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饒依露
2000年11月,當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優(yōu)秀小說盤房獎舉行時,報春鳥般宣告“沒有世界性華文文學獎”的歷史終將結束。三年后,第二屆盛典又在春城舉行。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聯(lián)絡委員會、云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主辦,昆明盤房公司承辦,組織來自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及港澳臺華文作家到滇西采風。他們泥淋的腳步、勤奮創(chuàng)作的姿態(tài),深深地印在云南秀山碧水間和各族人民心中。
古哀牢國隨想
——臺灣女作家施叔青女士在滇西
當你得知,“四海華文作家滇西采風團”已進入滇西著名的高黎貢山,高山反應的昏眩,沒有占據(jù)你的心靈。一路觀察、一路詢問,讓你了解到英國愛丁堡的植物學家喬治·福瑞斯特,經(jīng)過28年在高黎貢山采集到的植物標本有三萬多號、十萬多份;同時高黎貢山被稱為“全球重要的物種基因庫”、“稀有植物避難所”、“天然的自然植物館”、“綠色迷宮”、“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
在保山城西南隅九隆山蒼松翠柏中,你與層臺樓閣、幽澗泉流融為一體。一樹梨花千點雪,兩堤楊柳萬窩絲。這以景而命名的梨花塢慈云閣,始建于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因“文革”期間,遭到破壞,你為這一名勝古跡的“遇難”,而感到揪心……你為新修復的崖壁詩文“九隆深鎖千山月,萬朵梨花萬朵雪。鐵馬丁冬飄渺聞,慈云緩魂為梵闕?!钡拿钫Z而贊嘆不絕。
進入騰沖火山群國家公園采風,你看到了壯觀的熱海大滾鍋溫泉把雞蛋蒸熟的場面;你看到熱箭四射的蛤蟆嘴溫泉,把上空渲染得大霧滿天;你看到美女仙池溫泉,想象著天女下凡的美景再現(xiàn);你行走在由一個山谷匯集成一條熱浪滾滾的大河、上方的古石橋上,有千種聯(lián)想,萬種情懷,等著你去構思、去創(chuàng)作、去編織文學的篇章。
騰沖國殤墓園的忠烈祠前,你悄無聲息,在仔細觀看碑上的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為紀念抗戰(zhàn)陣亡的國軍第20集團軍將士及死難民眾而修建的烈士陵園。位于騰沖來鳳山北麓、大盈江、疊水河瀑布等風景松柏懷抱的烈士陵園中,你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感慨萬千。在烈士陵園紀念塔、烈士冢旁,當采風團團長鄧友梅宣布:全體四海作家向死難的烈士三鞠躬時,你的腰干向前傾了傾,兩行眼淚滾了出來,你的身體雖然有些疲勞,但你仍然一動不動長時間地佇立在紀念塔前沉哀。
騰沖的北海濕地,使你尋找到了大自然的美與神奇,看著幾只小舟安靜地??吭跐竦氐乃?,一片野花在濕地上怒放,一群野鳥飛越了木欄走道盡頭的草屋上空,讓你想起了遼闊的土地上,你在臺灣的成長,在文化界的創(chuàng)作,后來你去了西方國家采風,才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的根在中國,你毅然來到了西藏、內(nèi)蒙古、云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體驗生活,先后寫下幾百篇文章,出版了幾十部著作。你說:中華文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國的海外作家應該走回歸的路,步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后塵……
你想像著古哀牢故都——西部蘭城西南絲綢古道昔日的喧嘩,想起了高黎貢山的險峻,想起國殤墓園中的松柏,想起了千百年來那一條熱氣騰騰、奔流不息的溫泉……
一葉香,天下醉
