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元
中國的漂流探險,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25項驚險活動之一。1999年1月8日,我國第一座漂流紀念館——長江漂流紀念館在虎跳峽畔落成開館,她成為中國漂流事業(yè)的一座豐碑。自從1986年那次長江漂流探險壯舉開創(chuàng)了我國漂流探險事業(yè)的先河,并有11名隊員付出了生命代價之后,我國的漂流探險事業(yè)就拉開了序幕。
1985年,四川青年堯茂書聽說美國人獲準漂流長江,心潮起伏,難以自抑。一直準備了6年的計劃——1986年首漂長江,難道就要被外國人打破?不!他立即在日記本上寫道:提前!提前!1985年6月20日,他孤身一人北上長江源頭姜古迪如冰川,駕著“龍的傳人”號漂流筏,開始無后勤救援漂流。當他漂到金沙江通伽峽段時,不幸遇難。
他的事跡被報道后,感動了一群勇于冒險的中華男兒。1986年6月18日,中國洛陽長江漂流探險隊8名青年走到長江源下水開漂,要完成人類首漂長江的壯舉。與此同時,北京、天津、四川、安徽等省市40多名勇士組成的中國長江科學(xué)考察漂流探險隊也起程漂流長江。中美聯(lián)合長江上游探險隊也于7月抵達長江源頭,形成了三支競漂的態(tài)勢。然而,由于“爭首漂”、“全程漂”、“一寸不落”等思維定勢禁錮著漂流隊員,冒險沖灘,造成11人死難的惡果,使“長漂”壯舉在引起舉國關(guān)注的同時,也遭到了社會的多方非議。
隨后,在1987年進行的“黃漂”中,北京青年黃河漂流探險科學(xué)考察隊、河南黃河漂流探險隊、馬鞍山愛我中華黃河漂流考察隊仍然沒有走出“長漂誤區(qū)”,有7名隊員遇難。當河南隊雷建生、郎保洛、朱紅軍、張寧生遇難拉加峽后,各種不利于漂流隊的傳言四起,國務(wù)院辦公廳發(fā)文《關(guān)于加強江河漂流活動管理的通知》,青海省政府則明確提出“對群眾自發(fā)組織的漂流探險考察活動,不提倡,不支持,不接待”。
這兩次舉世無雙的大型漂流探險活動以轟轟烈烈而始,悲悲壯壯而終,漂流勇士們也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喜大悲。此后,中國大規(guī)模漂流探險活動沉寂了10年,所有漂流探險勇士及關(guān)注我國漂流事業(yè)的人都在沉思。
“沒有探險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北M管當年的“長漂”、“黃漂”帶有盲目性、沖動性,甚至一些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結(jié)在里面,但畢竟是我國漂流探險史上的一大壯舉,為我國漂流探險史寫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篇章。后人不能以現(xiàn)在的眼光去評判當時的行為,但后來者卻可以前者為鑒思考“漂流”的真正意義,為我國的漂流探險事業(yè)健康發(fā)展提供前車之鑒。
今天,人們已經(jīng)達成了這樣一種共識:漂流是一種個人行為,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是人類又一項挑戰(zhàn)自身的實踐;在漂流中,人類可以對自己、對江河、對自然有進一步的認識。到目前為止,漂流已發(fā)展為科學(xué)考察漂流、探險漂流、旅游漂流,有更多的人參與進去。在1996年的怒江漂流、1998年的珠江漂流、雅魯藏布江漂流中,當年的“長漂”、“黃漂”勇士已經(jīng)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更加以科學(xué)、平靜的眼光看待漂流。在漂珠江時,隊員們看到了條件不具備,就沒有硬拼,放棄了“雷公灘”極險河段;“雅江漂流”中,在還沒查清峽谷水流的情況下,隊員們紛紛登上江岸,徒步穿越峽谷,而不是像從前那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滔滔黃河,滾滾長江,在它們淹沒了那么多勇士之后,在中國的漂流活動沉寂了那么多年之后,2000年12月28日,曾經(jīng)參加過長江漂流、黃河漂流、珠江漂流和雅魯藏布江漂流的愛好者集聚昆明,向全世界鄭重發(fā)出了“漂流瀾滄江——湄公河”的世紀宣言。