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軍過去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很“個人化”的東西,但仔細讀來,你還是會感覺到作家對一些社會問題和人文關懷的關注。他的《秋聲賦》,以極其簡短的篇幅表現了一個中國農民忍辱負重的一生,而《合同婚姻》則大膽地向婚姻制度提出了質疑。這部《死刑報告》,更是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小說通過一個叫落成的地方幾宗死刑案件的解析,對當代中國的司法體系,對現行的《刑法》以及死刑制度,對大眾恒定的刑罰觀念,進行了犀利的拷問與追究,迫使我們作出檢討?!端佬虉蟾妗返母呙?,在于作家潘軍沒有去寫一個“破案加愛情”的老套故事,而是又一次成功地“借題發(fā)揮”,把人們的思索引向了縱深。
“如果有人剝奪了別人的生命,那么法律就應該剝奪他的生命,我覺得很公平。”小說中女警官這么認為。
是啊,我們難道不也這么認為嗎?殺人償命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那么,對于偷盜者是否要砍掉他的手,對于強奸犯是否還要恢復宮刑呢?”小說中的律師如此反問,女警官陷入了沉默。
我們難道不因此而沉默?
小說中寫到女警官沈蓉的知法犯法,但辯護律師卻在法庭上指出:對執(zhí)法者的“嚴懲”是否暗示著我們的《刑法》還存在著一種“寬懲”?這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自相矛盾呢?
都說人的生命是無價的,你貪污了10萬元沒事,但是你貪污了千萬元,你還能活嗎?這難道不等于是承認了人命還是有價的嗎?我們所追求的,還是那種錢、命之間的等價交換關系。
諸如此類我們平日耳熟能詳的觀念詞語,都在這部《死刑報告》面前受到了質疑。作家借小說中的律師之口,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聲音——“罪人不是敵人。刑罰的本質,不是要讓罪犯受辱,更不是對罪犯實施肉體上的折磨,而是要引起罪犯內心的懺悔,使之回歸社會,重新做人?!焙茱@然,《死刑報告》洋溢著的是人類的終極關懷精神,它所震撼的,是我們的心靈。
《死刑報告》的另一個絕妙之處,是寫進了多年前美國的那宗“辛普森案件”。另外還寫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十誡》。從文本的角度看,正是有了這樣的一個層面,使得小說內部嚴密并且豐富起來,也增強了小說自身的張力。這無疑是一個獨特的視角,那些看似與故事不相干的東西卻與故事本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然后融合成一個整體的氛圍。我們便被這種氛圍所裹挾,不得不去按照作家引導的線索去思考。這正是潘軍的良苦用心。一部小說,能寫到這種程度,已經不僅是作家的功力所能決定的了,還在于作家的社會良知和思想深度。作為當代中國第一部關注死刑的小說,《死刑報告》的意義將是十分深遠的,它的影響力不僅在于給沉寂已久的文壇帶來了生機,還在于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將起到某種作用。
《死刑報告》 潘軍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1 定價: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