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聞報道要用事實說話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實說話。就是說,新聞工作者在選擇和報道新聞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觀點隱藏在精心選擇的某個事實之中,讓讀者通過這一事實自己悟出某種道理。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是通過報道客觀存在的事實,把自己需要闡述的某種道理、某種觀點、某種思想認識隱藏在其中,從而影響、感染、教育讀者。
美國著名記者、進步作家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是一本現(xiàn)代國際新聞作品中的杰作。年輕的記者不畏艱難險阻,不顧生死安危,在共產(chǎn)黨和紅軍活動的地區(qū)進行實地采訪,以大量耳聞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向全世界報道了\"紅色中國\"的真實情況。記者自己在談到這本書時曾說道:\"我從沒有加入過任何政黨……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產(chǎn)黨在一起的這些日子所看到、所聽到而且所學習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觀的、無黨派之見的報告。\"斯諾在《西行漫記》中用大量的事實,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對\"紅區(qū)\"作了客觀、公正、真實的報道,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和將領(lǐng)的英勇頑強、顧全大局及遠見卓識。他預見到中國革命力量必將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走向最后勝利。這種大膽的預言,來自記者對現(xiàn)實實際的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分析、體驗,是扎扎實實對中國社會狀況進行了一番調(diào)查研究以后的產(chǎn)物。
中國現(xiàn)代著名記者范長江的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是杰出的新聞代表作。其中《中國的西北角》記載了許多記者親歷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勢、生活感受,絕非局外人所能體察。正是由于記者有了對當時社會實際的深入了解,才以大量生動感人的事實回答了紅軍北上以后中國的動向及西北地區(qū)這個抗日大后方的歷史和現(xiàn)狀,對促進中華民族的抗日情緒,起了重要作用。
沒有事實作為基礎(chǔ)的新聞報道是空洞的,是違背新聞工作規(guī)律的,是引不起讀者興趣的,也是沒有絲毫生命力的。要搞好新聞報道,就必須切實抓好對事實的報道,把對事實的報道作為首要任務(wù),視事實為新聞報道的生命。
二、新聞報道排斥議論或不提倡議論
新聞報道的主要功能是傳播信息。它和政治宣傳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宣傳也是一種傳播,但它傳播的是一種理念,它是出于宣傳者自身利益,要把一定的觀念傳播出去,讓讀者了解、理解、接受,從而爭取受眾的信任和支持;其傳播方式以灌輸、鼓動、疏導、影響、感染或批判為主。
新聞這種傳播形式,是出于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要而進行的傳播,它要求傳播的信息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及時、準確。因此,新聞報道是應該排斥議論這種主觀色彩非常濃厚的表現(xiàn)方法的。如果我們允許新聞報道中議論存在,就很難將新聞報道和宣傳區(qū)別開來,就很容易陷入假話、套話和空話的陷阱,造成新聞報道的失實。
事實在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種聯(lián)系的多向性和變化的復雜性。而人的認識又往往落后于實踐。因而,記者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最主要的責任就是將事實客觀地報道出來,給讀者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也給自己認識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留有一定的余地。這符合讀者的閱讀心理,也符合人的認識心理。不同層面的讀者,對同一事實是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結(jié)果的。他們有各自不同的認知能力和價值觀。新聞報道如果一味地想充分展開議論,即使自己的作品充滿了主觀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讀者的思考路線和思維模式。
三、記者要把觀點隱藏在事實之中
新聞事業(yè)屬于上層建筑領(lǐng)域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它除了傳播信息的功能以外,還有引導輿論的功能。在此意義上講,新聞工作者要有鮮明的立場和觀點,并要在具體的報道中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因此又可以說,純粹的客觀報道是不存在的。有些人基于這種認識觀點,在報道事實過程中摻雜議論,使之成為新聞報道中司空見慣的事情。
但是,新聞應當是一門選擇的科學。記者對事實的調(diào)查研究是對客觀現(xiàn)象的選擇,他要把最有價值的、最能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重要事實選擇出來,以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編輯在對記者所采寫的新聞進行編排時,也是在進行選擇,他要將最有可能產(chǎn)生社會影響的新聞編排在最顯眼、最突出的版面位置。而這種選擇,實際就是新聞工作者主觀傾向性的體現(xiàn)。它體現(xiàn)了新聞工作者對事實的認識和評價,表現(xiàn)出新聞工作者鮮明的立場。
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報道的基本對象,靠事實說話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因為你的種種傾向和觀點都可以通過你對事實的選擇和加工加以實現(xiàn)。你的認識和觀點是隱藏在你所選擇的事實之中的。即使遇到非要表明觀點、非要直接發(fā)表議論不可的情況,你可以通過采訪當事人的手法,把你想要說的話通過當事人的口說出來。你可以預先設(shè)定出一定的提問話題,你又可以通過采訪不同的對象,讓他們分別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和見解,讓他們談看法、談感想,你只是作為一名記者,作為一個\"局外人\",對事實只客觀地加以報道,而不加主觀性的評說。這樣,作為一個記者,你的認識觀點既得到了表達、發(fā)揮,你所報道的事實也顯得客觀、公正,因而你所寫的報道也會顯得更有說服力。
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觀點隱藏在你所要報道的事實之中,既符合事物自身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符合讀者的認識規(guī)律。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復雜化和多變性的特點,決定了事物復雜的因果關(guān)系。事物在發(fā)展變化過程中,許多時候呈現(xiàn)出來的往往是表面化的、現(xiàn)象的東西(也即事物的表象),而深層的、實質(zhì)的東西(事物的本質(zhì))往往潛藏在表面事實、現(xiàn)象事實的背后。而人的認識落后于實踐的事實,也造成人們認識事物的困難。而記者的報道又不能等到認識深化或\"真相大白\"時才進行。恩格斯就曾經(jīng)形象地將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特點概括為\"浮光掠影\"。因而,記者在對事實報道的過程中把握分寸、留有余地,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在新聞報道工作過程中,事實上存在有許多議論的現(xiàn)象,甚至以議論為主;而許多的新聞研究者也在研究性文章中明確指出,新聞報道可以夾敘夾議。這種實際運作過程中的偏差、理論研究中的矛盾,對新聞報道是極為不利的。它造成讀者認識上的誤解,也造成報道者認識上的誤解。讀者不愿意看報或者對報紙持不信任態(tài)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報道中空泛的議論太多。一些新聞工作者認為如果沒有議論,報道的思想性就不強,就不能體現(xiàn)出應有的宣傳效果。這一方面是報道者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是過低地估計了讀者的閱讀和認知能力。新聞是對\"事實\"的報道,新聞是向讀者提供信息,新聞報道和宣傳不能畫等號。如果將二者混為一談,不僅達不到一定的宣傳效果,也將大大削弱新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