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59歲的埃麗卡·盧萊和69歲的律師路德維格·米內利創(chuàng)辦了“體面俱樂部”,它的座右銘“體面地活著,體面地死去”。根據俱樂部的統(tǒng)計數字,到2001年已有1860個人希望某一天能夠走過這個死亡通道。2001年有50個人走過了這條通道。
俱樂部位于離蘇黎世市中心不遠的一條大街,這是座地處街角的冷漠卻又現代的灰色方樓。護士埃麗卡說,只有能夠證明自己已經患了不治之癥(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痛不欲生,或者已經嚴重不能自理,并且每年至少要繳納18歐元會費的老人,才能得到護士為他提供的一種藥物。這套簡樸的住宅里面有一間廚房,一個衛(wèi)生間和一個結束生命的房間。墻壁是白色的,左側的墻上是幅裸女的畫像,埃麗卡說那代表著生命。
在房間對面的角落里,有套音響設備和一堆古典音樂CD?!叭绻腥嗽敢?,我就為他放一張,”埃麗卡說,“大部分人在死亡之前情緒都很好,有的人能談一兩個小時,對我講述自已的人生。也有人進門就說想盡早結束生命。有時我為他們準備咖啡,讓他們抽支煙。有的人來時還猶豫不決。有位夫人要求給她時間把手里的那本書讀完,她用了3個小時才做出最后決定?!?/p>
比利時和荷蘭是世界上僅有的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而體面俱樂部之所以能夠在瑞士生存,是由于根據瑞士《刑法》的規(guī)定:“任何人以利己原因唆使他人自殺或為其提供幫助,無論自殺已經實現或者未遂,都將被判監(jiān)禁,最多5年?!倍茢喑龅睦碛桑褪钦f,如果完全是以利他人為目的而幫助他人死亡的,就不會承擔刑事責任。
除了每年的會費以外,體面俱樂部不收取任何費用。所有與俱樂部合作的人,包括開具“死亡藥方”的醫(yī)生、做心理檢查的大夫、送終的護士和志愿者,都不拿報酬。但事實上有些安樂死者為了感謝俱樂部為他們安排不歸之旅,向俱樂部慷慨捐贈。
在一間廚房里,埃麗卡給我們演示了準備藥品的過程。她把水和15克“戊巴比妥納”放進杯子里,然后晃動它。安樂死者必須用自己的手拿這個杯子,并且自己把藥喝下去,如果有人替他做這些動作,就會被認為是謀殺。一個將死的德國人只能靠一條與胃聯接的導管進食,這樣他就得依靠注射器。埃麗卡打開廚房里的另一個盒子說:“他得自己推動注射器,我們在旁邊只是陪伴他?!?/p>
并不是所有到這里來準備死亡的人都敢于走出最后一步。一個德國女人是兩星期之后才重新回到這里的。一個黎巴嫩女人將她的死亡推遲了3個月。還有一個德國人走后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當死者完成了自己的意愿,已經完全沒有生命跡象的時候,護士馬上就會給蘇黎世警察局打電話,告之剛剛有一個人自己完成了死亡。很快就會來幾個警察,還有一名醫(yī)生和一名法官,他們要核實死亡是完全自愿的。如果有什么疑問,俱樂部就會出示死者辦理的最后一份證明。所有人都必須填一份黃紙的表格,上面用法文寫道:“自行死亡聲明。我決定今天實施我的自行死亡……我不向俱樂部追究責任。”如果法律上沒有問題了,遺體就會被埋葬或火化。俱樂部會遵照那些死者的要求或者應家屬的請求辦理相關手續(xù)。
盡管如此,俱樂部的活動還是引起爭議。有人對外國人在此自行死亡很反感,說蘇黎世成了“死亡旅游”之都。還有一位地方女法官曾企關閉與德國的邊境,以防止準備安樂死的人進入蘇黎世。而俱樂部的鄰居們對墻那面發(fā)生的事情似乎并不在意,“能夠這樣死也算不錯”。
(余摘自《環(huán)球時報》本文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