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容器,當愛越來越多的時候,仇恨就會被擠出去,我們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而是不斷用愛來充滿內心、用關懷來滋潤胸襟,仇恨自然沒有容身之處。我們何不拋棄仇恨、放下憤怒,來善待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