——巴西籍華人女作家蔡正美云南采風感悟
漫步在云南茶葉交易市場的過道上,來自巴西的蔡正美女士,把倒時差的時間都用在參觀中,她一邊向身旁的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理事、管理云南茶葉交易市場的馬順友先生詢問云南茶葉的品質(zhì)及品種情況,一邊觀察著一間連接著一間裝璜各異并以綠色為基調(diào)的茶行。在熱鬧的交易市場一家商鋪里,蔡女士捧起了一把西雙版納出產(chǎn)的“糯米香”茶,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再慢慢地吐出來,并仔細看著手中純凈的茶葉感嘆道:云南民族地區(qū)的食品,似乎都有些奇怪,這正好說明了它的獨特與其他國家的與眾不同。
在一家茶葉商鋪,蔡正美女士看到了包裝精致的普洱茶系列的產(chǎn)品,使她想起了30年前在臺灣上“臺北女子師范大學”時,對經(jīng)典名著《紅樓夢》一往情深的情景,就是從名著中,蔡女士認識了普洱茶,同時也知道了西南邊疆有個叫云南的地方。后來在上地理課的時候,她曾一度查找過云南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因云南的地域遙遠而陌生,加之當年有關大陸方面的資料非常缺少,讓她少女時期對云南的熱戀擱淺。沒有想到,去巴西留學生活20多年后,因文學創(chuàng)作的路,又把她引入了云南。處身普洱茶的故鄉(xiāng),蔡正美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據(jù)云南茶葉交易市場的董事長馬順友介紹:21世紀,茶葉已作為人類健康飲料的主流飲品,云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chǎn)地,至2002年底,云南全省茶園面積已達277萬畝,茶葉總產(chǎn)量8萬多噸。云南少數(shù)民族有100多萬茶農(nóng),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云南茶葉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是開拓茶葉市場,搞活流通,帶動貧困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因此,以經(jīng)銷來促進茶農(nóng)的產(chǎn)業(yè),增加茶農(nóng)的收入,是脫貧致富最有效的辦法。采風中蔡正美得知,自2000年8 月8日,經(jīng)云南省市場建設和管理辦公室批準,在昆明市金實小區(qū)南門建立了一期云南茶葉批發(fā)市場,結束了云南省中心城市——昆明沒有茶葉交易中心的歷史。隨著商戶的增加和茶葉貿(mào)易活動的開展,一期市場已不適應形勢發(fā)展的要求。2002年4月,二期市場投入運轉(zhuǎn),并將市場旁的“鄉(xiāng)村大酒店”改名為“云茶大酒店”,配合各路茶商到市場開展交易。2003年9月,三期市場也投入使用了。據(jù)云南茶葉協(xié)會秘書長蘇芳華介紹,至今云南茶葉交易市場占地80畝,擁有商家500多戶,已成為全省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和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茶葉市場之一。
來自四海的華文作家們,在云茶大酒店大廳,滿懷激情地寫下了一幅幅墨色清晰、文筆飄逸的書法作品,北京老作家鄧友梅先生寫下:“茶香、水美、人情厚”;美籍華人作家王性初先生寫下:“杯中酒、口中茶、心中詩”;日本華人女作家華純寫下:“一葉香,天下醉”;美籍華人女作家蓬丹寫下:“茶香書香文情香”;云南作家陳志鵬寫下:“云聚云散,閱盡歷史滄桑;茶濃茶淡,品嘗人間滋味”。最后來自巴西的華人女作家蔡正美全神貫注地寫道:“蘭心蕙質(zhì),葉葉皆在說法”。
景頗“神刀”驅(qū)病魔
——美國《華人世界》總編輯、旅美女作家陳瑞琳邊寨奇遇
