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仁
彝族的青年男女,一般是在火把節(jié)、趕山節(jié)等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相互認(rèn)識,然后通過串寨、對歌等活動相互交往,發(fā)展愛情。彝族姑娘和小伙,從相互了解到談情說愛,往往要經(jīng)過一個較長的時期。待雙方情投意合時,就會先“私定終身”,然后才請媒人,正式定親。
彝族婚俗中,有不少神秘的因素,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是“雜空”,二是“跳菜”。
“雜空”是流行于涼山一帶彝族中的婚俗?!半s空”是彝語,譯成漢語就是絕食。婚期來臨時,新娘就開始“雜空”。在“雜空”期內(nèi),不能吃任何食物,只能喝水。新娘絕食,家里人也不要求她吃飯。有時候,父母心疼女兒,會偷偷地勸女兒吃點(diǎn)東西,但女兒一般不吃。按照當(dāng)?shù)亓?xí)俗,新娘“雜空”時間越長,越受人們好評。新娘“雜空”時間長,說明她有教養(yǎng),懂古禮,意志堅強(qiáng),善解人意,因而親人臉上也光彩。如果一位新娘不知道“雜空”,會被左鄰右舍嗤笑,甚至把她說成是個不懂事的傻姑娘。“雜空”的時間,短者三五天,長者七八天。新娘一旦開始“雜空”,就要堅持下去,一直堅持到被接親人迎進(jìn)婆家為止。
彝族盛情好客,彝寨一家辦喜事,家家戶戶都會喜氣洋洋。姑娘出嫁時,要哭嫁。所謂哭嫁,主要表現(xiàn)的是新娘難以離家的一種心緒,其表現(xiàn)形式,就是大唱哭嫁調(diào)。在新娘出嫁的頭一天晚上,新娘和她平時相好的姐妹們會聚在一起,唱一種名叫《阿莫尼惹》的民歌。這種民歌,講述的是一位少女被迫出嫁前的心境,曲調(diào)細(xì)膩、優(yōu)美而略帶哀怨。他們邊唱邊舞,一唱一和,直到深夜。歌聲中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親人的思念,有對未來的憧憬,歌聲婉轉(zhuǎn),情真意切,表現(xiàn)了一種悲喜交集的復(fù)雜情感,聽者往往會情不自大禁,潸然淚下。
彝族迎親,新郎不能親自前往,只能請最好的朋友或親屬前往迎娶。在彝族的迎親隊伍中,有一個特殊人物,大家叫他“押禮先生”。實(shí)際上,彝族的婚禮十分儉樸,沒有什么豐厚的彩禮或嫁妝,要人專門押運(yùn)。所謂押禮先生,實(shí)際上是接親的一個壯小伙子。如果距離近,由他把新娘背回來;如果距離較遠(yuǎn),由他牽著馬把新娘馱回來。
娶親人到新娘家后,新娘一定會藏在室內(nèi)梳妝打扮。這時候,寨子里的姑娘們會把布單掛在門上,擋住室內(nèi),然后抬過桌子,桌上放一罐酒,堵在門前。接親的小伙子們要進(jìn)門,姑娘們并排站在桌前,不讓進(jìn)。雙方僵持一段時間后,接親的小伙子們就要動手“搶親”。當(dāng)然,這里的搶親,不過是個儀式,不是真搶,同舊時的搶親不能同日而語。這里的搶親,目的是給新娘一個機(jī)會,讓她表露一下舍不得離開娘家的心情。
姑娘們看到小伙子要搶,知道自己不是對手,于是提出對歌猜謎,猜中就可以把新娘接走。
對歌猜謎實(shí)際上是一種即席創(chuàng)作,即席演唱的歌詠活動,題材隨心所欲,內(nèi)容五花八門,身上穿的,頭上戴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河里游的,都可以進(jìn)入對歌猜謎的范疇。
例如,女方唱:
顧工幾時叫?(顧工,杜鵑鳥)
茶花幾時開?
蕎麥幾季種?
請問接親人。
接親人必須答:
顧工三月叫,
茶花三月開,
早蕎三月種,
八月種秋蕎。
這種唱和中,接親人一句也不能答錯,一旦答錯,就會召來女方哄笑。同時,女方出什么題目,接親人必須答什么內(nèi)容。一般情況下,男方請的都是本寨的對歌高手。他們
有備而來,自然對答如流。
答對之后,女方還是不讓進(jìn)門,接親人就會唱道:
對了合歌請讓開,
你讓我們走進(jìn)來。
女方會唱道:
你有本事快來推,
沒有本事跪下來!
