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體裁中,新聞報道以傳播事實信息為手段間接引導社會輿論,而新聞評論通過傳播理性信息直接引導社會輿論,即傳播事物狀態(tài)的內(nèi)在含義,闡述事物的價值、效用,發(fā)表評論者的意見,觀點、思想和見解。無論是傳播事實信息,還是理性信息,其傳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受眾的需要。在社會越是向前發(fā)展,各個領(lǐng)域的變化越是迅速,社會生活也就越來越錯綜復雜,面對絡繹而來的各種現(xiàn)象、問題,人們不僅需要了解掌握其情況,而且需要了解有關(guān)的看法、見解,以決定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也就是說,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越多,人們就越需要了解其意義、影響,以及如何正確對待等等。
強化平民意識,走新聞評論的平民化道路是理性信息傳播取得最佳社會效益的根本途徑。新聞評論的平民化,就是以平民為本位,以占社會大多數(shù)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內(nèi)容和形式,以平民化的視角,撰寫新聞評論。
新聞評論傳播理性信息,強化平民意識,走平民化道路,在寫作過程中,其實現(xiàn)途徑是多方面的。
1.選題平民化,增強理性信息的吸引力。選題是對評論對象的確定。受眾關(guān)心的是與自己有切身利害關(guān)系的理性信息。這種切身利害關(guān)系表現(xiàn)在職業(yè)、年齡、心理、地理、文化層次上等各個方面。理性信息要贏得受眾,就必須吸引受眾。吸引受眾又必須從與受眾休戚相關(guān)的問題入手,要從\"大多數(shù)人最關(guān)心最焦慮的問題\"上選題,從受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選題。即使是從\"上面的精神\"選題也要與現(xiàn)實生活和實際工作結(jié)合起來,找出\"上頭\"所著手解決的問題和老百姓要求解決的問題的結(jié)合點,把\"上頭\"的工作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掛起鉤。因為我們的新聞評論是面向廣大受眾的,只有受眾看了,聽了,讀了,并在理解和接受之后,才能化為物質(zhì)力量。受眾接受理性信息的目的,在于了解周圍發(fā)生的事物的意義和影響,在于解疑釋惑。因此聯(lián)系受眾的關(guān)心點選題,使選題平民化,是增強新聞評論吸引力的前提。
2.立意平民化,增強理性信息的可受度。立意,是評論者對所評述的問題或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見解,確定評論的主要意思,并為評論定下一個基調(diào),規(guī)定論述的思想理論深度、高度。立意的平民化,不是平淡化。理性信息反映的是新理論、新觀念、新信息、新事物、新經(jīng)驗、新矛盾,能回答千百萬群眾所關(guān)心矚目的問題,就他們思想上的新熱點、認識上的新疑點、理解上的新難點,指點迷津。另一方面,新聞評論中的理性信息應針對受眾現(xiàn)實,聯(lián)系受眾對理性信息的認識能力和覺悟程度及接受方式,定下一個合適的基調(diào),把立意的思想理論高度和深度,控制在受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適應受眾的接受能力,這樣才能引起受眾的廣泛共鳴,從而增強理性信息的可受度。達到引導輿論、指導工作的目的。否則,理性信息就會落入老調(diào)重彈或曲高和寡的境地,而最終導致理性信息傳播的失敗。
3.說理論證過程平民化,增強理性信息的說服力。傳播理性信息,讓受眾接受,關(guān)鍵在于理性信息的說服力。傳播理性信息,貴在說理,道理能說透幾分,理性信息就有幾分力量,受眾就有幾分接受的可能。說理的過程,就是剖析事理、 揭示事物自身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過程,同時也是運用邏輯的力量進行推理的過程。說理過程平民化,就是評論者能和受眾一道,引導受眾共同經(jīng)歷分析客觀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論證理性信息各方面關(guān)系的過程,要將評論者的認識化為受眾的認識,將評論者的邏輯推理化為受眾的邏輯推理。這要求評論者要深入調(diào)查,對論題十分熟悉,并進行平民化式的邏輯推理:簡明。有了這個分析評論的過程,受眾就有了思想準備和分析判斷、邏輯推理的歷程,就會自然而然地從事物本身的邏輯當中,得到和評論者相同的、符合實際的結(jié)論,從而心悅誠服地接受理性信息。
理性信息的說理平民化,還要注意運用事實的力量,靠事實去說服受眾。廣大的受眾是最現(xiàn)實的,最實際的。事實是接受你觀點的入門;只有通過事實之門,他才認可、理解、接受、贊成你的觀點,接受你的理性信息。理性信息的平民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實信息的平民化。這樣,你的理性信息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勝于雄辯的。
去年8月《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時評》專欄上發(fā)表了評論《劉曉慶事件拷問制度彈性》。文章以劉曉慶被捕的消息為由頭,提出自己的看法:劉曉慶事件拷問我們制度的彈性。接著分三層進行分析論證:
第一層:制度是什么?制度是使我們社會有序運行的保障,是一個必須遵守的準則。劉曉慶的淪落恰恰是對制度的違背。第二層:多年來,有關(guān)劉曉慶偷稅逃稅的新聞一直不絕于耳,但每每總被劉以各種手段擺平,說明我國制度的彈性太大。第三層:有消息說逮捕劉曉慶是殺雞駭猴,殺一儆百,說明偷稅逃稅之多,以至法不責眾,進一步反映我國的制度彈性太大。文章最后歸納總結(jié):只有大力營造誠信的社會風氣,強化制度設(shè)計的規(guī)范性,盡量減少制度的彈性,并且運用各種監(jiān)督手段監(jiān)督政策的執(zhí)行者,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才能杜絕類似劉曉慶事件的發(fā)生。由于評論者對事件既能了如指掌,又能深思熟慮,故能在分析說理的過程中,層次清晰,論證簡潔嚴密,顯示出令人不能不信服的雄辯的邏輯力量,也顯示出了說理論證與平民化的魅力。
4.理性信息表述平民化,增強理性信息的親和力。由于長期受到頑固僵化的陳舊思想和宣傳教化的傳統(tǒng)模式的影響,有些評論者習慣把受眾當下級,耳提面命,動筆就是極不討人喜歡的大話、套話和官話,以輿論代言人自居,充斥著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優(yōu)越感、矯揉造作的虛飾和以勢壓人的話語霸權(quán)心態(tài)。而理性信息表述的平民化,則是平等地對待受眾,與受眾展開討論和交流。追求的是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平實親切的話語,這種樸實的、平民的真實自然的話語,在評論者和受眾之間能架起一座無言的橋梁,拉近評論者和受眾的心理距離,這種平和自然的表達方式無疑能增強理性信息的親和力。