一路風塵,在《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的傣族民歌原創(chuàng)地,來自美國休斯頓的《華人世界》總編輯陳瑞琳女士,因在“四海作家滇西采風團”的旅游車上,一路擔任節(jié)目主持人而用嗓過度病了。剛進入云南德宏州的那天,在參觀芒市樹包塔景點時,她用沙啞、干裂的嗓音作解說詞,配上她手中的攝像機,錄下了樹包塔的鏡頭。下午在芒市至畹町的途中,采風團參觀了九谷橋、莫里瀑布,陳瑞琳女士那高高的身影,靈活的體態(tài)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到了瀑布前,她坐在巨石上,像一尊“佛”,沉默不語。
第二天,參觀一寨兩國、大等喊、雷允飛機廠舊址、南菇河淘寶。陳瑞琳女士在口岸的交界處,用一個吊著的木桶,把深井中的水打上來,再通過旁邊的小水池過濾,倒入其中的清清的井水流淌了出來,陳女士做了一個打水與倒水的動作,就感受到中緬邊民共用一井水,友好相處的胞波情意。下午參觀隴川新縣城——章鳳拉影口岸、廣山景頗山寨,她對這樣一個民族風情濃郁的邊疆口岸縣城有些新奇。
第三天,參觀姐告中緬街、珠寶街、果占壁王國遺址,陳女士在珠寶街,買到了她心愛的綠寶石和準備贈送親戚、朋友的其他寶石物件,她小聲地對我說:這兩天高興過頭了,喉嚨痛,沒想到瑞麗有這么多的寶石,可以讓世界各國的朋友欣賞,真飽了眼福。果占壁王國遺址也證明了瑞麗是一個歷史文化的寶庫,多虧這一次參加“四海華文作家滇西采風團”,才有幸結識瑞麗。
早年,陳瑞琳女士在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課,在中國首創(chuàng)開設“港臺海外文學”課程,并出版《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現(xiàn)代雜文史》(與人合作)、《神秘黑箱的窺視》等著作。1992年,陳瑞琳女士赴美國留學,到美國不久,她用敏銳的目光,把創(chuàng)作研究的“望遠鏡”一下對準了“海外新移民作家”,先后出版了《走天涯》、《海外文壇隨想錄》、《“蜜月”巴黎》等著作。
從資料中,陳瑞琳女士查閱到瑞麗傣族、景頗族的風情,她對傣族的歷史文物貝葉經(jīng)和潑水節(jié)與神話故事如數(shù)家珍。她對我說,她對景頗族的萬物有靈的信仰——日、月、鳥、獸、石、樹等都有靈鬼附著,可以定人的兇吉禍福很感興趣。在隴川廣山寨子品嘗“景頗綠葉宴”時,陳女士真正看到從芭蕉葉、香茅草等綠葉中打開來的真正的綠色食品,她坐在綠葉間,像一個美食家沉浸在品味的思索中。晚宴后,民族歌舞演出團的節(jié)目尚未結束,幾個景頗族小伙,抱著幾十把景頗長刀,突然從舞臺上跳下來,把長刀發(fā)放到四海作家的手中,踏著景頗族音樂有力的節(jié)奏,景頗“神刀”在整個大廳運動起來,驅(qū)趕著陳瑞琳女士身上的病魔。陳女士被火熱的激情卷入舞場,她揮舞著景頗“神刀”,消隱在長龍似的隊伍中……
太陽歷“神靈”活了
——國際華文詩人協(xié)會會長孫重貴先生滇西趣事
2003年11月6日,在滇中腹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四海作家滇西采風團”的成員參觀了楚雄博物館、太陽歷廣場。
在為紀念有著5000年歷史的彝族十月太陽歷而修建的廣場上,國際華文詩人協(xié)會會長、香港《世界華文詩報》總編輯、詩人孫重貴先生為了選擇最佳拍攝角度,他跑到不遠處的湖畔,舉起了手中的照相機,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的腳陷進草叢中的凹地被卡住了,來了一個側滾翻,膝蓋正好磕在土坑邊的石頭上,膝蓋受傷滲出了血。孫先生向彝族的十月太陽歷做了一個虔誠的跪拜。
在楚雄博物館內(nèi),站在大樹似的1.8億年前的祿豐恐龍為代表的古生物骨架前,孫先生另有一番感慨……他曾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撰寫過科幻小說《恐龍的故事》,今天站在龐然大物面前,他的幻想似乎多了幾個大大的驚嘆號,孫先生沒想到,在古生物面前,人顯得這般渺小。