接親的小伙子一聽,不由分說,沖上去,拉開桌前的姑娘,就往門里沖??墒?,桌前的姑娘拉開了,門里還有姑娘。她們齊心合力,從里面死死地頂住房門,就是不開。硬搶不過是個態(tài)度;硬搶不成,接親人自然不敢太放肆。他們只好按彝族的老風(fēng)俗辦理:要想進(jìn)閨門,只得求老人。
站在一旁的拉馬人趕緊端上酒杯,請新娘的父母或寨子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喝酒說情。老人喝了酒,自然為接親人說情。就在老人們說情的時候,接親人會一擁而上,拼命推門。躲在門內(nèi)的姑娘們,早就做好了準(zhǔn)備。大家一齊躲開,門轟的一聲開了,接親人不提防,齊唰唰地栽進(jìn)門來。姑娘們哄笑著跑出門去。
栽進(jìn)門去的接親人,常常在屋里找不到新娘。原來,新娘不在這間屋中。他們只好尷尬地跑出門來。
這時候,站在門外的姑娘們,已經(jīng)為接親人準(zhǔn)備好了煙袋,請接親的小伙子吸煙??墒?,煙袋嘴上,涂上了拌有煙灰的豬油,一不小心,接親人的嘴上就會出現(xiàn)一個不容易擦掉的黑圈。接親人急了,就會追逐那些搞惡作劇的姑娘。于是,一場互涂煙灰的游戲開始了。不一會兒,接親人的臉上,會被姑娘們涂滿煙灰。當(dāng)然,那些姑娘們的臉上,也會布滿黑塊。
彝族結(jié)婚,講究熱鬧。接親人在女方家的一系列遭遇,實(shí)際上就是為了制造熱鬧。當(dāng)然,還有一層意思:在這種歡天喜地的打鬧中,為更多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交往的機(jī)會。通過一次熱鬧的婚禮,有時會培育出幾朵愛情之花。這種結(jié)果,有時在人們的意料之外,有時又在人們的意料之中。
雙方打打鬧鬧之后,起程的時間也到了。這時,押禮先生要請出新娘,把她背在背上,或者請她上馬,一路吹吹打打地向新郎家走去。
在一些地方的彝族中,婚禮上還舉行摔跤比賽和唱賀婚歌。新娘一到婆家,新郎家人即舉行迎親儀式。在迎親儀式上,首先請一位歌手唱賀婚歌,請客人喝酒,接著,大家一邊唱歌,一邊舉行摔跤比賽。這些習(xí)俗,盡管各有各的說法,但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增加喜慶氣氛。
在另一些地方的彝族中,盛行結(jié)婚暫不同居的習(xí)俗。在舉行婚禮的過程,新郎和新娘不僅不能同居,而且不能說話。一對有情人,只能互相窺視。新郎家的迎親儀式結(jié)束后,由男方派人把新娘送回娘家。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新娘住在娘家,男方要多次去女方家中,請女方回來住。在丈夫的盛情邀請下,新娘會回婆家?guī)状?,但每次來,像走親串友似的,看一看,干一點(diǎn)家務(wù),就又走了。就這樣,夫妻雙方往返多次,才能正式同居,真正建立小家庭,生兒育女。過去,一結(jié)婚就同居,會被人譏笑。尤其是新娘,不被新郎反復(fù)邀請就同居,會被人看成是急于找男人的女人,讓人看不起。這種情況,實(shí)際上是古俗“不落夫家”的一種表現(xiàn)。
彝族婚禮中,最精彩的活動是“跳菜”。所謂“跳菜”,是婚宴上的一種獨(dú)特的上菜方式。這種上菜方式中,充滿了高超的技巧,帶有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性,被專家們稱為“民間奇俗一絕”。
“跳菜”流行于云南大理一帶的彝族中,是這一帶彝家婚宴上不可缺少的藝術(shù)表演活動。“跳菜”者,實(shí)際上是彝族特有的一種民間藝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跳菜”藝人已經(jīng)職業(yè)化。他們走村串戶,專門進(jìn)行“跳菜”表演。
