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步春 嵇步峰
我國烹調方法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據說有上千種,但常用的有30多種,筆者在多年的實踐當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最終發(fā)現有許多烹調方法十分相似,而正是這種相似或酷似體現了中國烹飪的微妙之處。
一、爆的東西可以炒,炒的東西不宜爆
雖然炒和爆的火候都相似,但考究的中國廚師和年長的中國百姓都知道,炒的火候通常是較大,而爆的火候必須是特大、旺火;炒的速度比較快,但放調料可以一樣一樣地放,而爆的速度必須特快,放調料(包括芡汁)都是集中在一起,一次性下鍋;炒的菜肴口感主要講究嫩,而爆的菜肴不僅要嫩,更要求脆。如肚尖、肫仁、海螺、魷魚、墨魚、仔雞等;炒的菜大都有配料,而爆的菜大都為獨料(即一種原料)。由此看來,炒和爆還是有區(qū)別的,正是這種區(qū)別體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
二、燜的味要醇,扒的質要爛
燜與扒的烹調法都是通過大量的湯水作為介質,經長時間的小火加熱而成。然而這兩種烹法,制作出來的菜肴風格卻是兩樣的。先說燜法的炊具就有講究,一般要選用保溫性能和密封性能好的砂鍋來烹制菜肴,而扒法則用一般鐵鍋即可;其二是選料有所不同,燜菜宜選一些質地老韌的雞、鴨、豬、牛、羊等,而扒菜一般選用檔次較高的、形狀完整的、成菜后有一道較美觀的“蓋面”的山珍海味等原料。如魚翅、海參、駝峰、鮑魚等;另外成菜后的質感要求不同,燜菜的制法是將初熟處理過的原料裝入一密封恒溫的炊具器皿中,用小火乃至微火長時間加熱,迫使菜肴質地酥爛,滋味醇厚,湯汁稠濃,吃口軟滑,香氣漂溢。而扒菜的制法是,將初步熟處理后的原料整齊入鍋,保持原形,小火長時間烹制,途中鍋,成菜后的特點是質地特爛,湯汁濃醇,菜汁融合,表面整齊,豐滿滑潤,光澤美觀。
燜與扒在我國烹飪發(fā)展史上皆由燒、煮演變而來。燜法在我國淮揚菜系中應用較為廣泛,也是淮揚菜系中擅長技法之一,應用此法創(chuàng)造出許多精典的淮揚名菜;而扒法在我國北方菜系中應用較為廣泛,尤其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更為擅長此法,并創(chuàng)造出許多精典北方大菜。
三、煨的湯濃醇肥厚,燉的湯清澈鮮美
在我國許多辭書中對煨和燉的解釋十分相似。都是將原料加入大量的湯水,用旺火燒沸,再用小火或微火經長時間的加熱,使原料酥爛。所制菜品都屬火功菜,在英文的名詞解釋當中,燉和煨是不分的,都叫“simmer?!钡谖覈鴮嶋H烹飪操作當中,煨與燉顯然是有原則性區(qū)別的。一是兩者選料要求不同,煨法適宜選一些質地粗老的動物性原料,如老母雞、老母鴨、豬蹄、牛肉、火腿等;而燉則要求選一些原汁原味的鮮嫩的原料,如豬五花肉(清燉蟹粉獅子頭)、馬蹄鱉(清燉馬蹄鱉)、越雞(清湯越雞)等。二是兩者出來的湯質不同,由于煨的選料和火候特別,往往成品湯質多呈濃醇肥厚狀;而燉(這里主要指清燉)的選料和火候,卻產生了清澈見底的鮮美湯質,如果通俗地比喻一下,煨法有些像“下里巴人”,燉法酷似“陽春白雪”,兩者風格各異,各有千秋。
四、熗法講究絕對時效性,拌法具有相對永久性
熗與拌是我國涼菜的烹調方法,也能算是孿生一對,甚至普通百姓都分不出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其實它們的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首先在制作菜肴的時間段上有區(qū)別。所謂熗,有搶時間、搶速度進行操作的意思。通常是將原料進行刀工處理后,經焯沸水、過油等方法斷生后,趁熱熗入特定的調味料,使其形成一定的風味菜肴,現熗現食。如:熗腰片、熗魚片、熗蝦仁、熗冬筍等。而拌就無需這種搶時間意識,無論拌什么原料,總是可以慢悠悠地,不講究現拌現食,需注意拌的咸度,并具有相對的永久性。如:拌咸菜、拌羅皮、拌蘿卜絲、拌黃瓜、拌鴨舌、拌肚絲等。二是選料的性質有所不同。熗法的選料講究較高的鮮活度,如新鮮的豬腎、鮮活的魚、鮮活的蝦、新鮮的冬筍等;而拌就無所謂了。三是調料的不同。熗的調料通常具有辛辣味、刺激性、揮發(fā)性,如酒、胡椒粉、紅油、花椒、芥末、蔥、姜、蒜等;而拌的調料就不這么講究了,顯得很平常。由此看來熗和拌所形成的菜肴風味,應該是明顯不同的。
除了以上四對例型之外,還有若干例子可舉,如炸烹與脆熘、煎與貼、與塌、濕蒸與蒸燉、糟與醉、腌與漬等等。
綜上所述,中國菜的烹調法通常應用的有30多種,加上全國各地56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再加上幾千年的歷史沿襲,有人統(tǒng)計過(有文字記載過的)竟有1 100余種之多。
真所謂:中國是人類的烹飪王國,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