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為代表的古人類;春秋戰(zhàn)國時期萬家壩銅鼓為代表的古文化遺物……深厚悠遠的歷史文化映入四海作家的眼簾。這時,孫重貴先生說,想為這些珍貴的藏品寫幾首詩歌,表達一個炎黃子孫對中華先民璀璨文化的贊美心情……
孫重貴先生早年生活在云南,家住昆明金碧路,他還記得,小時侯怎樣用幾分錢買一個燒餌塊(米餅),幾毛錢吃一碗“過橋米線”,以及到小西門的篆塘乘坐小木船去大觀樓游玩的情景,孫先生說,我為什么對云南感興趣,就因為童年時期那些個美夢至今記憶猶新。
近幾年,孫重貴先生走過了中國許多民族地區(qū),為苗族、彝族、侗族、布依族、白族、滿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作了近百首詩歌,如今已出版詩集、散文詩集、寓言集及中國各地區(qū)旅游手冊共24部書,他希望通過滇西采風,創(chuàng)作出一批較好的文章,特別是有關彝族十月太陽歷的故事。
南詔古國的聚會
——澳洲《華人日報》副總編、作家張奧列先生在大理
大理蝴蝶泉邊,來自澳大利亞、平時很少言語的澳洲《華人日報》副總編張奧列,看到一群身穿白族服裝的金花唱著大理白族民歌《蝴蝶泉邊》,激動地說:我是第一次到云南,1991年移民澳大利亞,因在外工作繁忙,一直沒有機會到大理來旅游。這次我們“四海華文作家滇西采風團”歡聚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是件幸事。接著張先生說:大理是中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全國首批優(yōu)秀旅游城市之一,大理好山、好水、好風光,與澳洲的自然風光相比較,各有千秋;大理人純樸、熱情,與澳大利亞人相比,有共同之處。過去對云南少數(shù)民族有一種神秘感,認為原始、落后,到了大理,才知道白族的文化與古跡,既文明又保存完好。
大理是全國歷史文化古城,被歷史學家譽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是歷史上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南方古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大理“三月街民族節(jié)”及獨有的白族“本主節(jié)”等,已成為大理與外界進行商業(yè)貿(mào)易和各種文化、體育等交流活動的盛會。有“杜鵑花之鄉(xiāng)”、“蘭花之鄉(xiāng)”、“茶花之鄉(xiāng)”美譽的大理,中外人士都以“文化大理風光無限,經(jīng)濟大理商機無限,未來大理發(fā)展無限”三句話對它加以概括,大理好風光,世界共分享……張奧列先生開玩笑地說:早知道大理有這么美,就該到“五朵金花”的故鄉(xiāng)來提親,與大理結緣,分享大理的風花雪月,飽覽神奇美麗的自然風光。
大理太和城古國遺址的步行街上,有黃楊木雕刻而成裝飾著大理石畫的商號,有一家連著一家的白族臘染店鋪及白族手工制品琳瑯滿目。張先生站在古城大門的門坊前對我說,這次遠道而來,參加“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優(yōu)秀散文盤房獎”的頒獎大會,他的獲獎作品《夜闖毛利村》寫的就是新西蘭的土著民族。在國外,對少數(shù)民族的工作,沒有中國政府做的這么細、這么好。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國家,能把幾十種民族團結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保護、弘揚各民族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張先生出國十幾年來,一直很關注華人在海外的生活與生存環(huán)境,撰寫了《澳華文人百態(tài)》、《澳華名士風采》、《悉尼寫真》等7部著作,都反應了華人在澳洲的奮斗精神!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華人中的少數(shù)民族。