一般情況下,男方在婚宴前幾天,甚至提前十天半月,就要請好“跳菜”高手。婚宴當(dāng)日,親朋云集,嗩吶高奏,十張大桌排開,親朋們圍桌而坐。按當(dāng)?shù)匾妥辶?xí)俗,不論來客多少,只擺十桌婚宴,以求十全十美。所有來客,在這十張桌上分批入席。有時,家中來客太多,會把婚宴周圍圍得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爭看“跳菜”的驚人場面。
在歡樂的嗩吶聲中,“跳菜”的師父會率領(lǐng)徒弟一起登場。他們雙手拱揖,面向賓客亮相,接著拜天地“三界”神仙,拜列祖列宗,最后拜吹嗩吶的樂師,希望嗩吶師傅認(rèn)真配合,保證“跳菜”成功。三拜之后,在歡快的嗩吶聲中,師傅領(lǐng)著徒弟們依次退場,做“跳菜”準(zhǔn)備。
突然,歡快的嗩吶聲為之一變,時而急促,時而悠揚(yáng),忽高忽低,起伏跌宕,歡快中仿佛帶著許多驚險。
“跳菜”開始了?!疤恕睅煾祩儚膹N房中依次而出。他們有的手端托盤,有的頭頂托盤,托盤中擺滿菜碗。嗩吶聲轉(zhuǎn)入低緩,兩位“跳菜”師傅跳著舞步,緩緩進(jìn)場。他們一面舞蹈,一面扮出種種怪相,像滑稽的啞劇表演。他們一前一后,舞步輕盈,配合默契,徐徐來到宴席桌前。放菜時,他們動作輕巧、優(yōu)美,端碗、放碗,都是在一系列舞蹈動作中完成。
“跳菜”中的落菜,極有講究。彝族的習(xí)慣,婚宴按碗數(shù)論,上八碗菜,叫“八碗宴”,上十碗菜,叫“十碗宴”。如果一家的婚宴是八碗宴,“跳菜”師傅就必須把菜碗擺成回宮八卦陣,每一碗菜都像一粒圍棋子,有固定的位置。落菜時, 先放哪碗,再放哪碗,最后放哪碗,都有講究,一招一式,一起一落,邊放邊舞,不能有絲毫差錯?!疤R”師傅如精力不集中,放翻一碗,甚至放錯一碗,就會被人嘲笑,失去尊嚴(yán),從此無人請他“跳菜”。
第一對師傅“跳菜”一完,第二對師傅、第三對師傅又接踵而來。他們一對接一對,端著菜且走且舞,表情怪異,動作夸張,驚險迭起;在場的親朋們,一個個屏息靜氣,心情緊張、激動,常常不能自已。
整個“跳菜”表演中,最精彩的一是“空手疊塔跳”,二是“口功送菜”。表演“空手疊塔跳”時,“跳菜”師傅的十根手指上,每根手指頂一碗菜,雙腳還要踢踏著節(jié)拍,跳著優(yōu)美的舞步上場。“跳菜”師傅身邊,還有兩位助手。他們蹦來蹦去,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神情緊張怪異,做出各種保駕的動作。每當(dāng)這時,赴宴的親朋心都提到嗓子眼,眼睛不敢眨,大氣不敢出。可是,“跳菜”師傅仍從容不迫,邊走邊舞,來到桌前,菜一碗碗落在桌上,一滴湯汁也不會從碗中流出。
“口功送菜”,更是精彩絕倫?!疤恕睅煾瞪蠄鰰r,口中緊銜著兩只長柄大銅勺,銅勺上各放一大碗菜;他的頭上,還要頂個托盤,盤中也要擺滿菜;他的兩只手上,也各端一個托盤,托盤中也擺滿了菜。嗩吶聲變得十分激越,“跳菜”師傅跳著舞步,緩緩進(jìn)場。他雙目圓睜,全身肌肉緊繃,動用口功、臂功、腕功、指功、頂功,走路如鯤鵬展翅,落菜如蜻蜓點(diǎn)水,一招一式,精確無誤。整個過程,賽過高超的雜技表演。每當(dāng)表演結(jié)束,人們齊聲叫好,掌聲雷動。
“跳菜”作為婚宴上的表演,既是民間藝術(shù),又是彝族婚俗,已被大理州南澗縣文工隊改編為舞蹈,搬上藝術(shù)舞臺。 1999年5月,《跳菜》作為舞蹈,參加了在昆明舉行的亞洲民族民間藝術(shù)節(jié)的演出,榮獲金獎;1999年6月,《跳菜》參加中央電視臺“心連心”劇組演出,獲得中外專家的高度贊揚(yáng),從此名揚(yáng)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