瀾滄江——湄公河全長4880公里,發(fā)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它在我國境內(nèi)被稱為瀾滄江,河道里程2162公里,其中云南境內(nèi)1247公里。從云南省勐臘出境后,它被稱為湄公河,流經(jīng)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最后在越南胡志明市中平港注入南海。漂流隊員來自三方面:一是具有豐富漂流經(jīng)驗的宋一平、秦大安、馮春、許瑞祥等;二是來自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越南的國外隊員;三是組委會向整個華人社會發(fā)起征集后加入到漂流隊伍中來的年輕隊員。
湄公河河道水流平穩(wěn),自然條件好,急流險灘遠比長江、珠江、黃河少。然而,漂流瀾滄江——湄公河同樣具有風險性,國內(nèi)的瀾滄江有許多地方暗礁密布,險灘相連,特別是位于青海至四川的一段近800公里的無人居住區(qū),連水文、地質(zhì)資料都無處找尋。漂流瀾滄江——湄公河沒有跳漂、不丟灘,其艱難程度遠遠超過“長漂”和“黃漂”。在漂流活動正式開始之前,組委會聯(lián)合了中科院水文方面的專家、漂流骨干隊員和新聞記者,沿著源頭進行了路段考察,并對招募隊員進行了集中強化訓(xùn)練。
由此可見,中國漂流事業(yè)正逐步走上健康發(fā)展之路。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加入漂流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中國的漂流市場將真正形成。
資料鏈接
中國漂流大事記
1985年7月20日——7月24日,堯茂書漂流長江,在金沙江通伽峽遇難。
1986年6月——11月,中國長江科學(xué)考察漂流探險隊、中國洛陽長江漂流探險隊、中美聯(lián)合長江上游探險隊漂流長江。
1987年4月——9月,北京青年黃河漂流探險科學(xué)考察隊、河南黃河漂流探險隊、馬鞍山愛我中華黃河漂流考察隊漂流黃河。
1996年,王琦、丁凱、于涓涓參加中美怒江漂流。
1998年4月9日——4月12日,中國首屆國際皮劃艇漂流大賽在貴州馬嶺河舉行。
1998年4月15日——4月19日,中美德聯(lián)合技術(shù)漂流隊試漂南盤江。
1998年5月30日——8月8日,中國珠江漂流隊漂流珠江。
1998年9月——12月,中國雅魯藏布江科學(xué)考察漂流隊漂流雅魯藏布江。
“黃漂”之后,岷江、大渡河、黑龍江、塔里木河、瀾滄江、和田河、獨龍江均有短線漂流活動。
“長漂”殉難者
堯茂書:四川樂山人,1985年7月24日在長江金沙江通伽峽遇難。
孔志毅:湖北武漢人,1986年7月27日在金沙江葉巴險灘遇難。
楊洪林:河南洛陽人,1986年7月27日在金沙江葉巴險灘遇難。
張軍:河南洛陽人,1986年7月27日在金沙江葉巴險灘遇難。
大衛(wèi)·西皮:中美漂流隊美方攝影師,1986年8月3日因高原反應(yīng)引起肺炎復(fù)發(fā),病故于通天河。
孫志嶺:河南洛陽人,1986年9月12日在漂流中虎跳峽時遇難。
萬明:四川《青年世界》雜志記者,1986年9月13日在虎跳峽采訪歸途中,被飛石擊中頭部搶救無效,以身殉職。
雷志:金沙江水運局工人,漂流金沙江白鶴灘時殉難。
王建軍:四川成都人,漂流莫丁險灘后,因水流湍急,無法靠岸,在繼續(xù)下漂中于扎木灘遇難。
楊前明:四川成都人,漂流莫丁險灘后,因水流湍急,無法靠岸,在繼續(xù)下漂中扎木灘遇難。
王振:四川成都人,漂流莫丁險灘后,因水流湍急,無法靠岸,在繼續(xù)下漂中于扎木灘遇難。
“黃漂”殉難者
雷建生:河南洛陽人,1987年6月19日在拉加峽遇難。
郎保洛:河南洛陽人,1987年6月19日在拉加峽遇難。
張寧生:河南洛陽人,1987年6月19日在拉加峽遇難。
朱紅軍:河南洛陽人,1987年6月19日在拉加峽遇難。
楊浩:北京人,1987年7月2日在唐乃亥的一個跌水處落水,搶救未及,遇難。
湯立波:安徽馬鞍山人,1987年6月11日,在漂流龍羊峽時翻船遇難,半月后遺體才被發(fā)現(xiàn)。
張建安:安徽馬鞍山人,1987年6月11日,在漂流龍羊峽時翻船遇難,遺體至今未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