倘徉在蒼山洱海間,張奧列先生特別傾心民族文化,對南詔、大理國時期用漢文創(chuàng)作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南詔圖傳》中的文字部分,是迄今能看到的大理地區(qū)最早的書面文學作品,以《南詔德化碑》、《與韋皋書》為代表的散文有較高的成就……我希望大理的旖旎風光、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等,過許多年后仍這么美,這么吸引觀者,這樣燦爛。
葡萄谷印象
——旅法藝術家、作家高遠先生在云南
高遠先生以《敖德薩散記》散文成為“第二屆世界華文優(yōu)秀散文盤房獎”的得主,他犀利的筆調(diào),精巧的構思,娓娓道來的見聞,足以證明高遠先生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才氣。
來自葡萄王國的高遠先生,站在“云南紅”酒業(yè)有限公司和高原紅葡萄酒有限公司的品酒臺前,請我為他拍下了一張半身肖像,他披著長發(fā)、目光專注,一身黑色的休閑裝,讓人一見到他就有一種既尊重又親切的感覺。他品了一口“云南紅”葡萄酒,大聲喝彩:“好酒!純天然干紅?!?/p>
據(jù)酒廠的解說員介紹, 18世紀中葉,法國傳教士攜帶著《圣經(jīng)》和葡萄藤來到云南,將玫瑰蜜這優(yōu)良名種葡萄,種植在一個叫茨中的小山村,隨后在這里建蓋了茨中天主教堂。據(jù)云南彌勒當?shù)匾妥逑让裾f:這塊稱為南滇福地的山地,是太陽耕耘過的紅土地。如今,玫瑰蜜經(jīng)過云南人一代代的耕種、繁殖,“云南紅”酒廠的所在地——東風農(nóng)場的葡萄園已遍布整個地區(qū),現(xiàn)已有3000多畝葡萄園,被世界各國專家稱為葡萄谷。1997年6月,東風農(nóng)場場長劉加強與香港通恒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武克鋼,簽定了合作投資開發(fā)釀酒葡萄資源,釀造干紅葡萄酒的合同,從此云南這塊土地就更具活力了。
走過高大的釀酒廠房,靠廠房的北側,有一座大型的紅沙石雕塑展現(xiàn)在參觀者的面前,這座取名為“拓荒者”的大型雕像中,記錄了三個世紀葡萄種植與釀酒的歷史,既有傳教士神奇的故事,也有上個世紀50年代,被稱為“右派”的人,到當?shù)亻_辟葡萄園艱辛的拓荒者代表——中國特殊的知識分子的肖像。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四海華文作家采風團”團長鄧友梅先生說,以中國特殊的知識分子——“右派”作為雕像人物,在中國還是第一次見到。站在雕像前的高遠先生來了靈感,特邀鄧友梅先生和采風團副團長陳志鵬先生,在這座大型雕塑前合影。高遠先生興致盎然:法國是種植葡萄和釀酒業(yè)開發(fā)較早、技術比較先進的國家,葡萄的品種數(shù)不勝數(shù),但能在中國彌勒這塊土地上看到玫瑰蜜葡萄生命的延續(xù),對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改善百姓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該算是奇跡!
走進科技園研究室,一瓶瓶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由法國玫瑰蜜與中國葡萄嫁接衍生出來的各種顏色、各種果實的葡萄標本;新引進的法國葡萄名種梅鹿輒等,讓參觀者一攬眼目。高遠先生指著這一瓶和那一瓶葡萄標本對大伙說,優(yōu)良品種!這是法國有的,那是法國沒有的……
經(jīng)過一欄欄長滿“紫云英”綠色肥料的葡萄園,遺憾的是“四海華文作家采風團”到來的日子,是葡萄樹養(yǎng)精蓄神的季節(jié),沒有看到掛滿藤條的葡萄,這就讓參觀團的人員對葡萄谷的長勢更增添了許多的神秘色彩。在俯視葡萄谷臺地的高處,高遠先生拍照的興趣仍很濃,他讓筆者為他采風路上相處很好的“夢幻組合”——好友,與他在葡萄谷前留下了一張開心的照片……他說,他要把這些照片帶回法國去,讓法國的人民看一看,中法友好結出的“碩果”——葡萄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