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 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真那么有害嗎?
據(jù)《論語·顏淵》記載,齊景公(齊國國君)問政(治理國家)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币馑际钦f,做君的要像做君的樣子,做臣的要像做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做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做兒子的樣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意思是說,講得好??!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著嗎?
對孔子和齊景公的這段對話,社會上褒貶不一。有人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像一根封建等級制度的大棒,君可以揮之打臣,父可以揮之打子,兩千多年來一直束縛著人們的思想,禁錮著人們的頭腦,捆綁著人們的手腳,阻礙著社會的發(fā)展,屬于糟粕,應該予以批判!
果真如此嗎?不見得?!熬?,臣臣,父父,子子”表面看去像是以等級壓人,實則不然。試想,孔子游歷齊國,國君接見,親切交談,當國君請問如何治理國家時,作為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難道會拿那么蹩腳、蠻橫、荒唐的歪招——“君壓臣,父壓子”作為獻給齊國國君的治國之策么?以情理度之,不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治國的上策
從“景公問政”即孔子和齊景公的對話中不難看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則興,‘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則亡”,是二位先人的共識和結(jié)論。特別是齊景公的“善哉”二字,足見其對孔子字字千金、擲地有聲的忠告十分佩服,洋溢著對孔子治國上策的充分肯定之意和高度贊揚之情。在君子所見略同的基礎上,又從反面——即“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也就是國不國,家不家,人不人,倫常大亂,社會大亂,岌岌可危,到那時君位不保,甚至命喪黃泉,雖然有糧食,國君肯定是吃不著了——再次論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于治理國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實際上,孔子周游列國主要在于宣傳推廣他所提出的“德治思想”。因此,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里面所包含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既有儒家“德治思想”,又有治國主張和施政方法;既強調(diào)了“君、臣、父、子”乃至所有的人在生活中,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不錯位、不移位、不越位,形成一個有序社會的重要性,又強調(diào)了“君、臣、父、子”乃至所有的人在行事時,要赴位、守位、到位,打造一個盡責群體的重要性??梢姡鬃印熬?,臣臣,父父,子子”的為政觀,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符合規(guī)律,抓住根本,一語中的;解讀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永恒課題,道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科學內(nèi)涵、深邃思想和有效途徑,體現(xiàn)了“有序盡責”的科學發(fā)展觀。因此,我們不應該讓浮云遮住雙眼,不應該以俗人之腹度圣人之心,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治國上策,不應該小而視之,曲而解之,貶而棄之。
造就“有序盡責”的“君、臣、父、子”是為政的根本
首先說——孔子對造就“有序盡責”的“君”的論述:
子曰:“君使臣以禮”(引自《論語·八佾》),意思是說,君對待臣應該本著禮的準則行事。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引自《倫理·八佾》)意思是說,在上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不存寬厚之,居喪沒有哀痛之心,這樣的人叫我怎樣看他們呢?
子曰:“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引自《倫理·公冶長》)。意思是說,君在養(yǎng)育百姓方面是施惠的,在使用百姓方面是重義的。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保ㄒ浴秱惱怼ぬ┎罚┮馑际钦f,舜和禹做天子真是崇高得很哪!他們?nèi)找篂榘傩詹賱?,而自己卻沒有安樂過。
子曰:“民無信而不立”(引自《倫理·顏淵》)。意思是說,君不取信于民是無法立足的……
請看,君對臣與民,要行之以禮,寬厚待人,要重義并施恩惠于百姓,日夜為百姓操勞而自己卻不求安樂,要取信于民……這樣做了,就像一個“有序盡責”的君的樣子。
其次說——孔子對造就“有序盡責”的“臣”的論述:
子曰:“臣事君以忠”(引自《倫理·八佾》)。意思是說,臣輔佐君應該竭盡忠誠。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食?!保ㄒ浴秱愓Z·衛(wèi)靈公》)意思是說,侍奉君,要誠敬地做事,然后再拿俸祿。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保ㄒ浴秱愓Z·憲問》)意思是說,臣不要欺君,同時要敢于犯顏諫諍。
(季子)曰:“然則從之者與?” 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保ㄒ浴秱愓Z·先進》)意思是(季子)說,這樣說來,凡事都要聽從君的嘍?孔子說,像弒父弒君這樣的事,也是不聽的。
子曰:“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保ㄒ浴秱愓Z·微子》)意思是說,齊國送女樂給魯君,季桓子接受了。魯君三日不上朝,孔子就離開了魯國。
請看,臣對君的義舉要忠誠、恭敬、謹慎、盡力、務實,對君的不義之舉要開導、規(guī)勸、諍諫、拒從……這樣做了,就像一個“有序盡責”的臣的樣子。
再次說——孔子對造就“有序盡責”的“父”的論述: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引自《論語·憲問》)意思是說,關愛子女能不為他分心操勞嗎?忠心待人,能不規(guī)勸和教育他嗎?
“父義”(引自《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做父親的要做合乎義的事情。
請看——父母關愛子女,要對子女盡自己的保護義務、撫養(yǎng)義務和教育義務,并且在思想上、語言上和行動上處處合乎義,起到表率作用……這樣做了,就像一個“有序盡責”的父的樣子。
最后說——孔子對造就“有序盡責”的“子”的論述: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引自《論語·為政》)意思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依據(jù)禮的準則來孝敬他們;父母死后,要按照禮的準則進行安葬和祭祀。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ㄒ浴墩撜Z·里仁》)意思是說,孝順父母,對于父母的過失要婉約地勸諫,如果父母不聽,還是要尊敬父母,但不放棄諫諍的志愿,侍奉父母仍要任勞任怨。
請看——子女孝敬父母,要從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方面做起,任勞任怨,不能重視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對待父母的過失不能聽之任之,要婉言相勸……這樣做了,就像一個“有序盡責”的子的樣子。
這就是孔子對“有序盡責”的“君、臣、父、子”的期望和要求,這就是為政之本。只要抓住根本而不是末梢,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孔子“有序盡責”的哲學思想將在人類社會中永放光芒
總而言之,協(xié)調(diào)好“君、臣、父、子”的關系,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協(xié)調(diào)好“干部群眾”每個人的關系,“社會有序”;發(fā)揮好“君、臣、父、子”的作用,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發(fā)揮好“干部群眾”每個人的作用,“人人盡責”,造就出像樣子“有序盡責”的“君、臣、父、子”,即造就出13億像樣子“有序盡責”的干部群眾、文明公民,國家還會亂嗎,又何談治理不好呢?
歸根結(jié)底,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為政觀,富有前瞻性、針對性、科學性、指導性和永恒性,是治國的上策;造就“有序盡責”的“君、臣、父、子”是為政的根本。對此,只有瘋子才會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糟得很,“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好得很。另外,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內(nèi)涵中并沒有束縛人、禁錮人、壓抑人之類的封建等級觀念,《論語》以及孔子其他語錄中也沒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三綱五?!薄ⅰ叭龔乃牡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類的封建貨色,那是后來的“儒”(如程朱理學)對孔學的歪曲。因此,我們要明辨是非,撥亂反正,一鼓作氣地掀掉封建統(tǒng)治者強扣在孔子身上的“黑鍋”,正確對待孔子這位享譽“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者的大思想和大智慧,讓孔子智慧圣潔的先師形象熠熠生輝,使他的“德治思想”之精華在神州大地上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